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社火,“文化食粮”何以经久不衰?
中国饮食文化与五谷杂粮 #生活常识# #饮食文化#
原标题:古县社火,“文化食粮”何以经久不衰?
古县社火,“文化食粮”何以经久不衰?
古县社火,“文化食粮”何以经久不衰?
半月谈记者 任玮 马思嘉
在位于宁夏西海固地区的隆德县,“年”往往从腊月开始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以后。在社火表演现场,锣鼓喧天,宽阔街道两旁挤满观众,一些家长将孩子举过头顶,老人则拿着手机拍照录像,还有不少年轻人与舞狮队伍打闹嬉戏,或与高台上的“济公”“孙悟空”等合影……一到社火表演日,县城、村里处处沉浸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
隆德县社火表演形式至今已传承百年,为何这一民俗活动能够在六盘山西麓的这座古县经久不衰,生生不息?老百姓的“文化食粮”为何能在代代传承中愈发多姿多彩,多味多鲜?
八方来客,社火狂欢
龙年春节的尾巴尖儿上,各地社火在隆德又“火”了一把。
今年,宁夏固原首届全国社火大赛在隆德举行,吸引来自甘肃、福建、陕西等地的14支队伍前来参赛。除了隆德县国家级非遗“高台马社火”等26种社火形式,观众还看到了甘肃清水县的木人摔跤、陕西宝鸡的血社火、福建闽侯县的闽剧等。
隆德县官方统计数据显示,10多万人亲临现场沉浸式欣赏社火展演,还有超过1000万名国内外网友在线观看社火大赛,不少网友在评论中表达了因道路结冰而无法抵达现场一饱眼福的遗憾。
“快看!厦门大学社火队来了!”在隆德百姓的期待中,24岁的厦门大学武术协会会长李皓洋与十几名同学表演了胸口碎大石、舞狮、舞龙等。当两名大学生扮演的黑色狮子爬上数米高的铁架、拿到悬挂其上的绿菜并抛向观众时,掌声雷动。
李皓洋自小习武,也曾多次被外地社火队请去表演,却是第一次面对如此庞大的观众群体。“隆德文化氛围太好了!这次比赛也是南北社火文化交流很好的契机。”他说。
比赛完毕,有些社火队敲锣打鼓、走街串巷送祝福。在一处宾馆前,社火队的“议程官”用方言说着吉祥话,身后狮子随着鼓点舞动,而宾馆里的人早已准备好鞭炮、红色锦缎,为狮子“披红”,热情地“接社火”。
隆德县社火队在固原首届全国社火大赛中表演高台马社火 冯开华 摄
过去,从农历正月开始,隆德很多村子都会装扮社火走村串户,巡回表演。社火队伍所到之处,人们会在村头或者路口摆暖锅、端油饼,恭敬相迎,也叫“接社火”“迎社火”,希望能把福气带回家。
隆德县素有元宵耍社火传统,全县范围内的元宵社火大赛更是持续了约20年,最多时有5000人参赛。到了元宵节这天,各村各乡镇的社火队就云集县城开始赛社火,上至八旬老者,下到垂髫孩童,都能在社火队中找到合适的角色。
家家挂书画,人人爱文化
社火火爆是隆德人热爱传统与民俗文化的缩影。春节前,不少农村百姓专程赶往县城,求购手写的对联;正月里,县城举办秦腔展演,上万人顶风冒雪观看;待客时,作为自治区级非遗的“隆德暖锅”更是必不可少的美食……此次社火大赛,隆德就准备了直径2米的巨型暖锅和100个小暖锅,以独特美食文化款待八方来客。
据隆德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方强介绍,隆德县自古是军事要塞、丝路驿站,游牧与农耕文明在此交融,逐渐形成种类丰富、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千百年的文脉赓续中,隆德县形成“家家挂书画,人人爱文化”的浓厚氛围。
在当地著名景区“老巷子”,能见到始建于清代的古老村落,不少人家门前匾额上的“耕读”二字,无声诉说着当地百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朴素观念。“老巷子”里随处可见的花灯、书画、砖雕、泥塑等,都是在岁月沉淀中愈发璀璨的文化艺术结晶。如今,无论是农村的砖房小院,还是城市的豪华宾馆,推开门,常能看到书画、闻见墨香。
在宁夏百万大移民浪潮中,不少隆德人搬迁到了更宜居的银川、石嘴山等地,也将文化的种子撒向新家园。在宁夏最大的易地搬迁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吴忠市红寺堡区,以隆德人为文化带头人的乡村文化大院并不罕见,如高台社火制作、手工扎制花灯等文化大院。红寺堡农民书法家李忠勤也是自隆德搬迁而来,多年来,他免费教孩童学习书法,义务为乡亲们写春联,在当地广受赞誉。
让“老技艺”后继有人
70岁的张国勤最近刚“升格”为隆德县高台社火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受父辈影响,他自小就热爱民俗文化,并将之作为毕生事业。他认为,社火繁荣促进了剪纸、绘画、泥塑等十几种非遗项目的传承。然而,这些年他越来越担心“后继无人”。虽然不少年轻人有参与社火表演的热情,但不能带来经济收益的项目很难长久留住他们。
“传统文化转化成生产力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我们也在与景区积极对接,通过展演等形式实现更多非遗项目的商业价值转化。”方强说,隆德县这些年采取了系列举措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如节庆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带动群众参与,以“非遗进校园”等形式培养传承人,设立非遗传承保护展演基地,鼓励非遗项目“走出去”等。
令人欣喜的是,靠手艺“吃饱饭”的非遗传承人正在多起来。例如,隆德县整合小散乱的花灯作坊成立企业,吸纳非遗传承人加入其中,让曾“走不出六盘山”的隆德花灯走向全国,产业日渐红火,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
一些“老技艺”也需要随着社会进步变换“新花样”,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以更新颖的方式传承弘扬。今年元宵节,17岁的高三学生朱晓甜紧张复习之余,也加入家乡的社火队伍中。朱晓甜说,为了让家乡的社火更出圈、出彩,她计划在学业之余系统整理隆德社火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创新传播方式,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它、爱上它。
李皓洋的想法则更加具体。除了吸纳更多同学加入舞狮、踩高跷等展演,他最近还在做“互联网+传统体育”创意项目,打造非遗传承人与爱好者沟通的平台。“现在很多传承人需要弟子,也有不少年轻人感兴趣,但苦于缺少联系方式、信息不对等。希望这个平台能促成更多传统文化的师徒传承。”
责任编辑:
网址:古县社火,“文化食粮”何以经久不衰?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2798
相关内容
古县社火,“文化食粮”何以经久不衰?欢乐社火庆元宵 热闹非凡年味儿浓
河津的社火火了正月
甘肃玉门:社火排练闹新春 传统民俗年味浓
一碗宝鸡“面皮”的故事,何以打动“三代人”?
甄嬛与小鸟共戏,粟玉枕中的小生命夜深人静时仍有食粮
《何以苏州》出版发行
《何以笙箫默》里,赵默笙的母亲探寻何以琛的秘密,而何以琛选择了沉默回应
何以中国·寻根辽宁
(文化新观察)何以“先锋”?——专访茅奖作家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