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邪黄药师的师父是谁?并非虚竹,而是一位击败过明教的武学宗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终身教师 #生活技巧# #家庭教育建议# #素质教育理念#
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最注重“传承”二字。金庸最著名的几部作品《天龙八部》、《射雕三部曲》、《笑傲江湖》之间都有很强的关联性和传承性。《笑傲江湖》跟《天龙八部》在时间线上差了几百年,但书中仍然有从“北冥神功”演化而来的“吸星大法”。《射雕三部曲》三部作品之间更是衔接紧密,郭靖甚至贯穿了射雕、神雕两部作品。
金庸武侠中的传承,归根结底是武功的传承。惊才绝艳如剑魔独孤求败,若没有风清扬和杨过传承他的剑法,百年之后江湖上哪里还会有独孤求败这个名字?江湖上天赋异禀的武学宗师毕竟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是通过拜师学艺修炼武功,有几人能开创出流传后世的顶级武功?
《射雕英雄传》中,江湖上的绝顶高手乃是“五绝”。五绝中,中神通王重阳自创全真派武功,西毒欧阳锋自创蛤蟆功,北丐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传承自丐帮,南帝一灯的一阳指传承自大理段氏。射雕五绝中,只有东邪黄药师的武功出处不是特别明确,有很多读者认为桃花岛一派武功都是黄药师自创的。
黄药师的武功都是他自创的?其实不然,黄药师的武功体系并不是他独自创立的。有一本武功秘籍,对黄药师构建自己的武功体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就是说,黄药师是有师父的,黄药师和这个师父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少年张三丰跟觉远大师之间的关系。
《射雕英雄传》中,东邪黄药师是怎样的一个人?黄药师不仅是江湖上绝顶级的武功高手,他还是个全才,原著中说他:“文才武功,琴棋书画,算数韬略,以至医卜星相,奇门五行,无一不会,无一不精。”这样的人,在金庸武侠中着实不多。欧阳锋、洪七公、一灯这些高手武功虽然强,但谁又懂得琴棋书画,音律诗文?
书中,黄药师曾经用箫声跟欧阳锋相斗,欧阳锋手中铁筝难听刺耳,而咱们的洪七公啥乐器也不懂,只能在一旁用嗓子乱吼。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黄药师什么也琢磨,他能有多少时间去研究武功呢?黄药师的人物设定,非常像《天龙八部》中逍遥派开山祖师逍遥子。
金庸武侠中,逍遥子跟黄药师非常像,同样是一个全才,琴棋书画、天文地理、奇门八卦,什么都懂。但《天龙八部》中逍遥子早就离世了,逍遥派人丁也不旺,只有无崖子、童姥、李秋水寥寥几位弟子。最后虚竹成了逍遥派的掌门,于是就有部分读者认为黄药师的师父是虚竹。
虚竹跟黄药师的时间线确实能接上,但大家认真想一想,虚竹可不懂得音律诗文、天文地理、奇门八卦这些东西。虚竹学到的仅仅是逍遥派的武功,无崖子根本来不及传授虚竹其他技能就离世了。此外,逍遥派的武功也跟桃花岛武功风格截然不同,逍遥派武功讲究借力,北冥神功借他人内功,小无相功借他人招式。桃花岛的武功比起逍遥派来,还要差上一大截。
那黄药师的师父究竟是谁呢?在《射雕英雄传》原著中,金庸在描写陈玄风、梅超风如何逃出桃花岛时,提到过这样一句话:”陈玄风临走时自知目前这点武功,在江湖上防身有余,成名不足,一不做二不休,竟摸进师父密室,将师父赖以成艺的一部《九阴真经》偷了出来。他得手后远走高飞,从此不再重踏江南寸土。”
“赖以成艺的一部《九阴真经》”,这句话非常重要。也就是说,黄药师的武功体系是依托于《九阴真经》构建的。《九阴真经》的作者是谁?黄裳。这就有点像张三丰,张三丰开创武当派武功,但他的武学体系是依靠《九阳真经》构建的。黄裳对黄药师,就像是觉远对张三丰。
《九阴真经》一书包罗万象,是黄裳在阅读了一万五千多卷道家典籍领悟出来的武功。黄裳本来是一位文人,写书写成了一位武学宗师。黄裳是《九阴真经》的作者,那他实战能力如何呢?黄裳的实战很强,明教之所以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籍籍无名,就是被黄裳给打怕了。
《射雕英雄传》原著中,周伯通给郭靖讲述《九阴真经》的来历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黄裳心下不忿,便亲自去向明教的高手挑战,一口气杀了几个法王、使者。”黄裳以一己之力把明教打得元气大伤,明教一直到了《倚天屠龙记》中,才逐渐缓过劲来,重新崛起于江湖。
责任编辑:
网址:东邪黄药师的师父是谁?并非虚竹,而是一位击败过明教的武学宗师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22972
相关内容
黄药师的师傅是谁?不是虚竹也非段誉,而是天龙八部中的一女子?金庸笔下的男一号,谁学武时间最短,武学成就却最高?没想到是他
一代经典《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黄药师 请细细品味
为何黄药师无所不通,他师父是谁?别人习武他修仙,萧峰自叹不如
他是萧远山最厉害的师父,武功远胜段誉、虚竹,堪称金庸武侠第一高手!
虚竹虽死,却留下神秘一脉,里面出了两个五绝高手
大家认为《神雕侠侣》中的郭靖能否击败《天龙八部》的虚竹?
难怪灵鹫宫断了香火,你看虚竹的女儿叫什么,又做了什么就懂了
难怪逍遥三老那么强,你看他们的祖师爷是谁?一位战国时期的道人
庆余年中的顶级战力五竹!能够击败大宗师 庆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