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常的深处》 日用之物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发布时间:2023-12-15 12:48

生活乐趣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决策?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原标题:生活|《日常的深处》 日用之物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我们物质条件更好,却比父辈更难感到幸福?

对当下的不满,只能用怀旧疗愈?

如何逃出被消费主义绑架的精神困境?

哲学走出象牙塔,打破一切内卷、智商税和消费主义,给社畜们一次纯享版心灵按摩。

本书既不高冷,也不学院,但融合海德格尔、阿伦特等哲学大咖的思考,关注那些鸡毛蒜皮却让人幸福的“好物”,解决所有为外物所累的疲惫+内耗。

犀利调侃当代迷惑行为

·一个群里只要人足够多,就一定会有妖怪。

·天天叫外卖的两口子是容易散伙的。

·微信分享并不利于社会和谐和人的连接,就连“相亲相爱一家人”也难以幸免。

破解迷思的人间清醒剂

·人生有什么意义、什么是幸福的人生,或许压根就是一个错误的问法。

·房子的大小和折磨的大小有时候成正比。

·社会中的暴力不是一场爆炸,而是持久的癌痛。

稳定的精神灯塔,治愈内耗,值得反复阅读

·怀旧的真正价值在于提示我们,手机以及其背后的现代化承诺,还不够让我们获得持久的幸福。

·人生路越走越辛苦,跟成年人狭窄的生活态度有关。

·人所感觉到的幸福,通常是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中酝酿起来的。

【内容简介】

在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今天,人们时常为外物所累,“想”回到相对贫乏的过去,重回人与物的和谐关系。

为什么柴火灶比煤气灶烧菜更香?

为什么自行车比汽车似乎更能承载?

为什么炉子比暖气更暖人心?

这种对过去生活的罗曼蒂克的想法值得玩味。作者王小伟琢磨了一种恰当的、刻画生活的手段,从怀旧的影像中梳理内心,透过自身的经验和长辈的回忆,回顾八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熟悉的技术人工物(俗称“东西”)是如何生灭的,试图解释为什么在之前的岁月物件是如此金贵,仿佛家庭成员,而现在的物件变成了纯粹的商品,只剩下干瘪的使用价值。

本书中所谈论的诸多技术物是“70后”“80后”“90后”共同的回忆,有些是比较单纯的设备,比如电视、手机,有些是直接和生活相关的技术物,比如住房和服饰,还有饮食。作者以技术哲学为基,打破学术和文学的壁垒,把物当成主角,刻画一段我们共同走过的集体历史。

【作者简介】

王小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副教授、杰出青年学者,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科技史与科学社会学学会副秘书长。一直从事科技伦理、技术哲学研究工作。

近著有《技术意向性与现代技术治理》(2023),近编有Harmonious Technology: A Confucian Ethics of Technology(2021,与Pak-Hang Wong合编)。在中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这些工作试图超越技术工具论视角,结合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资源,为理解技术的本质提供新颖思路。其基本观点是,技术并不是中立的工具,任由人取舍、摆弄,技术具有意向性,能够诱导人的行为。人的种种生活意义是经由技术物的参与与建构得以展开的。

在学院工作之外,担任豆瓣时间科技伦理相关音频课程主讲人,为《新京报》《信睿周报》等报刊撰写评论与专栏文章,致力于推动科技伦理、技术哲学研究的传播。近来试图透过对“低技术”(日用物品)的诠释,来回顾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人的技术生活史。

编辑/韩世容

责任编辑:

网址:生活|《日常的深处》 日用之物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142

相关内容

生活|《日常的深处》 日用之物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没有发呆自由的日子,我才不要!
人如何抵抗生活
夜读|如何更好地生活?拒绝这种内耗行为!
花房读书日:花房集团x六间房,向书本发问 找到生活的答案
物来顺应,一切还好
潘向黎新作《清香的日常》| “传统的也是日常的,与我们血脉相融”
杨庆祥《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我们在过怎样的生活?
《俯仰天地间》:把写作化作日常的生活动作
【单向历】3 月 29 日,忌赛博生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