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青花人物笔筒:瓷上《西厢》

发布时间:2024-04-16 17:56

炒青菜时,可以在青菜上撒上一些花椒粒,这样能让青菜更加香气四溢。 #生活技巧# #烹饪秘诀#

原标题:博物院丨青花人物笔筒:瓷上《西厢》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缠绵悱恻,让无数人为其倾倒。这份“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爱情理想,更触动了元明清各阶层民众的心弦,使《西厢记》成为时人所用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纹饰的主要素材。这种情况在清代瓷器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甚至衍生出了一个专门的瓷器品类——“西厢瓷”。

河南博物院馆藏的青花人物笔筒,便绘有《西厢记》中的经典场景,是“西厢瓷”的代表性器具。

青花人物笔筒,瓷器,清代,通高15厘米,口径18.1厘米,足径18.1厘米,征集

这件青花人物笔筒呈正圆筒形,平底直壁,造型端庄典雅,口沿一周微有磕伤。笔筒外一周满布青花图案,青花发色浓艳,描绘了三组《西厢记》人物故事。一组图画描绘的是亭阁之内,莺莺小姐坐于桌前,相思之情浮于面上,案上摆有信笺,丫鬟红娘侍立一旁,等待莺莺写好书信,好送于书生张珙。以一丛葱葱郁郁芭蕉叶为分隔,另一组画面上远有青山,垂柳依依;近处庭院之内,在蕉石掩映之下,张珙正于桌前抚琴;红娘扶着莺莺立于琴桌一侧,聆听琴音,眉目间神情依依,十分传神,描绘的恰是西厢听琴之景。第三幅画面反映的是张珙远赴京城赶考,莺莺相送的场景,恋人之间难舍难分之情跃然画面之上。

笔筒本是一种实用器具,但对于那些深谙书房雅趣的文人士子而言,它的观赏与把玩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际用途。

想象一下,笔筒主人坐在书案前,桌上铺满了笔墨纸砚。每当需要书写时,他便会从心爱的笔筒中取出毛笔,蘸上墨汁,挥毫泼墨。

书写之余,再细细欣赏笔筒上的青花图案。那些细腻的线条与色彩,或许会让他回想起自己与书为伴、与墨为友的青春岁月,也或许会让他沉浸在对未来的遐想之中,期待着自己也能有一位崔莺莺般的红颜知己,一同品茗论道,为其红袖添香。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文博馆员向祎介绍,笔筒是最为常见的文房用具之一,用于置笔,基本形制为圆筒形。其发端之时不可明确考证,但文献中所记之笔筒,现最早见于三国吴陆玑所做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於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为其子……”按文意可推,当时笔筒应为竹木质地。

笔筒发展至清代,已不仅仅是仅具实用性的文房用具,其装饰性与艺术性在文人墨客的清供雅玩中已自成一枝,包罗万象,装饰手法多以刻、镂、雕、绘等方式,材质更是多样,兼有竹、木、铜、瓷、漆、玉、水晶、象牙、紫砂等多种。瓷制笔筒在清康熙年间极盛,雍、乾二世经久不衰,不仅有青花、五彩、斗彩、釉里三彩等丰富的品种,形制更是突破了传统的圆筒形,兼有束腰侈口形、竹节形、六方形、方胜形、葵花形等,形式新颖,体现了文人墨客的浪漫主义情怀。

目前常见的笔筒除按材质、时代划分外,按风格与流传,亦有文人笔筒与宫廷笔筒之分。文人笔筒古朴而富有神韵,颇具自然美与书卷气;宫廷笔筒雍容华贵,精工细作。而文人笔筒的出现,要早于宫廷笔筒,这与自明以来,士人风靡博雅清玩的时尚有关。士人醉心于在赏玩器物之中寻求古趣、雅趣,追求生活的格调。

版权声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责任编辑:

网址:博物院丨青花人物笔筒:瓷上《西厢》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3662

相关内容

博物院丨青花人物笔筒:瓷上《西厢》
明青花山水人物纹香炉
博物院丨越窑青釉四系划花背壶:“以假乱真”的瓷质皮囊壶
博物院丨白釉凭几:老祖宗的懒人“家居”好物
博物院丨龙纹玉璜:风调雨顺的祈祷
博物院丨齐白石《八虾图》:没人比他更懂画虾
听非遗讲故事|瓷上笔墨“潮”起来
800件世界顶级陶瓷作品亮相郎酒庄园 打开“瓷酒交融”价值空间
博物院丨大清光绪年制款黄釉奓斗:当色彩与地位挂钩
端午有“戏”,西厢有“情”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