23岁,中学学历,被北大聘请任教

发布时间:2024-03-27 09:23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生活知识# #历史文化#

原标题:23岁,中学学历,被北大聘请任教

走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你总会产生很多情绪、很多疑虑。关于人生,我们困惑,我们忧虑,我们迷茫,我们无措。好在,总有前人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陪伴我们。

梁漱溟先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代大儒家”,他只有中学学历,23岁那年,被当时时任教育部总长的蔡元培盛邀加入北大教师队伍。面对社会上质疑的声音,蔡元培非常坚定,他说他更看重的是梁漱溟的学识。

梁漱溟先生将他关于人生、道德、宗教的思考都写进了《人生的三路向》。他对人生本质做了全面透彻的分析,对世人关切的核心问题做了生动精辟的解答。

阅读这本书,能感受到国学大师沉稳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通透豁达的思想理念。相信在你对人生感到茫然时,《人生的三路向》能给予你强大的心灵力量。

分享人江亦夏对这本书提出了7个问题,并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01

为什么不同文化下,人们生活的方式不同?

文化听起来是个很宏观的词,但说具体一些,文化其实就是人类生活的方式。如果将生活的方式看透,那对文化也就看透了。世界上有着许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有着形形色色的文化。在不同文化间,差异的根源其实是在于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

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生活的方式——有下列三种:

(一)本来的路向:奋力取得想要的东西;换一句话说就是抱着一种奋斗的态度去生活。遇到问题时,想到的是要去解决问题,要将现有的困境打破,使环境变得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是生活本来的路向。

(二)走第二种路向的人在遇到问题时不会去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来适应环境。比如住在一件狭小且会漏雨的屋子里,如果按照本来的路向去解决问题,那一定会要求换一间屋子住。但如果是持第二种路向的人遇到这种问题,他会选择改变自己的想法,让自己来适应这间屋子。

(三)走这条路向的人,遇到问题就想从根本上取消问题。这也是应付困难的一个方法,但是最违背生活本性。凡是要求对于生活中的种种欲望都要禁欲的,都属于这条路。

所有人类的生活大约都是这三种生活方式:(一)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二)遇到问题就改变自己的想法,以此来适应环境;(三)压抑本性,来使问题不再存在,使自己不再有过多的追求;这是三种不同的路向。

如果想了解某种文化,只需去观察该文化的原出发点,即该文化生活的方式就行。

以西方文化为例,西方文化走的便是第一路向。他们的文化中有三大异彩:(一)征服自然之异彩。西方文化不断征服自然,从自然中获取各种原材料,以此来满足自己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这正是不断改造局面的生活态度。(二)科学之异彩。人们研究科学是为了改善现状。为了做好科学,需要打破现有的思维逻辑,需要质疑权威、打破迷信。这都是不断求取、正面解决问题的表现。(三)民主之异采。民主是不断奋斗和反抗,是人们在努力改善现有的局面。

可见西方文化各种异采的本源是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02

宗教在社会文化中的位置如何?

宗教是社会的产物,那么,宗教在不同的社会中都占据了怎样的位置呢?

(一)宗教是封建社会的最大支柱

宗教从原始社会就起着维系社会的作用。在奴隶社会阶段也有宗教,但信奉宗教的主要是奴隶主,不是奴隶,奴隶主依靠暴力统治奴隶。进入封建社会后,人们的头脑心智逐渐成熟,依靠简单粗暴的强制手段并不能控制住人民。于是驯服民心,建立统治人们头脑的权威机构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事。这就出现了在中世纪欧洲社会里具有很大势力的宗教及其教会组织体系。

(二)宗教在近代资本社会所起的作用

宗教对于资本社会有重要的作用。

人生最忌浅薄。如果信仰宗教,在狭隘的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感受到的神圣、伟大、高洁等深厚意味,在参与宗教活动时便能感受到。世界各大宗教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人,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各人都只注重自己利益的资本主义得以维持也是因为宗教。资本家个人生命的内在矛盾靠宗教所宣扬的“道德”来调和,资产阶级的内部关系也靠宗教来进行维系。社会道德依附于宗教,如果宗教的教义教诫有变动,那么社会道德观念也会随之而变。

