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中华文明时代气象 厚植首都文化精神底蕴

发布时间:2023-12-22 03:49

文化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如何? #生活乐趣# #文化活动#

原标题:展现中华文明时代气象 厚植首都文化精神底蕴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2023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迎来建院16周年。时隔三年的公众开放日艺术节再次回归线下,让更多观众走进艺术殿堂,现场感受艺术的魅力。当晚,位于大运河畔的北京艺术中心上演开幕大戏——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由此,国家大剧院开启了“一院三址”的运营新格局。

艺院繁花,三址芬芳。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一院三址”总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同一城市、同一运营主体的剧院综合体。

山川新颜,征程新启。国家大剧院将始终秉承“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宗旨,继续坚持“引领、传承、创新、开放、包容”发展理念,持续加强“六大平台”建设,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展现中华文明的时代气象,厚植首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底蕴,为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书写国家大剧院篇章。

3月12日,扬·沃格勒大提琴独奏音乐会

守正创新 丰富表演艺术中心平台

艺术殿堂,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国家大剧院汇聚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品,为观众带来异彩纷呈的艺术盛宴,书写生生不息的艺术新内涵。

开幕至今,国家大剧院上演了12,700余场商业演出,彰显出大体量、高水准、常态化的演出运营业态。此外,策划推出的“歌剧节”“中国交响乐之春”“五月音乐节”“爵士音乐节”“舞蹈节”“国际戏剧季”等品牌艺术节,为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的展演展示搭建了广阔平台。

2023年年初,国家大剧院率先恢复涉外演出,扬·沃格勒大提琴独奏音乐会、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音乐会两场演出的成功举办,为沉寂3年的国内演出市场打开了新的局面。

国家大剧院广泛吸纳世界文化艺术精粹,向各类表演艺术敞开大门。2023年,造访国家大剧院的名家名团迎来“井喷式”增长,指挥家蒂勒曼、郑明勋、丹尼尔·加蒂、伊万·费舍尔,以及演奏家布赫宾德、卡普松兄弟、伊沃·波格莱里奇等国际大师,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美国芭蕾舞剧院等一流院团,轮番登场,大放异彩。

近年来,国家大剧院更是将目光聚焦于民族文化,上演了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新时代气象的文艺佳作,比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英雄儿女》,让观众大饱眼福。

在策划上,国家大剧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挖掘其价值,感悟其精神,从中汲取养分、指导实践。“泱泱国风·舞动经典”系列演出融合了东方气韵与时代风貌,“五月音乐节”汇聚了民乐名家及中国元素,“八月合唱节”展现了多民族艺术、舞蹈、民族器乐与合唱的融合碰撞,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百戏中华”汇聚中华南北各类地方戏,全方位体现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曾经略显“小众”的阮咸、评弹、地方戏等艺术形式,也通过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进入了更多观众的视野。

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映山红》剧照

务实践实 深耕主题原创艺术平台

艺术作品,剧院之根,立身之本。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传世之心。剧院要打造高品质文艺殿堂,必须要钻研原创制作,为时代、为人民奉献艺术精品,当好攀登艺术高峰的排头兵。16年来,国家大剧院始终将艺术创作当作中心任务,推出百余部制作剧目,而剧院的“三团两队”亦成为艺术创作生产的核心力量。

在创作题材上深入挖掘,打造了一系列赓续中华文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原创剧目,包括讴歌人民音乐家的舞剧《冼星海》、历史大戏《林则徐》、民族舞剧《天路》,还有以当下青年的视角致敬与诠释经典的话剧《十字街头》等。

2023年11月下旬,大型原创民族歌剧《映山红》正式首演。这部剧改编自小说《闪闪的红星》,国家大剧院首度将这部伴随了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搬上歌剧舞台,传承红色经典,弘扬革命精神。

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是国家大剧院创作的第一部用“方言”演唱的歌剧,在唱段创作中充分吸收了宁夏“花儿”等优秀民族民间音乐,同时加入了许多人物对白,使整部剧颇具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音乐风貌。此外,《青春之歌》《运河谣》等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在多元化的歌剧潮流中,充分彰显了中国元素和中国色彩,《运河谣》还在芝加哥古典音乐广播等美国60余家电台进行了播出。

