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大笔一挥赠和尚一首诗,却用到了“一丝不挂”,究竟何意?
人生就像一首歌,旋律起伏不定,歌词却始终不变。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用灵魂去聆听。 #生活知识# #人生哲理#
原标题:苏东坡大笔一挥赠和尚一首诗,却用到了“一丝不挂”,究竟何意?
文无第一,这四个字似乎成了历代文学界所公认的。
说的就是在文学上,没有谁能成为大家一致公认的第一,这也验证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
但即便如此,依然人喜欢对留名后世的文学大家做个评判和比较,就比如清朝初期的作家王士祯就评选出了他认为的前三名,他是这般说的:
自汉魏以来,两千多年的文坛上,只有曹植、李白、苏轼这三人能当得上“仙才”的称号。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也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诗词方面的造诣也很高,尤其是能在重大压力之下七步成诗,这种文学造诣自然令人钦佩。
但是相比较李白和苏轼来说,曹植的才气还是略微显得有些单薄,毕竟无论在诗词的知名度还是数量上,李白和苏轼那都是人们公认的无可争议的诗词大家。
那么如果在他们两人中间评个高低,究竟谁能更胜一筹?
这个问题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固定的答案,毕竟他们生活的年代不一样,经历的事情不一样,这就决定他们所写的诗词无论在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差别。
不过尽管如此,依然不影响后来的人对他们两人的比较,甚至有一些文学名家也对此事乐此不疲,想着自己的评判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苏轼也好,李白也罢,除却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外,他们都还有自己的人生信仰,李白信道,而苏轼信佛。
苏轼笃信佛教,身边自然不乏和尚好友,有那么一次,苏轼大笔一挥赠给了和尚一首诗,不过其中却用到了“一丝不挂”,那么究竟何意?
信佛学而优则仕,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这条路最容易通向成功,只要书读得好,就有无限可能,相比较普通人来说,苏轼走得更加容易。
因为他不仅书读得好,而且文采一流,在文学家辈出的北宋,苏轼可谓独占鳌头,所以在他年纪轻轻的时候,便已经凭借文章走进了朝堂。
只是人生无常,在历史的洪流之下,无人能独善其身,苏轼就卷入了新旧党争之中,可偏偏他的个性又让他成为了新旧两派都不愿意接纳的局外人。
公元1079年,苏轼被调往湖州任职,到了任上之后,他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本来吧,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偏偏苏轼文采太高了,然后还将自己的感情一并带入进了其中。
而这些话发牢骚的话,却成为了新党打击守旧派的借口,后来这些人又从苏轼的诗作中,找出了大量他们认为含沙射影,讽刺朝政的句子,一时间,苏轼成为了众矢之的。
宋神宗其实也很钦佩苏轼的文采,但是面对朝堂上下给他的压力,他不得不做出妥协,于是就命人将苏轼逮捕,押解入京,而在这一案件中受牵连的人数达到了几十人,这便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苏轼入狱着实大快人心,毕竟在苏轼的文章之下,他们只能黯然失色,打倒他,再狠狠地踩上一脚,才能顺应文人相轻的潮流。
好在苏轼也有一些朋友,他们为了营救苏轼而积极奔走,甚至连已经隐居的王安石也站出来为苏轼打抱不平,最终苏轼获救了,但在此之后,他的心性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变得随遇而安,变得不再追逐功名,开始游山玩水,开始笃信佛教,这也使得苏轼真的变成了苏东坡。
赠诗苏轼是个性情洒脱之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缺朋友,而当时的人也都乐于与苏轼交往,毕竟他不仅文采出众,而且厨艺极佳,说白了,他是个十足的吃货。
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吃到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等等,都源自苏轼。
想想也是,谁不想享受舌尖上的美食?
而跟苏轼做朋友,便可以将苏轼研究的美食尽皆都尝一遍,这着实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只是苏轼的那些和尚朋友,却没能尽情地享用这些荤菜,着实可惜。
但有意思的人,只是与其简单地交往,也能体察到快乐,苏轼就有能力,让身边的人都积极向上。
苏轼一生中有很多和尚朋友,有些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有些则只存在于苏轼的诗词之中。
苏轼在虔州时就结识了慈云寺中的一位高僧,两人志同道合,一起研究佛经,一起谈论人生信仰,在苏轼离开时,便赠给了高僧一首诗,即《戏赠虔州慈云寺鉴老》,诗曰:
居士无尘堪洗沐,道人有句借宣扬。窗间但见蝇钻纸,门外惟闻佛放光。遍界难藏真薄相,一丝不挂且逢场。却须重说圆通偈,千眼熏笼是法王。这首诗的主旨是称赞高僧的修行境界很高,那么其中所用到的“一丝不挂”,难道是指高僧平时不穿衣服吗?
当然不是。
本意一丝不挂,在现在的汉语成语中,似乎人人都会理解为身上不穿任何衣服,但它的本意根本不是如此,它的最早出处是在佛教的《楞严经》中,是地地道道的佛教禅宗语。
佛经之中对这个词也有两种解释,其中的差别就在于“丝”字之上。
第一种解释,“丝”指的是丝帛,即一缕衣饰,出自《五灯会元》,原话为:
诸上座终日著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挂着一缕丝。这是洪州翠岩山可真禅师对前来修行之人的告诫之语,所突出的意思是一丝都不挂念,要一心向佛,抛弃一切杂念。
第二种解释,“丝”指的是钓丝,也就是钓鱼用的丝线,也出自《五灯会元》,原话为:
僧问:一丝不着时如何,师曰:合同船子并头行。这是明州正觉禅师与弟子的问答,意思是说如果钓鱼竿上不系任何丝线来钓鱼,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禅师则回答说,这样是达到了船子和尚超脱的境界。
由此可见,一丝不挂本意所指的是超然洒脱,绝无患得患失的念头,也丝毫不受尘俗的牵挂,是一种很高的修行境界,是出家之人所追求明心见性的超脱。
而苏轼将一丝不挂用在诗词之中来赠给和尚,自然是非常高的评价,突出了高僧的修行境界。
人世间所受到的牵绊何其之多,谁又真的能做到“一丝不挂”?
阅尽千帆,我们都已经不再是少年,而心中的牵挂却与日俱增,真正能舍弃一切追求心中的信仰,这又得需要多大的毅力?
不过人生短短几十年,如果真的能达到“一丝不挂”的境界,那么人生的意义又在何处?
这点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资料:《五灯会元》、《苏东坡全集》等。
责任编辑:
网址:苏东坡大笔一挥赠和尚一首诗,却用到了“一丝不挂”,究竟何意?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3619
相关内容
苏东坡大笔一挥赠和尚一首诗,却用到了“一丝不挂”,究竟何意?系列短剧《诗旅人生·苏东坡》播出,引领观众追随苏东坡诗意足迹
苏轼弥留之际写下一首诗,短短四句却道尽人生真谛,读懂受益匪浅
慈禧一生只写了一首诗,却被编入了教材,人人耳熟能详!
苏轼“小寒”诗词,一首给出灵魂之问,一首给出完美答案
苏小妹为什么拒绝新郎入洞房,苏东坡帮新郎解了围
苏轼出狱后写下一首诗,写罢,掷笔大笑:我真是不可救药啊!
他好色、好酒、好赌,却凭一首诗留名青史,李白也没能超越!
李白遭妻子嫌弃,写下一首酸爽的诗,最后14字被后世当成座右铭
李白的一首“烂诗”,前两句十分普通,后两句救活了整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