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春晚共享的三大特征:土气、俗气和傻气
农历新年的贴春联习俗 #生活乐趣# #家庭乐趣# #家庭传统习俗#
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中国除夕夜的文化符号,已成为一种集体记忆。然而,回顾数十年来的历届春晚,尽管它在形式上不断尝试创新,实际上却难掩“三大特征”——土气、俗气和傻气。这三大特征不仅体现了春晚在内容创作和审美品味上的局限,更折射出主流文化生态的深层弊端。,赞3
一、土气:过时的审美与陈旧叙事的双重困局
春晚的“土气”首先体现在它的审美滞后性。每年的舞美设计、服装搭配和节目形式,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舞台布置,始终透露出一股浓浓的“村晚”气息。无论是主持人整齐划一的晚礼服,还是演员节目中的表演服饰,都缺乏现代时尚的设计感,更谈不上民族文化的创新表达。这种早已过时的审美风格,无法与现代多元化的美学需求相匹配,反而显得陈旧而呆板。
节目内容上的土气则更为明显。许多节目过于迎合陈旧的主旋律叙事,依然停留在一个集体主义至上的时代,或者围绕“孝顺”“邻里和睦”或“家庭团聚”等道德说教打转,看似贴近生活,实则脱离实际。春晚创作者显然没有意识到,观众对这种单一且老套的叙事早已感到厌倦,失去了引发观众共鸣的能力。
二、俗气:低级趣味与媚俗迎合
春晚的“俗气”则体现在其迎合大众口味的过度表现。小品与相声的质量不断下滑,搞笑桥段沦为廉价的段子拼凑,用地域刻板印象、性别歧视或浮夸表演堆砌“笑点”。这些节目缺乏语言艺术的精妙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最终沦为尴尬的舞台闹剧。
据报道,春晚近年来试图通过“传统+现代”的“跨界联动”形式来吸引观众,例如将京剧与流行音乐结合、用电子舞曲伴随民族舞表演,企图通过“混搭”创新。然而,这些尝试缺乏深度和逻辑,仅仅是对元素的简单堆砌,最终显得不伦不类的媚俗表演,毫无艺术价值可言。
此外,春晚对“主旋律”的过分迎合,使其显得更加做作和虚伪。例如,节目总是刻意强调“大家一起过年”的团圆氛围,这种假大空的表演,既无法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态,也令观众感到疏远和陌生。
三、傻气:煽情套路与“假喜庆”的自我陶醉
春晚的“傻气”最为令人不适,其主要表现为过度煽情和虚假欢乐上。每年的节目似乎都有一个“固定公式”——一首关于祖国的歌、一段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一场团圆主题的小品,再辅以明星们齐声高喊“新年快乐”的高潮。这种缺乏变化的内容编排,已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这种刻意营造的氛围不仅显得虚假,反而让观众感到无聊与压迫。
刻意煽情尤为令人不适。一些歌舞节目为了制造“泪点”,生硬地插入离别、团圆等桥段,却因缺乏真情实感的表达而显得假大空。例如,某些节目动辄将镜头对准“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却忽略了更广泛的普通劳动者的真实生活。这种形式化的煽情,只会让观众感到疏离。煽情成了任务,欢乐成了形式,整个晚会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一种“自我感动”的傻气。
“假欢乐”则是春晚舞台的另一大通病。从主持人到演员,无论是语言类节目还是歌舞表演,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标准化”的笑容。这种刻意营造的“喜庆”氛围,完全忽视了观众的情感多样性和真实诉求,最终让人感到尴尬。
春晚,何时摆脱“三气”?
土气、俗气和傻气,是历届春晚的“顽疾”。几十年来春晚没有突破,不断重复自己,沦为一场全民的“尴尬秀”。置身其中的中国人或许当局者迷,但一旦跳出局内,便能清晰目睹其“三气”缭绕,令人不禁羞愧难当。
缺乏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品,是春晚成为文化平庸化的集中体现。但春晚的困局,不仅仅是一个节目的问题,更是中国文化创作生态的缩影。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来自于喊口号般的节目表演,而是敢于直面问题、反映真实、挑战自我。春晚,何时能迈出这一步?不过,当春晚果真能迈出这一步的时候,社会根本不需要春晚了。 #2025春晚#
责任编辑:
网址:历年春晚共享的三大特征:土气、俗气和傻气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34548
相关内容
“傻气美女笑起来真甜~”即使爱情常让人显得有些“傻气”…
定妆照和真实剧中有多大差异,变成哪吒,原本土气 长月烬明 白鹿
2024总台春晚丨喜迎甲辰龙年 用奋斗、欢乐、感动迎接“我们的春晚”
那些看似傻气的女人,未必就好欺负, 班淑传奇 姚娟 班淑传奇
她侧颜真的是绝美,说她土气的那位你出来!
璎珞骂皇上俗气 后宫佳丽三千,璎珞真是一朵奇葩!
和孟庆旸两个节目可以联动,撒老师真是承包了整个春晚的笑点, 春晚
冬天的秘密,周传雄 春晚 江苏卫视春晚 春晚
李李和汪小姐,在春晚后台“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