(三)马克思的宗教观念

马克思在其《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序言》中说过:“宗教的批判乃是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还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烟”。宗教为什么会像鸦片一样毒害人生?因为宗教贬低了人生。神是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而人则微小得不值一提,且还有原罪。人类的一切价值意义都靠神的准则来评判,如果神认为这样做不对,那人类就不应当这样做。人类失去了评判自我价值的权利,并且丧失了人类的自觉和自信。而人类一旦没有自觉和自信,无异于断送了一切!马克思认为,“人”才是人类的最高本质,而不是神,他呼吁道:“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这其中自然包含着由神来主宰一切的宗教信仰关系。

如今,我们更需要的,不是依靠神,而是个人的自觉。

#03

西方社会为何在中世纪到近代社会这两百年间有着如此巨大的转变?

西方近代的转变速度非常快,仿佛忽然间就达成了很多成就。两百年前还有些野蛮习气的西方人,竟然只用两百年就转向文明了。这个转折的关键,是在人生态度的改变。

欧洲中世纪时,人们的人生态度是否定现世的。他们信奉禁欲主义,所要寻求的意义要在死后到达天国才能实现。这是基督教教给他们的。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有原罪,而真正的人生追求,即灵魂不灭,应当求于死后。

然而人心岂能终日这样抑郁闭塞呢?无论禁闭了多久,总有冲破禁闭的一天。果不其然,西方近代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两件大事,西洋人的人生态度,就此从根本上变了。

“文艺复兴”是当时的人借着重新研读古希腊文艺作品的机会,回顾古希腊的思想,就此舍弃了中世纪禁欲清修的心理,而重新回到古希腊人要从现世中求满足的积极人生态度。

文艺复兴是导火线,此后宗教改革、工业革命、民主革命、世界大战……近代西洋文化的这些大事,都是由于他们的人生态度——要在现世中求满足而引发的。因为要在现世中求满足,人们的心思才智就都用到了这方面,于是所有能被用到的学术、器物和制度,都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为什么西方在有限的历史阶段中发展出这么多成就?就是因为人生态度变了,变得要在现世中求满足。

求于现世的人生态度,使西方人对理性有了很多思考。这是西方人的成功之母:西方人开始探索科学,开始研究社会的各种形态,西方人研究出来的科学成果和社会理论也迅速席卷了全世界。同时,求于现世也使西方的个人主义风头无两,这也是西方的成功之母:因为要保障个人的权利,西方人开始追求民主;经济上的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等等也就由个人主义而生发,西方文化特有的虎狼吞噬性也是源于此。一切都是从“我”出发,一切都要为“我”所用,一切眼前面的人与物,都成了西方人要求、利用、敌对、征服的对象;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对立了起来。

正是人生态度的转变,奠定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路向。

#04

你认为道德是拘谨的、枯燥无趣味的吗?

一般人会对道德有三种不同的误解。第一种,误认为道德是拘谨的;第二种,误认为道德是枯燥的;第三种,误认为道德是格外的。好似道德非要拘束着人,毫无趣味,还离日常生活很远。但其实并非如此。

道德是什么?道德其实是生命的和谐,也就是人生的艺术。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同时,也是个人生命与社会其他人生命的和谐。所谓人生的艺术,就是让生命和谐,做人做得痛快漂亮。凡是一个人在他生命的某一点上,有令旁人看见后感到佩服、崇拜或感动的,这就是他生命流露精彩的地方。

道德并不拘谨,道德是一种力量。拘谨是不出乱子,不遭人非议。而道德是生命的精彩,是生命发光、动人的地方。我们的行动背后,都有感情与意志的存在(或者说都有情感要求)。情感要求越直接,越有力量;情感要求越深细,越有味道。道德正是这样的情感力量,由道德支撑着人类做出的行动,往往都是人性中最闪闪发光的部分。