国家大剧院在倾力打造中国原创歌剧作品的同时,也把世界经典制作成“大剧院版本”。“大剧院版”世界经典歌剧在舞台、服装、道具等方面都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更具有现代性,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歌剧《茶花女》使用了一块264平米的巨幅镜面,营造独特的“镜面”舞台视觉体验,揭示了“艺术照映人生”的深刻含义。

与此同时,国家大剧院时刻保持开放的姿态,与世界诸多知名剧院建立合作关系。2023年,国家大剧院与阿曼马斯喀特皇家歌剧院、意大利维罗纳露天剧场基金会和美国洛杉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拉克美》,进一步扩展了中国舞台的歌剧版图。16年来,国家大剧院在艺术创作上探索创新,鼓励戏剧演员队开展创作实践孵化项目,让他们既做演员又当导演,孵化的悬疑话剧《嫌疑人福尔摩斯》获得了不俗反响。

9月27日至28日,指挥家张弦、小提琴家宁峰携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进行“璀璨新章”音乐会测试演出

共享共生 开创综合艺术展示平台

艺术时空,繁花并蒂,共享共生。

国家大剧院是表演艺术的殿堂,也是一座综合艺术的“博物馆”,为多艺术门类敞开怀抱。

据统计,16年来,国家大剧院举办600余场展览,院藏品达1.2万余件(套)。漫步剧院,无论是位于北水下廊道东西两侧的展览厅,还是在玻璃幕下沐浴着阳光的各色艺术作品,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艺术的多元之美。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台湖舞美艺术博物馆在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揭牌亮相,成为国内首家综合型舞美艺术主题博物馆,为国家大剧院综合艺术展示平台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3年国家大剧院共计举办40余个不同类型的展览,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绘画、摄影、雕塑、新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既有展现西方人物画500年演进历程的“时代的容颜——东京富士美术馆藏西方人物绘画精品展”;也有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如“经典的复现与传统的再造——荣宝斋350周年木版水印当代艺术主题展”等。这些展览,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对中西方视觉艺术的展示,也有对艺术+科技的探索。定于2023年12月22日开幕的“艺·境——国家大剧院数字艺术展”,就是一次艺术与科技交融的创新实践。

艺术之美的包罗万象不仅投射在艺术展品上,艺术殿堂的餐饮和文创,同样从艺术中广泛汲取灵感。在国家大剧院西餐厅享受一段“贝多芬主题下午茶”时光,在咖啡厅品尝一杯“天鹅湖”咖啡,抑或在文创品店挑选一本集合国家大剧院经典剧目元素的精美月历,都可以感受到与高雅艺术的不期而遇。

多元开放的艺术氛围,从艺术展厅延伸到公共空间,也从国家大剧院辐射到“一院三址”。国家大剧院将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平台职能作用,错位发展“一院三址”全新产业结构——

作为运营主体的国家大剧院主打“综合性”。从传承民族精神的原创剧目到彰显新时代气象的文艺佳作,从坚持“请进来”到积极“走出去”,在大剧院的影响带动下,更多人领略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底气。

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主打“专业性”。引领公众在优质文化资源的浸润中,收获一番生活新气象。从舞美制作车间到“剧院+博物馆”跨界融合的舞美艺术博物馆,从艺术家云集的“演艺艺术周”“爵士音乐节”,到普通观众也能参与其中的沉浸式舞台剧,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不断丰富着国家大剧院的公益属性和社会教育功能。尤其是一年一度的台湖爵士音乐节,充分利用了台湖舞美艺术中心露天剧场的环境优势,让观众欣赏爵士乐的同时,逛文创集市、体验乐器、品尝美食,配合线上直播与导赏,打造出全方位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北京艺术中心则主打“现代性”。在今年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公益演出中,得天独厚的绿心露天剧场就带给了观众第一份“见面礼”。未来,此处将打造成户外音乐节、沉浸式戏剧演出、数字增强视觉展示等时尚体验的创新之地,让观众沉浸在大自然的包围下,享受更为鲜活、自由、多元的艺术体验。与此同时,音乐剧、现代舞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艺术形式,也将成为北京艺术中心未来不断拓展的领域,构建“一院三址”更加充满活力的艺术产品生态。

