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争:刘半农与他的“她”——女性强烈反对,如今广泛应用

发布时间:2024-12-19 10:07

谈论别人时说'他/她',避免使用他、她的名字 #生活常识# #社交技巧# #礼貌用语#

导语:近代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北大教授刘半农,因一字之争而备受争议。他的发明——“她”字,引发了一场口水大战,却也为中国文字带来了科学和清晰的变革。本文将从刘半农的生平说起,探讨这个字的威力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部分:刘半农的才华与背景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出生于江苏江阴,早年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受到知识分子父亲的影响,他在6岁时就能够吟诗作赋。经过常州名校的中学教育,他毕业后留校任教。然而,他的追求并不止于此。

1917年,刘半农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赏识,被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为了研究国际先进文化,他于1920年前往欧洲留学,在英国和巴黎大学深造,成为中国首位法国国家文学博士。

第二部分:“她”字的诞生与争议

在英国留学期间,刘半农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英文中,男性第三人称用“he”,女性用“she”,而其他情况则用“it”,非常明确。然而,当时的中国文字却只有一个字——“他”,代表男性、女性和物体。

为了区分男女,一些学者不得不借用《诗经》中的“伊”来指代女性,或者使用“这个”、“那个”。这样一来,一篇译文要么满是“伊”,要么就是“这个”、“那个”,既别扭又拗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半农发明了“她”字,用以区分男性、女性和物体。他还以《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诗歌形式,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这个字的出现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第三部分:争议与反对声浪

在那个年代,中国女性已经开始接受新思想,追求男女平等。她们认为,“她”字的构造去掉了“人”字旁,是对女性人格的公然侮辱。甚至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妇女共鸣》杂志也发表声明,拒绝使用女性“她”。

刘半农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批评和攻击,甚至被网暴三年之久。他不敢出门,生活陷入困境。然而,他坚信自己发明这个字并无歧视之意,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怎么可能侮辱女性呢?

第四部分:刘半农的坚持与影响

对于刘半农来说,这场争议只是他生命中的一次口水大战。作为一个风趣幽默的文人,他常以各类骂仗为乐。早在1911年,年仅20岁的他就想写一本《骂人精粹》,结果广告诚招骂人方言,引来众多参与。

尽管被网暴,刘半农并未屈服。他知道自己发明这个字与歧视无关,他只是想让中国的文字更加科学清晰。他的观点影响了汉字的发展,包括汉字加拼音、文章分段落、标点符号更新等。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才华横溢的男子英年早逝。1934年,他在内蒙古调查方言时不幸染病去世,年仅44岁。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他的文学成就深深影响着后人。

结语:88年过去了,“她”字作为刘半农的遗产至今沿用。他的一字之争虽然引发了争议,却也为中国文化带来了科学和清晰的变革。刘半农的才华和坚持是我们值得铭记的,他的贡献将永远在历史中闪耀。

责任编辑:

网址:一字之争:刘半农与他的“她”——女性强烈反对,如今广泛应用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29927

相关内容

还记得“吃弹簧屁股”的米道伐?说说“弹街路”正确写法丨半农笔谈
“阿拉”原是宁波话!是啥辰光成为上海方言的?丨半农笔谈
赵盼儿何许人也,她正是赵灵儿成年后的形象,一身青衣,仅一字之别…
纵观九子夺位之争的最终胜者,他又怎可能对甄嬛的种种作为毫不知情?
看到吴奇隆今生爱过的4位女性,才知道他与刘诗诗结缘,真是天作之合的伴侣
谢危列举了宁宁关心的所有人,恳求她留下,他的爱既卑微又强烈 白鹿
周王轻笑:她心中所钟情的,正是在下呢~瞧这热闹的夺人之争,实在有趣
全世界点进来看刘宇这一分半的视频…
花魁之争背后隐藏着商人的博弈,苏幕遮能否赢得这一局?
“创造中的她”中国女性电影人峰会上海举办,共话女性创作力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