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我为什么猛烈批评金庸是媚俗
小恐龙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叫霸王龙?’妈妈说:‘因为你是吃饭最凶猛的那个。’ #生活乐趣# #幽默笑话#
1999年,顶着“京圈大腕”光环的王朔曾经发表过一篇《我看金庸》,以批评金庸小说为引子,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小说也都被划入“港台文化”集体中枪。
事后金庸曾经发布文章算作回应,却也说出过“王朔与我是两条平行线,可以无限延长但却不大可能有交集”这样的话。如今二十年过去,我们再来回看这桩陈年旧事,是否能够得出些与当时不同的结论?
王朔:不是雅俗之争,这是俗俗之争
王朔这篇《我看金庸》,论语言风格并不是逻辑严谨、力求让对方无懈可击的文学批评,而更接近普通读者的“读后感”乃至情感宣泄----他在猛烈批评金庸是媚俗的。
他的文字带刺到什么地步,这么多年后网络媒体引用这篇文章,往往还要在前面加上“兼听则明、批评无忌”之类的免责声明,批评的凶猛程度可见一斑。
文章开篇就叙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原本是不看武侠的,但身边小圈子有不少朋友很喜欢甚至沉迷,也有人劝他说“没那么差,找来看看”,于是他背负着被“反复卖安利”的压力勉强看了,结果是很差,捏着鼻子看不下去的那种。
这个欲抑先扬的心路历程与鄢烈山《拒绝金庸》如出一辙,都是如今很流行的“别人都说挺好但我就是看不下去啊,有跟我看法一样的吗”画风。期待过高导致失望过大的心情不难理解,不过一旦把“书粉吹捧作品”也拿来作为“作品不行”的论据,这就有轻重倒置的嫌疑。
比如评价一个明星,当然看的是他(她)的歌舞能力、演技水平,要是有谁说“我讨厌某明星,都是因为粉丝太烦人”,这不是教科书式的粉圈思维么?
话说回来,王朔毕竟不愧是弄出《编辑部的故事》的人,文学评论仍是能一枪中靶的。他对金庸小说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情节、语言、人物塑造、作品基调等几个方面。
《编辑部的故事》
这些落到实处的评论,其实后来金庸自己的回应也并未否认或反驳,只是说王朔的标准较高,很遗憾自己没有达到。
首先是情节,王朔提到一部“很厚的”的金书,认为情节重复、行文啰嗦,全部人彼此怀着莫名其妙的深仇大恨,而且就靠这些仇恨作为推动情节的大动力。人物之间永远不会好好说话,误会产生悲剧;主角自带光环很难死,实在不行要死了就机械降神。
王朔说他“忘了书名”,但这些批评要是去金书里对号入座,你别说,还真能找到——全部人都莫名其妙互相仇恨是危言耸听了。
但一部分人结仇的理由的确有牵强的嫌疑,比如江南七怪与丘处机之间的那场你死我活的玩命决斗;要是乔峰对着段正淳能好好说话,说不定现在还和阿朱在塞外牧羊;至于自带主角光环的例子,那就更多了。只不过他说的这些硬伤,很多小说都难以百分之百避免,金庸也不例外。
尤其是金庸小说还有连载版、三联版、新修版之分,早期《明报》连载的《射雕英雄传》,有些情节简直快沾上玄幻的边了,单行出版时金庸做了伤筋动骨式的大修,情节逻辑上肯定是后者强于前者的。
《射雕英雄传》
然后是语言,王朔认为浙江话和广东话都“入不了文字”,因此老金只好用死文字做文章,说是白话文实质仍是文言文。
这点我个人倒觉得是王朔钻牛角尖了,要说现代生活中的日常使用价值白话文远高于文言文,我举双手双脚赞成;但放到文学创作中,白话文比起文言文的优越感从何而来呢?只要作者写得出、读者又爱看,别说偏文言文了,就算用纯正的古汉语写书也没什么值得批评的吧?