2023世界剧院联盟大会暨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

文明互鉴 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志同道合。

“过去几年,我们都是通过视频线上召开会议,今天大家终于在线下见面,这太难得了。”2023年11月12日,在世界剧院联盟揭幕前夕的联盟会员大会上,澳大利亚墨尔本交响乐团对外事务顾问罗里·杰夫斯难掩内心激动,“世界剧院联盟不仅能够增进不同艺术机构的友谊,还能让我们的合作更加紧密!”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建院以来,国家大剧院就以“国际性”为办院宗旨之一,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推动各国文化交融,促进中外民心相通。2019年,国家大剧院首次提出建立世界剧院北京论坛交流合作机制,得到了国内外同仁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2023年11月13日,在“2023世界剧院联盟大会暨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上,世界剧院联盟正式揭幕,目前已有来自全球五大洲、19个国家的30家艺术机构加入。

从举办了七届国际歌剧电影展,吸引20余家世界著名艺术机构,到与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墨尔本交响乐团、琉森音乐节等联盟成员携手,共同推出“四海之声”系列线上音乐会;从到访巴西圣保罗音乐厅、阿根廷基什内尔文化中心、科隆剧院,实现联盟成员互访,到与阿曼马斯喀特皇家歌剧院等机构联合制作歌剧《拉克美》,再到自制剧目《贾尼·斯基基》《没头脑和不高兴》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巡演……近年来,世界剧院联盟成员间互动频繁,合作交流成果丰硕。

在世界剧院联盟框架下,由国家大剧院主办的世界剧院北京论坛、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台湖舞美国际论坛,累计举办10余届,推动务实合作数十项。

除定期举办三大国际论坛为全球表演艺术机构搭建交流互鉴平台,国家大剧院还通过策划国际大师剧院“深度游”的方式,让更多国外艺术家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并将中国文化逐步带向世界各地。今年3月,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德累斯顿音乐节总监扬·沃格勒首次登台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带来了被业界誉为“马拉松”式音乐会的巴赫全套《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获得了观众好评如潮。为促进文化交流,国家大剧院为扬·沃格勒特别安排了苏州市评弹团的演出观摩。观演结束后,扬·沃格勒专门到后台与评弹名家盛小云交流感受,他说:“我能够感受到作品中强烈的情感并产生共鸣,相信这样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去到德国,德国的观众也一定会产生共鸣,这正是文化交流的意义所在。”

截至目前,国家大剧院与70余个国家和地区、400多家国际艺术机构建立联系,与40个机构在交换演出资源、人才交流培养、国际电影展映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曾到访20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巡演,跨文化交流合作呈常态化发展趋势。

共鉴中华文化之美,共谋文化传承创新,共促文明交流互鉴。作为国家文化平台,国家大剧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作用,为全球艺术同行搭建交流平台,在国际交往中展现形象,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表演艺术领域落地生根。

台湖舞美艺术博物馆

艺术为民 拓展艺术普及教育平台

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美育先行。

在新形势下,推动全民美育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国家大剧院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全民美育作用。截至目前,国家大剧院已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1.4万余场,惠及540余万人次观众,艺术普及“滴灌工程”真正做到了全面覆盖、润物无声。

熟悉国家大剧院的观众都知道,“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国际歌剧电影展”“五月音乐节公益演出”等常态化的惠民演出及活动,早已成为耳熟能详的艺术普及教育品牌。此外,还有为青少年提供艺术养分、感受爱国教育的“我和祖国一起成长——六一国际儿童节主题演出活动”“大剧院里的思政课”“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以及融汇音乐、美术等多艺术门类的“艺术通识课丛书”等。

2023年4月,郎朗钢琴大师课在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开讲,国际钢琴大师郎朗现场为琴童“把脉问诊”。琴童家长张女士感慨无限:“能够面对面聆听大师的授课,这种机会太宝贵了!”

