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滩“走进”圣家堂,亲历建筑大师高迪的创作之路
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的高迪建筑,普吉岛海滩尽情嬉戏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城市观光#
虚拟交互展示已经是文化创意领域的热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展览空间与虚拟世界结合,打造出身临其境的展览体验成为了不少艺术场馆所关注的话题。
12月6日,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开启了一场XR沉浸式艺术展览“永恒高迪”,向公众呈现西班牙建筑大家安东尼·高迪的艺术世界。
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í,1852-1926),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著名建筑师。他以自然为灵感,将曲线、光影与色彩融入建筑设计中,开创了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其代表作包括古埃尔宫、巴特罗之家、米拉之家等。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是圣家堂,至今未完工,成为全球建筑史上的遗憾,也让无数人继续追寻他的艺术梦想。
建设中的圣家堂
高迪
澎湃新闻了解到,复星艺术中心的XR沉浸式展“永恒高迪”从高迪设计的圣家堂展开,讲述了高迪的艺术思考。展览采用的扩展现实(XR)技术融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与混合现实(MR),通过数字化手段创造全新的互动体验。该展览项目由法国团队Small Creative和Gedeon Experience打造,并由VIVE Arts发行,曼恒数字运营。
“没有什么是发明出来的,因为大自然已经写下了一切。”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与虚拟现实技术,戴上头显设备的观众可以化身为高迪的助手,走入20世纪的巴塞罗那,在高迪的工作室中“亲历”他的创作之路。
“永恒高迪”展览 XR效果视频截图
圣家堂是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始建于1882年,后高迪担任圣家族大教堂的首席建筑师,并赋予了这座建筑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将哥特式教堂的特点与新艺术风格的曲线结合在一起。自开始主持该工程以来,高迪几乎将他的一生都投入到了圣家堂的建设中,直至73岁去世时。
高迪从19世纪复兴的哥特建筑和东方风格中汲取灵感,并在作品中注入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图案。他对结构天才般的理解让他做出了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建筑:不仅在材料利用上充满效率,而且具有动态和自然的美感。
“永恒高迪”展览 XR效果视频截图
相较于此前“永恒的巴黎圣母院”VR展的以走进建筑内部为特色,这次的“永恒高迪”则更像是一部虚拟现实微电影,以更人文的视角解读高迪的自然主义建筑理念。从初步的草图到建筑模型,从自然界的灵感提取到最终的建筑构思,高迪将波浪线条、植物形态与光影变幻融入建筑之中的。高迪的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塑造,更是自然与艺术交融的表达。在扩展现实(XR)技术的支持下,这些画面纷纷来到观众的眼前。
复星艺术中心展厅入口
在当下,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独特沉浸感和交互性,为展览行业带来了新的展示方向。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出高拟真的环境与历史背景,使观者跳出了传统空间的限制,用虚拟视角深入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然而,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领域,这项兴起的技术在实现运用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展览之际,澎湃新闻采访了此次高迪虚拟展的运营方、曼恒数字负责人周清会,谈起了虚拟现实展览在当下的优势,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澎湃新闻:近年来,VR展览似乎成为了一种展示文化遗产的新方式。可否谈一谈VR展览对展示文化遗产的优势及意义?
周清会:用沉浸式技术来表达一些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及艺术作品是一个趋势,现阶段只是刚刚开始。我认为,未来存在的历史文化,包括成为景点的文化遗产、文学作品、人物传记等都可以通过这种沉浸式技术来展现,它是除了文字、声音、视频、游戏之外的另一种新型媒体。一些历史文化可以用电影来表达,也可以用文字来表达,未来的选择则是可以选择沉浸式技术来表达。
对于此次复星艺术中心的高迪虚拟现实展,即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展览,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部电影,甚至可以理解成一个交互的观影秀。过去,我们在一些媒介表达上,如文字与电影的表达会有所限制,无法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无法“走入现场”,而当这种沉浸式展览成为一种趋势后,其意义就是能让公众“走进去”,它是未来我们普通人去了解历史文化的新的途径。
复星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相比传统观展模式,沉浸式展览需要大量的观展设备作为支持。在你看来,这样的运营模式能否达到收支平衡?
