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头一热”后,青年剧作还能走得更远

发布时间:2024-04-12 08:01

炒青菜时,可以在青菜上撒上一些花椒粒,这样能让青菜更加香气四溢。 #生活技巧# #烹饪秘诀#

原标题:“心头一热”后,青年剧作还能走得更远

◎郑荣健

从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到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等新剧场落成开业,从正乙祠古戏楼、福州会馆、颜料会馆等会馆空间的焕新激活到磁剧场、爱乐汇艺术空间等新演艺空间的涌现——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文化事件不断刷新感知,也对演艺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北京市文旅局主办、宽友文化承办的新时代首都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项目(简称“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呈现的路径模式、创作面貌和经验成果,对应都市圈化、城市群化的世界城市发展潮流,可以明显感觉到活力和愿景碰撞带来的渐进完善和丰富多彩,以及它们对年轻创作者产生的影响。

艺术创作如何“科学”

作为文化古都和现代化大都市,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人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如何将之转化为新的文化增长点和文艺生产力,是值得持续探索的课题。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首期启动于2022年,采取了选题论证、剧本研讨、作品孵化和推介的方式,全程深度介入和支持创作,并于2023年年初以“早春孵化月”系列活动的形式进行了成果展示。

今年是该项目实施的第二期。共征集作品408部(剧本302部,大纲106部),其中57部作品进入储备孵化库,12部作品开展孵化工作。这些作品都进行了剧场版的孵化展示,并有14部剧本获得出品意向。相对于文艺院团的自主动作和成果,这些作品可能并不显眼,但对于发现人才、激活原创和丰富创演生态,影响不容小觑。

过去经常会出现一些现象:有的戏评完奖或演几场就“刀枪入库”;有的戏前期论证不充分,致使后期“改不好”“无法改”乃至“推倒重来”;有的戏本可更好却只好将就。怎样才是更符合艺术规律的创作模式?大家都在探索。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通过前置策划、研发论证、组织采风等形式,力求优化创作流程,避免资源浪费。其中第二期共举办宣讲会、选题策划会及剧本专题研讨会30次,组织采风活动9次。

项目作为创作者和院团机构之间的“第三方”,为双方牵线搭桥,并组织专家直接跟创作者、院团面对面,坦诚地指出问题。目前,该项目已与全国范围内的800余名编剧、导演、制作人、演员、舞美设计、服装造型设计、多媒体设计等青年人才建立联系;搭建起戏剧演出领域专家库,包括编剧、导表演、制作、评论、媒体共五类百余位业内专家参与项目,并组建了艺术创作专家委员会;形成包括历史题材、革命题材、现实题材和北京特色题材、文学改编专项题材等近600个题材的创作选题库;建设起已有900余部作品数量的“剧本库”。

能以奇胜也要以正合

在创作面貌上,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第二期显示出丰富多元的状态,选题指导目录所涵盖的题材和样式几乎都涉及了,反映出青年创作群体蓬勃活跃的创作才情。

在主流叙事方面,有些作品扎实新颖,有情感温度和时代精气神。比如,评剧《书·生》以王懿荣抗击倭寇、保卫北京的历史为基础,讲述一介书生的抗敌悲歌。其新颖之处在于,将读书人本可实现价值的常规,置于家国动荡而必须作出牺牲选择的情境,从而叩问“为何读书”“读书何为”,张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士的精神。音乐剧《此生必驾》视角独特,以信件为引领,以解开母女心结为主线,讲述修建川藏公路的峥嵘岁月,贯穿着浓厚的情感,并逐渐向家国情怀升华。

话剧《寻找丁龙》讲述清末华工的故事,音乐剧《寻找李二狗》讲述抗美援朝故事——主题都较为严肃重大,但切入点和叙述方式是比较新颖的。木偶剧《大兴起飞》是一部以大兴机场建设为题材的作品,剧情真幻之间较有余量,对木偶研发和操控技巧更是别开生面的挑战。年轻创作者一般较易强调“创意”“点子”,以奇出而不太能以正合,面对主流题材可能又被束缚住了,失去自由想象的朝气。但从本期孵化的作品看,不少作品敢于触碰严肃主流的题材,并显示出创作构思的深度、温度和样式感。