2023年,国家大剧院融合16年美育发展的积累,融通艺术资源,架起沟通桥梁,提供展示平台,在青少年的艺术普及教育上全新出发。“美育芳草——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节”,就是国家大剧院联合北京市教委共同主办的一个面向青少年的演出品牌。据统计,“美育芳草”进行了60余场学生专场演出,110余所学校近6000名学生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除此之外,还为学生们举办了艺术家进校园、大师公开课等艺术活动共计40余场,惠及师生近6万人次。

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西藏地区中小学生艺术团,不仅向观众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舞蹈,还与北京地区中小学生同台,极大地促进了京藏两地青少年的艺术交流。“来北京这个机会非常好,我在这里不仅交到了许多北京的朋友,还通过艺术相互交流,有很多收获。”来自拉萨市实验小学学生贡桑曲珍说。

未来,国家大剧院将打造更具普适性、针对性的美育项目,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美育传播体系,不断扩大全民美育覆盖面,提升社会参与度,让更多人共享国家文化建设、首都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

致远谋新 夯实数字文化传播平台

进则攀高,进则出彩,创新致胜。

无论艺术生产创作,还是剧院运营管理,创新始终是剧院高效发展的基因密码,是勇毅前行的源源动力。国家大剧院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运营模式、艺术生产、传播推广、管理服务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

在坚守线下演出高品质的同时,国家大剧院以技术创新推动艺术创新,为建设“智慧剧院”展开了一系列探索,打造线上演出、线上讲堂、线上看展,推出舞台艺术“4K/8K+5G”直播、VR全景剧院、XR虚拟制作、三维声制播、沉浸式视听体验、舞美数字平台等多方面科技艺术融合的创新成果。

2020年4月11日起,国家大剧院借助科技力量,通过举办线上系列演出,让歌剧、音乐会、舞蹈、话剧、戏曲等以影像的方式与观众相约云端。截至目前,线上演出已播出210余场,总点击量超55亿次,以9种语言覆盖175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余万海外观众。坚持精品创作,创新拍摄手段,将艺术资源与科技体验相融合,成为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的一大特色。

“特别策划”节目让网友眼前一亮。今年5月,以台湖舞美艺术博物馆揭牌亮相为契机,国家大剧院推出一期结合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特别策划。戏剧演员董汶亮化身博物馆体验官,以一本“参观护照”为打卡指南,穿越剧场空间,走进展厅古画,带上VR眼镜,感受科技“整活”。与此同时,线上演出导赏也在不断创新节目形态,为观众打造线上艺术普及的“高级定制”。

线上创演打破了舞台艺术传统的时空观,展现出了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5G、8K、AR、XR等新兴技术的运用,更是为舞台艺术呈现提供了诸多可能。今年5月,2023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举行,国家大剧院8K话剧电影《林则徐》首映成为媒体报道的一大亮点。

在超高清镜头的“逼视”下,舞台上的每个细节都会一览无余,如果任何一个环节有细微缺失,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国家大剧院摄制团队从舞台演出与影视制作双重维度上,成功化解了这一难题,从创新8K技术应用到探索三维声场景,从尝试剧场智慧拍摄到创意化视觉呈现,科技为艺术呈现不断开启灵感,技术衔接与艺术融合在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中展露无疑。

“艺术+科技”,未来趋势动力澎湃。国家大剧院将结合自身特点和平台资源优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不断完善“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演出模式,丰富艺术表达,为大众提供更加精彩、立体、多元,可感知、可触及的数字文化产品。

结语

从长安街沿线的“水上明珠”,到城市副中心的“文化粮仓”“舞美城堡”,幕起幕落,点亮艺术星空,守望精神家园。

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将把艺术的温暖与力量,辐射至京津冀乃至更远的地区。

举首都文化建设之“纲”,铸城市精神血脉之“魂”,寻城市建设发展之“根”,张精神文明建设之“要”,架文明交流互鉴之“桥”,讲好北京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大剧院将进一步发挥国家文化平台的引领示范作用,做中华优秀文化的“阐释者”、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新使命新征程的“奋楫者”。

深耕艺田,久久为功;脚踏实地,知明行笃……

文/李红艳

责任编辑:

网址:展现中华文明时代气象 厚植首都文化精神底蕴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357

相关内容

展现中华文明时代气象 厚植首都文化精神底蕴
厚植厦门文化精神底蕴,打造两岸交流的艺术典范
宜兴经开区:厚植乡贤同根情 精绘发展同心圆
传承湖湘文化 厚植“人才沃土” 邵阳开展纪念魏源诞辰230周年系列活动
凝结首都美术五年来新成果,200余件作品亮相2024新时代首都美术展
首都美术五年来新成果集结亮相
让丝路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戏曲、形意拳、祈福……传承关公忠义精神
数字时代,如何破译沙尘暴的气象“密码”?
奏国乐致敬中华文明,上海民族乐团携《国乐咏中华》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