周清会:可以说,沉浸式虚拟展是艺术与电影这两种业态的融合形式。沉浸式展的坪效类似于电影,只不过一部电影的时间更长,其影院的面积所承载的观众更多,而沉浸式展的时间较短,单位面积的观众也会更少。在票价上,沉浸式展的票价会高一些,但相比于电影,沉浸式展拥有更独一无二的体验。如今,这一技术的成本跟代价在逐步持平,运营方与开发者能够逐步实现经济利益上的平衡。
澎湃新闻:在当下,沉浸式虚拟现实展览还存在哪些不足?
周清会:这个业态出现的时间非常短,现在拿得出手的,有品质的展览太少。现在存在的问题有三点:第一,沉浸式技术的展览需要环境代入感,如果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举办,沉浸展就没有意义了。现在很多展览的场地选择是纯粹以短期逐利为目的,并不具备沉浸式展的落地条件;第二,目前国内的内容制作以小团队的低成本制作居多,缺乏专业、专一性,也缺乏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沉浸式技术展览的制作就如同一部电影,应有专业分工,有导演、编剧、音像、视觉、舞美,道具,然后还需要交互、运镜及场景转换等。目前,这个行业内有一些好作品,但也存在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第三,在技术呈现上来说,在实际的展览运营中,设备的稳定性、故障率和效果参差不齐。当然,这与设备技术的迭代有关系,可能在未来的一年半载之后,设备的效果会更好。
上海博物馆虚拟现实展“消失的法老”
上海博物馆虚拟现实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国内的虚拟现实展与国外存在哪些差距?
周清会:如果从整个行业在数量和产业规模来说,中国是领先于全世界的,哪怕是在如伦敦、巴黎等,要找到虚拟现实的特展是不容易的。现在,法国的开发团队制作好产品后,第一时间是想将其推广到中国的上海市场。从目前来说,中国,主要是上海地区的观众对于虚拟现实展的拥抱程度最高。可以负责任地说,在这方面,上海是世界高地。欧美地区,包括纽约的一些巡展的规模,包括人流量都达不到上海的水平。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比如我们展示高迪,对于欧美的观众来说去巴塞罗那参观高迪的建筑是很方便的事情,所以他们未必在乎去看虚拟展。
在我看来,当下沉浸式展览的首要条件是IP,这个IP要足够大,另一点是这个IP与观众有很大的距离,展现的是观众不容易到达的地方,这才会有吸引力。
正在上海展览中心展出的虚拟现实展览“永恒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巴黎圣母院北立面工程——约1260年,图片:Orange:Emissive - 永恒的巴黎圣母院- 2021 ©
澎湃新闻:虚拟现实的观展能否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周清会:要达到身临其境,除了视觉之外,还需要自然界那种复杂的环境音,还要有关于触觉的体感,以及关于嗅觉的气味等。这些东西一旦全部加上去,才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展览将展至2025年3月16日。
责任编辑:
网址:在外滩“走进”圣家堂,亲历建筑大师高迪的创作之路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25585
相关内容
洛克·外滩源将开启首届“重奏外滩”音乐周让白展堂扮演盗圣!白展堂声称自己就是盗圣!可惜无人信服!
历史缄默,还有建筑在说话
建筑大师贝聿铭:我一生中,最骄傲的就是-娶了卢爱玲
黄圣依是否会走上离婚之路?
王圣迪 雷佳音 雷佳音
以童心绘上海 “大师从这里起步”上海青少年亲子美术大展第三站开幕
相柳推开回春堂的门,缓步走进并环顾四周,他抚摸着熟悉的躺椅…
梁思成建筑手稿曝光: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他的认真细致令人敬佩
高伟光与迪丽热巴在《三生三世枕上书》中的精彩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