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周末聊一会儿丨怎么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互鉴交流?

发布时间:2023-11-04 12:53

创造家庭传统活动,如周末野餐、节日庆典等,增加家庭凝聚力。 #生活乐趣# #家庭欢乐#

原标题:豫论场·周末聊一会儿丨怎么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互鉴交流?

豫论场·周末聊一会儿丨怎么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互鉴交流?

□吕志雄

周末聊一会儿,古今家国事儿。大家好!

这几天,上海小青年弄出的中国化“万圣节”依然是网上关注的话题。上海的“万圣节”,少有僵尸幽灵等西方万圣节元素,多了唐僧、八戒、悟空,刘备、关羽、张飞,甄嬛、华妃、祺贵人等中国文化元素。对这样的“万圣节”,有赞扬有批评,批评的声音大致有二:其一,过洋节,崇洋媚外;其二,学西方也学不像,乌七八糟。

这两种批评从根本上看都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鲁迅先生在其杂文《通信(复未名先生)》中批评说:“我们的乡下评定是非,常是这样:‘赵太爷说对的,还会错么?他田地就有二百亩!’”其实,这样论是非,不只在“我们的乡下”有,世界各地都有。

西方在近现代早一步工业革命,富庶了,强大了,在海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成了“赵太爷”。于是,在一些人眼里,欧洲文明完美无缺,而自身文明就是落后的。有一种论调是,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而另一种论调则是完全摒弃西方的一切,要将“洋货”拒之于国门之外,看似勇,实则怯,生怕自身文化一碰到外来文化就会碎一地。对上海“万圣节”的两种批评就是这两种论调的具体表现。

历史上,这两种论调都给国人以深刻的教训。文化好比一棵大树,如果东风来向西倒,西风来向东倒,大树就退化为藤蔓,失去了独立性,还怎么能称大树?如果怕风雨,将之封闭到温室内,大树也会褪变成盆景,长不高发不大,最终就可能枯死。大树必须扎根于大地,挺立起枝干,傲迎八面来风。这样,所有的风雨雪霜,都可以增加营养、锻炼筋骨。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文化要发展就要守根挺干,坚定文化自信,树牢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也是当代中华文化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笔者看来,从价值观方面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的价值观至少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重视人的价值,而不是神的。“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惟人,万物之灵”,这是越发展越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二是重视集体的,兼顾个体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种价值观发展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思维方式看,也有突出的两点,一是从全局看局部,“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形成了中国人鲜明的大局意识;二是从动态看问题,“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这些思想形成了中国人朴素的辩证思维。

从行为方式看,中国人最强调知行合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须在事上磨”,形成中国实用理性的智慧。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坚守的,是树牢文化主体意识不可或缺的。当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是一个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红色传统等也是我们牢固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必须要坚持和弘扬的重要内容。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务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做到守正创新。守正,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树牢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而创新,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文化在互鉴中才能取长补短,在交流中才能共同进步。

再来看一下节日吧。有一段时间,洋节火热,中国传统节日冷清,但有了洋节的刺激,这些年,文旅文创赋予了传统节日更丰富内涵、更多彩的形式,现在还有哪个传统节日不热闹?

一阕《西江月》唱给大家听:

坚守一方沃土,笑迎八面来风。一棵大树自葱茏,还聚矫龙彩凤。

守正创新兼顾,用洋叙古双工。繁荣文化上高峰,且看祥云飞动。

责任编辑:

网址:豫论场·周末聊一会儿丨怎么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互鉴交流?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3

相关内容

豫论场·周末聊一会儿丨怎么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互鉴交流?
精品云集 交流互鉴
榆林·陕北民歌展暨国际非遗交流互鉴活动在北京举办
交流互鉴,共绘丝路
豫论场丨从董宇辉到当代文学颁奖盛典:他们为什么都选择与河南同行
国家大剧院:打造文明互鉴的“艺术平台”
2023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新疆班: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东西问·汉学家丨魏明德:“互见”的可能与“互鉴”的价值
聚焦“交融互鉴”,新时代校园戏剧国际研讨会举办
中新网评:网络正能量,节日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