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依然是重要的创作视野,在塑造舞台审美方面,隐约能够看出老北京底蕴和新北京风貌的多重追求。比如,话剧《风华中轴线》不乏仪式感地将北京中轴线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北京曲剧《御膳房那些事儿》讲述一段饱含着辛酸和血泪的膳食文化史,不仅是为了展示饮食文化,更是聚焦于人,反映中国人美食情结背后的历史哲理和人情风俗;话剧《坤伶·元年》将动荡年代中第一批京剧坤伶的命运表现出来,讲梨园文化实则也是在提炼人的精神;舞剧《前世今生·牡丹亭》以汤显祖原著为题,而故事的神色意趣被置于当代视角进行重新编码,使“梦”的自由和“情”的贯通转换成类似“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时空感,给舞蹈语汇、审美意境的生成提供了新奇的可能;话剧《伍子胥与哈姆雷特》有一种东西方文化碰撞和同情的再生性,也比较新颖。

儿童题材作品一直是北京较为活跃的创作板块,从该项目两期申报作品的数量也可以明显感觉到。在本期孵化作品中,《麦子的神秘之旅》传递“珍惜粮食”主题,《海王星飞船》关注动物保护,《垃圾变奏曲》讲述环保理念,都较为纯粹且能够根据儿童的情感心理、审美特点进行具有想象力的创作。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带有科普性质但不太容易构戏的题材,借助于特定样式而较为好看,如儿童剧《昆虫记神探屎壳郎》将科普和励志结合起来。还有个别作品触碰到了儿童剧的悖论,将直面残酷和苦难教育纳入创作视野,给我们提供了阳光灿烂背后的现实思考。

年轻创作的实践图谱

相对于整体申报数量来说,尽管已获得出品意向的作品还不多,但许多题材和剧本是各有特点和亮点的,也进入到了孵化储备库当中。实际上,孵化项目已隐约给人提供了一个北京年轻创作生态的普查数据和实践图谱,这恐怕是更让人心头一热的。

这些作品体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和问题。比如,老年题材得到了应有的关注。继项目首期作品《不可辜负》关注社区食堂的出现,这次出现的话剧《3811之暮色公路》讲述老龄女性的生活,而且听说还会是“系列作品”。这些创作察觉敏锐,有当下感和人文关怀,比较可贵。

另外,不少创作不再满足于戏剧性、情节性等常规单一的样式,审美上追求与歌舞等的跨界融合。这跟当前科技文化融合的深度广度、新兴演艺空间的释放以及创作主体的多元生存状态有较大关系。

文学和影视的笔法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新的审美生长的能量,但也成为双刃剑。比如,《豫让,哪一个是我》《风筝》采用罗生门笔法,《我所知道的张先生》在“他者叙述”当中拼组出一种信息时代的“身份信息”。这些都蛮有特点,但如何根据舞台艺术的审美规定性和创作规律去完善构思,是需要进一步把握的。有的作品对史料研究很扎实,但因电视剧的情节思维,优势反而成了负重。

此外,有些剧名的审美提炼较为随意。很多人可能不太在意,觉得剧名是一个小事情,其实大错。好的剧名,如人之眉眼,是有神采的。它往往凝聚着主题质感、个性特征和样式风格,意味着提炼的精准度和审美感。是质朴的还是诗意的,是庄重严肃的还是戏谑幽默的,都在其中。就戏剧性而言,我们常说“于高潮处见统一”,其实完全也可以说“在意象中见精神”。

我有幸参加过两期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的相关活动,有两点深切感受——一方面,文艺院团基于政策或市场需要及自身创演团队的实际情况,急切地寻找选题,但这种相对宏观的导向跟创作冲动是有间离的,而原创活力从来都来自于一个个创作个体的体验和冲动,因此更加开阔地衔接和吸纳社会化的有生创作力量,就相当必要。另一方面,大量文艺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活跃在文艺逐梦的实践前沿,思维活跃,充满锐气和朝气,但他们对政策导向、院团实际可能并不了解,对主题挖掘、题材方向、样式选择可能拿捏不准,往往错失了机会。在第二期中,国家大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深度参与项目,北京歌剧舞剧院、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北京市曲剧团与项目联合组织了孵化展示。这正是孵化的价值所在。

此外,“地域性”和“国际化”的北京是交织的——她仍然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底色,但同时更是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过去不少创作较多埋头于地域特色的、市井烟火的自留地,借助于孵化项目,更丰富多彩的北京是让人充满期待的。

(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

网址:“心头一热”后,青年剧作还能走得更远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2947

相关内容

“心头一热”后,青年剧作还能走得更远
作家谈东莞“中国作家第一村”:依靠这里我们会走得更远
夜读丨具备这三个修养,你能走得更远
89部剧本入选第十四届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
汪小菲新店开业,网红中S与张兰见面被拒,中S回应:脑子一热就去了…
深圳话剧迷在家门口就能欣赏优秀华语原创剧作
重温《浴血黑帮》经典瞬间合辑,尽显剧作精华
莫言剧作《鳄鱼》今年搬上舞台
生完孩子后还能保持如此好的身材……
心动瞬间,回忆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