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为何被误解最深?因全句被史家改了两字
不要因为担心被误解而不敢寻求帮助 #生活知识# #心理建议# #抑郁疏导#
《论语》是孔子语录,是其学生收集孔子的话语而成书,是孔子伟大思想的体现。由于时隔几千年,及古今文化的差别,其说过的话被误读、误解的是相当地多了。这种误解实质上是来自于后世封建思想和礼制的形成,是禁锢和专制歪曲了孔子原来的思想。
孔子曾经有句“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引诟病,其实这句话如现在的理解和应用,都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误读,这在网上及许多专家都解释或论证过,其初衷也非如现在大多数人所理解的贬义。其要点在于将“女子”与“小人”并列,这是人们所不能容忍的。但是,此处孔子所说的“小人”也并非我们所理解的那种龌龊、苟且之人,而是指小孩子了。
我们今天在些不讨论其它的,事实上孔子被误解最深的却是另外一句话,即:“不患寡而患不均”,按照字面翻译,今天大部分人会理解为一种大锅饭思想,即:自己得到的少并不要紧,但就害怕别人比自己得到的多;或可理解为分配不均,造成人的心理上的不平衡。这样看起来应该没有什么毛病吧。
但是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不患贫而患不安”。如果将两句话连起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再去读就有意思了。似乎是孔子在向统治者支招:不用担心物质匮乏,关键要平均分配(这样大家就平衡了);不用担心老百姓穷,关键要让他们安分守己(从而防止造反)。“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讲的真是这个意思吗?
这两句话的原出处于《论语·季氏》篇中,孔子得知季氏将要讨伐颛臾的消息,认为不应发动这场战争;他批评自己的弟子冉求和子路没有尽到责任,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不光是这句话,即使后面的“既来之,则安之”都成了现代人的口头禅了,但在应用上却还是错了。“安”的原意为“安抚”,而现代人则理解成了“安心”的意思。东汉经学家包咸也曾注解道:“政教均平,则不患贫矣;上下和同,则不患寡矣;大小安宁,不倾危也。”这就是说,“寡”,并非指物质财富匮乏,而是指土地、百姓多少;“均”,也不是指财物的平均分配,而是指“政教均平”,即分配施政管理原则的公平、公道。
如,“刑不上大夫”就是孔子这种“公平”思想的体现。这句话也是被后人误解,以至于在电视剧中也出现,现了“大夫”的特权,是说给大夫不能用刑。其实孔子的意思是,“刑”不能绕过大夫,或不能超越了大夫,要一视同仁的。当然,孔子肯定也不会赞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
因此,我理解的大概意思是: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这样才像是孔子的本意,也是与其“重仁”学说一脉相承的。
当然,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还是有分歧的。这种分歧更多地来自于史学家、学者。如,西汉儒学大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将这两句话写成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即,他将“寡”和“贫”二字做了互换。清代著名学者俞樾也认为,应该这么互换,文理才通顺。因为“贫”和“均”,是从财富着眼的;“寡”和“安”,是从百姓着眼的,二字互换,才能上下贯通,词达意切。
他们普遍认为,原文应该是《论语》在流传过程中书写有误,如此一改就成了“不串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而意思就彻底变成了“不怕民贫,就怕民财不均;不怕百姓少,就怕他们不安分守己而犯上作乱”。这种观点恐怕是由于后世儒学的兴盛,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着想的,而孔子则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代言人,以至于愈传愈误。
由此看来,对于孔子的误读,其错也并不在于我们,而是古代史家的妄猜,最终误导了我们。如果细品孔子语录,你会觉得在孔子的心中,其实有一个理想的、公平的社会。不知大家有何高见,可以留言讨论哦!
责任编辑:
网址: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为何被误解最深?因全句被史家改了两字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35589
相关内容
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为何被误解最深?因全句被史家改了两字徐若瑄被曝患癌后回应,这也太突然了,好久没有消息的徐若瑄居然确诊癌症了…
被儿子一遍遍呼唤的患癌母亲去世 终年30岁
奇特的剧情,男主角患有脸盲症,而女主角竟拥有与马丁相似的变身能力…
得知儿子患癌,父亲泪如雨下?
郑佩佩患罕见病,生前选择捐赠大脑用于医学研究
孔子被弟子气得说了句脏话,没想到流传2500多年,今成老师惯用语
赵孟頫为何总被批评,“字俗”“二流”“被高估”,这些评价对吗
《潜伏》中的金句,中统改了个什么破名字
戴佩妮患耳石脱落症演唱会无法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