误以为道德是枯燥没趣味的,与误认拘谨守规矩是相连的。人生不能无趣味,没趣味就活不下去。趣味的高下,是人格之高下的体现。只有拥有最深层次的趣味,才是一个健全的人格。而道德,就是最深层次的趣味。道德诚然不是放纵浪漫,但如果你了解道德是生命的和谐,而非单纯的守规矩,那你就明白了生命中趣味最深最永的事物。道德所带来的快乐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快乐,这种快乐与外界无关,因此意味格外深厚。

道德也不是格外的事。有人解释人生道德,喜欢说小我、大我,以为人生价值要在大我上求。这话最不对!其实,“我”不用分什么大我小我。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就是说,如果有人看见孩子要掉入井中,都会为他担心。这就是道德上的“我”,没有“我”与外界的分别,也没有小我大我的区别。即便是为人类、为社会奋斗,这也不是远离生活的事,只是因为觉得一切都与“我”相关。

道德其实是力量、是最深的趣味,也是平常人心里就有的道理。

#05

人类的生活与动植物生活的最大差别在哪儿?

植物、动物、人类,都是活着。但显然,人类的生活与动植物的生活有着显著差别。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类是有理智、有理性的。

生物的进化,是沿着生活方法前进的。从生活方法上看:植物定居在一个地方,靠摄取无机质来存活;动物则不断行动、寻找食物。动物和植物显然一动一静,从两大方向各自发展。在动物之中,又有节足动物之趋向本能,脊椎动物之趋向理智的不同。趋向本能的,生下来就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反之,趋向理智的,就是靠后天学习来生活。前者,蜂蚁是代表;后者,只有人类是这样的。综合起来,生活方法有这三种。

从生活方法上看,人类的特征无疑是在理智。但就本质来说,人类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有理性。

各种本能都是谋求生活的方法手段。想要活下去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但当人类不断前进时,生命将超脱于本能。譬如求真之心,好善之心,这是基于人类生命中美好、向上的精神需求,而不是为了靠求真、靠好善来谋求生活。

当超出本能后,就生出了无所私的感情(impersonal feeling)——这便是理性了。理性、理智是心思作用的两面:知的一面是理智,情的一面是理性。譬如计算数目,如何计算是理智,想要计算正确便是理性。分析、计算、假设、推理……这些是理智,理智的用处是无穷的,但它从来不作决定,作决定的是理性。这就是人类与一般生物的不同,寻常生活只在求生存,但人类有向上的念头,在生存之外,人类还有别的追求。

动物依靠本能生活,就很难谈它们会犯什么错,动物本身更没有犯错的自觉。但人不一样,人会犯错,也会意识到错误。错误亦有两种不同。譬如学校考试,学生将考题答错,是一种错误——知识上的错误。若在考试上舞弊行欺,则又是另一种错误——行为上的错误。事后他如果觉察自己做错了,觉察前者是靠理智,觉察后者是靠理性。

如今科学如此发达,但人类却很有可能被自己一手研发的武器所毁灭,这是行为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是理性问题,不是理智问题。

因此,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在于理性。

#06

合理的人生态度该是怎样的?

人向来都面临着一个问题:我该怎样去生活?如何生活,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态度。那么合理的人生态度,该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让我们先看一下不合理的人生态度是什么样的。

现在社会(编注:此处的现代社会一词,应放在梁先生撰文时的20世纪20-30年代来看)上的情形,大家都是争着抢钱,很是疯狂。《东方杂志》上翻译过罗素写的《中国国民性的几特点》,文章里说中国人缺点的顶头一件就是贪婪。这话是不能否认的。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这些人没有找到正确合理的人生道路,是因为他们人生态度上出了问题。这些疯狂追求金钱的人认为生活的美满全在于物质的享受,全在于饮食男女、起居器用上的娱乐。总而言之,这样的人以为快乐来自于外界,因此要不断抢钱好去买乐。其实这样是无法得到长久安宁的快乐的。快乐其实并不需要向外界不断索要物质、金钱,我们从自己的活动中就能获得快乐,并且这样获得的,是真正的乐趣。

