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节令|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
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元宵节、清明节等。 #生活知识# #历史#
原标题:诗意节令|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
春花次第争妍,春林逐渐茂盛。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这句话明确点出了清明的渊源,以及清明和春分的关系。古人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寥寥数字,解释了清明因何得名,也写出了人们心底的向往,“清洁而明净”,看似平淡,实则是很难达到的境界。
自古文人爱写以清明为主题的诗词。子规清啼、春雨如烟时,看窗外“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总会令人触景生情。诗思泉涌时,诗人摩挲着几案上的素白宣纸,挥毫泼墨,寄哀思于明月、将春景化为诗词,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清明时节,人们会追思先人、扫墓祭祖。即便不能归乡,当飒飒风起时,看到街角枝头那一簇簇雪白的梨花,如团团云絮、漫卷轻飘,也会不由想起曾经一起走过一段人生旅途的亲人、朋友,天人相隔、不能再见,怎能不思念绵长、满腹愁肠?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清明独有的凄清与哀思。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表达了类似的情绪,“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黄土之上,暮雨中,人在哭泣,难过到不能自已,而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难以回应。简单两句诗,每每读之,总令人潸然泪下。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表示,清明常在,民族不老。慎终追远是清明节的文化精神,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清明节追思祖先,提倡家庭、社会对先辈、历史的尊重,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与感恩之心,这在人心躁动的现代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除了祭祖,清明还有踏青、蹴鞠、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习俗。在众多描写清明的诗词中,很多文人描写了大量春日盛景,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刻画在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如,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在诗中,江南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诗人从侧面措意,以写“游子寻春”来写春,写他们不仅“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才归,足见清明时西湖的春色之怡人。
描写清明时节亲近自然的好作品颇多。如温庭筠写道:“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温庭筠的诗以辞藻华丽、风格浓艳著称。这首诗生动描绘了游人一大早出发时,晶莹剔透的露珠还在各色花瓣上滚动,颤颤欲滴,回来时则有杨柳拂面的阵阵微风,出发和归家时景色各异,人们流连忘返。另外,欧阳修的《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程颢的《郊行即事》等,写的也无不是热闹的游春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清明时节,读书也是颇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分外雅致的生活方式。宋代王禹偁的一首诗《清明》写道:“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在清明节,诗人没有沉醉于青山叠翠、碧波荡漾的春色里,无花亦无酒,那萧然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清晨破晓时分,诗人坐在窗前,用昨天从邻居家借来的火种点燃油灯,潜心读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清明时节,春意融融,非常适合读书。书卷于人生而言,恰似那一泓浸润心田的碧水清泉,潺潺不绝、涤荡灵魂。追思祖先后,不妨选择几本好书,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读起来吧!
记者:杨金志、郭慕清
编辑:贾真、冷彦彦
责任编辑:
网址:诗意节令|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1685
相关内容
诗意节令|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图表·漫画)节令之美·清明|看燕雀枝头鸣,赏风起梨花落
梨花落后清明
清明特辑|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佛山人除了行清追思还会做什么?
春色清和 思念悠然 来看各地清明文化习俗
春色清和 思念悠然 来看各地清明文化习俗→
清明前夕祭英烈
理论随笔|清明节里话“清明”
读懂《清明》 诗意,比弄清作者是谁更可贵 | 新京报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