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连紫华:“创新”不应该成为创作者的枷锁

发布时间:2024-04-09 18:29

保持好奇心,对周围的世界保持敏感,这些都将成为你创作的灵感源泉。 #生活乐趣# #阅读写作#

原标题:对话连紫华:“创新”不应该成为创作者的枷锁

“‘创新’不应该成为创作者的枷锁,不能一味地为了创新而创新。真正的匠人精神追求的是让当下的创新能成为未来的传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连紫华这样说道。

连紫华出生于中国著名瓷都——福建省德化县。

德化以盛产白瓷闻名于世。德化瓷塑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有“中国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美誉,并以其洁白晶莹的质地、细密剔透的釉面享誉国际、畅销海外。20世纪50年代以后,德化瓷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目前烧造的瓷器品种已经相当丰富:一般分为艺术瓷、西洋工艺瓷、日用瓷这三大类,单品品种数量之多难以计数,仅西洋工艺瓷分类下的单品品种就多达数十万种。

千年以来,德化瓷不断演化发展,并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相继推出的新品种不断满足国内外陈设和收藏需求。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致力于将传统技法融合现代审美、不断创新改良的优秀工匠。连紫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从17岁开始,连紫华就踏上了在瓷塑之路,先后受艺于著名陶瓷艺人邱玉云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柯宏荣等多位名家,专长于传统陶瓷人物雕塑创造设计。三十多年漫长瓷塑生涯的砥砺前行,这位明代制瓷大师何朝宗的技艺谱系传承人,逐渐成长为当代德化陶瓷的领军人物。

在此期间,他先后创造了难以计数的优秀作品,其中有30多件在全国性的专业评比中获得大奖。他连续三届摘得工艺美术界“百花奖”最高奖项桂冠,并有50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英国珍宝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收藏。

连紫华作品:《观自在》

连紫华不仅技艺非凡,他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更是难能可贵。他擅长用艺术手法阐释自己对人生和哲学的思考,从而塑造出有灵有肉、形态万千的以传统宗教和人物为题材的艺术珍品。不仅如此,他还在艺术理论方面多有建树,将多年的研究心血编纂成书籍和论文,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陶瓷行业的发展。

也许,普通工匠和艺术大师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往往凭借难得的天赋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建立并确定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理论体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对人生和世界的解读。近期,福布斯中国有幸与这位大师进行了一场有趣的对话,希望展现一位艺术家的内心,让我们获得更多关于“胎与骨”的启示。

连紫华作品:《如愿佛》,这也是世界陶瓷史上的首创作品

福布斯中国:您在陶瓷工艺美术领域享有盛誉,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哪些因素有关?您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连紫华:从艺三十余载,我所领悟的无非是这三个关键词:勤奋、天分、坚持。我觉得创作艺术作品没有捷径可走,勤奋是必须的。我们都知道勤能补拙。你需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和创作,不断地在创作中去提升自己、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这样才能创作出有个人风格和印记的作品。我们所说的天分,更多地指对知识的饥饿感,其实就是要不断学习,在学习当中获取灵感,并不断提升自己。

此外还有坚持。我们这些“捏泥巴”的匠人常说的便是要耐得住寂寞,指的就是当你在面对一团不会言语的泥巴的时候,你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不断去揣摩它,跟它沟通,赋予它思想,用你的手艺创造一个完整的作品,使作品首先与创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才具备与欣赏者产生共鸣的条件。虽然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当中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艺术创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一辈子都是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守住初心,把每次获得的成绩当作一个新的起点,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福布斯中国:在目前阶段,您主要把精力放在哪些方向?其中有哪些考量因素?

连紫华:在传统瓷塑技艺的传承上,我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在目前阶段,我还在不断地挑战自我,创作更多的好作品。

最近正在以大型瓷塑的创作为方向,做新的研发和突破。因为大型瓷塑的艺术创作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瓷塑的创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技术难点,它不单单只是工艺层面上的,还有瓷土配方、烧成温度,包括烧成窑炉的改进等多方面的要求,甚至包括大自然的气候也对大型瓷塑的成品率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最近也在探索不同工艺门类的融合:将唐卡的绘画工艺跟德化瓷塑的烧制技艺进行融合,甚至把珠宝镶嵌的手法运用在瓷器创作中。多工种、不同艺术体系的融合,在一个作品当中形成一种新的艺术门类和新的表现方式,这个是我最近一直在探索和追求的一个目标和方向。