同时在这社会上有一些人恰好与不断索要金钱的这批人相反。这些人看见旁人那样的贪婪,就厌恶物质生活,就要去学佛修道,清静修行。这条路同样是违离了人类本性的,人类的本性不是贪婪,也不是禁欲,不是驰逐于外,也不是清静自守,人类的本性是很自然、很条顺、很活泼如活水似的流了前去。

人类的天性是爱活动的,譬如小孩子总是要跳动唱闹的,你如果叫他安静坐在那里不许动,几分钟都坐不住。大人也是如此,乐的时候必想动,动的时候必然乐。因为活动就使他生机畅发,那就是他的快乐,并不需要向外界找快乐。每个人都蕴蓄着一团力量在自己的精神里,需要依靠活动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享受舒发的、快乐的,也就是合理的人生。

人们都应当去找一种自己喜欢、自己擅长的活动。喜欢一种科学,就弄那种科学;喜欢一种艺术,就弄那种艺术;喜欢回家种地,就去种地;喜欢经营一桩事业,就去经营;总而言之,找一种活动把自己的力气用在里头,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智。这样才能有人生的乐趣与价值。

乐趣是在活动中的,我们都应当抱着积极活动的态度去过自己的人生。

#07

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这是一个大问题。古往今来,无数人都问过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想得很复杂,认为人生一定要建功立业才行。其实很简单,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创造。

在宇宙中有许许多多的生命,但目前表现出拥有创造精神的只有人类。其余动植物都已经几乎定样,除非有人类的干预,否则不会再轻易发生很大变动。例如稻谷一年一熟或两熟,生出来,熟落去,年年如是,代代如是。又如鸟雀,老鸟生小鸟,小鸟的生活还和老鸟一般无二。

而人类到今天还能不断创造、不断翻新。人类的创造表现在在生活上、在文化上不断进步。文化是人工的、人造的,不是自然的、本来的。总之,是人运用心思来改造自然,使得自然能为人类所用。人群之间的关系组织同样也在不断改进,前一代传于后一代,后一代也不断有新发明,不必照旧。前后积累,这才有了今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今后也还会出现我们所想象不到的新文化、新生活。

人类为什么能创造,其他生物为什么不能创造?就是因为人类会用心思,而其他一切生物大都不会用心思。人生的意义就在会用心思去创造;要是人类不用心思,便辜负了人生,不创造,便枉生了一世。所以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要用心思要创造。

什么是创造,什么不是创造,其实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科学家研发出一个新发明固然是创造,文学家写出一篇新作品固然是创造,但一个小学生用心做手工或造句作文,这也是创造。总而言之,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可以是创作。只是创造有大有小,其价值有高有低罢了。譬如灵渠的修建是用了一番大的心思的结果,小学生做出一个小手工,则是用了一番小心思的结果。是不是创造,要看是否用了心思;用了心思,便是创造。

如今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我们需立志为民族、为世界解决大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造,也需要我们找准创造的方向。当我们不断投身于创造之中,不但符合人生的创造精神,也就此实现了人生的意义。

(编辑注):梁漱溟(1893—1988)先生的《人生的三路向》一书,出版于2010年,但书中的“三种人生态度”论述,是基于1933年左右的论述及撰文。

栏目主持丨庞晔

海报丨 金文鸿

排版 |vv

支持|贾嘉&王洋&翟韬 &小艳

欢迎大家将BOSS直聘设为星标,精彩故事不错过~

责任编辑:

网址:23岁,中学学历,被北大聘请任教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0373

相关内容

23岁,中学学历,被北大聘请任教
尽管宝强仅有初中学历,他的口才丝毫不逊于北大才女
金中学农活动引发了“回忆杀”!北大姜昊东:最美好! 难忘学农那晚的烟花
北大、南开、浙大同日发文!
人品,才是最高学历
赵丽颖深陷“绝望的文盲”舆论漩涡?没学历,不直接等于不会演戏
亚伦·泰勒-约翰逊的老婆比他大23岁,看得出来吗?
祝我们那年仅23岁的宝贝出道11周年快乐
关于李雪琴的学历争议,后续发展如何呢?
婆婆看不起儿媳嫌她学历低,母亲出场拿捏婆婆真解气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