还有一点就是尽量多带些徒弟,把传统技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每个时代的艺术创作都带有每个时代自己的印记和特点,即便是传统的题材也不例外,因此只有将传统的技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才是对传统德化瓷塑最好的保护。很多时候,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往往能催生出最美的创新之花。

福布斯中国:请您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谈一谈在陶瓷工艺美术领域的传承与创新。

连紫华:我是土生土长的德化人。出身农村,自幼生活在制瓷烧窑的环境中,长期的耳濡目染也渐渐让我领悟到了德化瓷的臻美和技法的博大精深,最终认定其作为我一生奋斗的事业。我经历了在陶瓷学校的学习,也跟随老艺术家学习传统瓷塑的基本功。比较幸运的是,在1995年,在我二十多岁的年纪便收到了来自故宫博物馆的邀请,到北京去临摹复制国宝级文物何朝宗的渡海达摩像。在无数同行还只能通过照片临摹时,我已经有机会拿到原件进行一比一临摹。何朝宗是明代德化瓷塑的一代大家,被誉为“瓷圣”,我们现在所做的传统陶瓷技艺基本上都是源自于何朝宗,这也是德化窑火千年不灭,瓷塑技艺千年传承的有力证明。

艺术创作一定要不断地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有更强的生命力,但必须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陶瓷工艺美术领域的传承与创新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我觉得要做到创新,首先要做到的是“守正传承”,就是要把对好的传统技艺技法和艺术风格的学习摆在首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解,融入时代的审美并结合个人的风格去创作出具有时代印记乃至于是超越时代的作品。

福布斯中国:您如何理解如今大力提倡的匠人精神?它在未来会有哪些发展?

连紫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AI智能已经可以替代人工来进行工艺品的创作和生产。所以说现在大力提倡匠人精神,尤其体现了匠人的珍贵。我肯定智能化的AI生产有一定的技术革新,甚至这种雕刻工艺中,有些可以做到人工不能做到的。虽然它们的精细程度和标准化,甚至会比用人工更加精细、更加标准,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品,我觉得它不只是表现出这种精细和标准,它更需要的是人文精神内核。机器做得再精细,还是缺乏这种精神内涵。

一个好的作品是匠人通过自己对文化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手艺,将文化层面的东西和精神内涵融入进去,让作品能够表现出某种文化理念和思想内涵,这个才是一个作品内在的价值。看一个作品并不只是看它的材料或者看它的工艺,更重要的是看这个作品有没有深层次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价值,能不能给人一些启发或者引导。所以说现在大力提倡匠人精神显得尤其重要。

我觉得现在科学技术,包括AI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未来肯定会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其实大量的日常用品,或者一些陈设用品,是可以用新技术制作,以降低成本,使更多的人能够获得。但是真正有文化内核的、有思想的好作品,还是需要这一代的匠人不断摸索和学习,不断去创新,引领艺术门类的发展,让它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因为艺术创作需要人去创作,人的情感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所以说在这个充满科技创新的时代,优秀的匠人更显得弥足珍贵。我认为科技的创新和艺术的创作并不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历史的车辙告诉我们,照相术的发明并没有终结绘画的生命,而是催生出了全新的艺术形式,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亦是如此。科技的迅猛发展在未来或许会倒逼出更多的优秀匠人。

最后我想强调,“创新”不应该成为创作者的枷锁,不能一味地为了创新而创新。真正的匠人精神追求的是让当下的创新能成为未来的传统。

声明:品牌之声相关资讯来自于被采访对象,非福布斯编辑内容。

精彩内容

责任编辑:

网址:对话连紫华:“创新”不应该成为创作者的枷锁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2525

相关内容

对话连紫华:“创新”不应该成为创作者的枷锁
胡歌赴台交流 对话台湾青年创作者
杨紫成为APM全球代言人,紫妹转眼成为紫姐,2023年真正成为紫微星艺人
《长相思》的酬劳揭示了创作者的地位差异…
冲破基因的枷锁!
华服加身,全场目光聚焦杨紫演绎的悲情戏份堪称教科书杨紫诠释的角色充满前
杨紫与紫米姐姐彼此成为坚实的后盾,真是太出色了?
江德华被安杰彻底改造, 连儿时的小伙伴也不放过
爱应是连接父母与孩子心灵的纽带,而非束缚他们的枷锁
再狂野的心,也得收敛,否则连自己都会成为自己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