大家都知道不管今人还是古人,现实生活中既不抖长水袖、也不捏兰花指,这也并不妨碍戏曲舞台上的水袖和指法为人欣赏。归根结底,为了让观众更入戏而采用的艺术手法而已。
最后是人物塑造和价值观传递。我个人认为这是王朔批评得最到位的部分,金庸小说角色模式化的情况有没有?有。小说中“武功在手,正义我有”的意味有没有?也有。承袭“爽文”的衣钵,让读者代入主角边读边兴奋有没有?还是有。
模式化的角色读起来不费脑,堪称头脑按摩;横扫天下强者为胜的理念读起来很愉悦,“大快人心”;代入主角处处开挂的感觉很爽,仿佛自己也成了天选之子。说金庸“媚俗”,其实主要原因都在这里。
然而如果由此断言,这篇文章是王朔站在严肃文学的阵地上对以武侠为代表的通俗小说进行批评,那又言之过早。
王朔说了,他自己也俗,但他身后的是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几代师生、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所以我们其实不妨将之看作京味文化圈与“东南亚庸俗文化圈”(王朔原话)之间的一次俗俗碰撞。
金庸:本应八风不动,惭愧我做不到
只论文学批评,王朔的文章其实不少要点都正中红心,然而他的文章也真的太随意了,宣告“我不喜欢”的同时给自己留下了不小的逻辑软肋。
这软肋,做过多年报人的老金看出来了没?他显然看出来了,不但看出来了,还在随后《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里分条列出,疯狂内涵了对方一把。所以说,看文人之间的论战,有时候真的太有趣了。
金庸在这篇算是回复的文章里,首先表达了谦虚的姿态,把北京大学诸位先生的称许归类为“不虞之誉”。对于文学上的批评,老金并没有怎么开脱,依然自谦说“限于才力,无可奈何”。
只不过标题中的“不虞之誉”说的是北大诸公,“求全之毁”说的又是谁?这就是和尚头上虱子明摆着了。
看到这里,老金的姿态依然算是有风度的文人吧?下一条重点来了,王朔把金庸小说和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言情一同装进了名为“港台”的筐里,称为“四大俗”。
这句话既不缺乏爆点、捎带的又个个都是当时的顶级流量,因此传播甚广,连媒体都喜欢摘取这句话作为大标题,够轰动啊!但是王朔这一波操作恰恰戳中了不少人的恶感点,不是因为他批评明星,而是他“地图炮”了。
举个例子,要骂偷井盖是丧尽天良禽兽不如的行为都没问题,但要是把偷井盖和河南人绑定,用来内涵河南人,在网络上是一定会被围攻臭骂的。老金表示能和那三位并列我很荣幸,王朔先生没称作“四大寇”、“四大毒”已经很留情面了,足感盛情。
最后一个重点,在于王朔说他读的是“7本书的《天龙八部》”。熟悉金庸小说的都知道,《天龙八部》分5卷而不是7卷;而且这部书还有一个特殊之处,金庸填了五首词,分别用来作为5卷小说的章节名称。
《天龙八部》
譬如网上津津乐道的“塞上牛羊空许约”,其实是金庸所填《破阵子》的其中一句。有这样的前因,哪怕是盗版小说,也没有必要非得破坏目录完整性搞个七卷本出来。
对这个问题老金是怎么说的?——“香港版、台湾版和内地三联书店版的《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麼地方出版的。”就差没直接说王生你买了盗版,而且怕不是署名“金庸新”的盗版……
直到今天,这个7卷本的《天龙八部》似乎也没有谁真正见过,简直成了不解之谜。
在那之后,金庸还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情节结构方面的批评接受并且努力改正,但不能接受“用南方语言就文字不好”的批评,鲁迅、徐志摩、周作人、余秋雨都是南方人,他们的作品都很好。
至于王朔其人,他走他的路,我走我的路,平行线可以无限延长,但是永不相交。
结语:话糙的批评,它也是批评
归根结底,王朔当初那篇文章之所以引发不少波澜,首先是因为他的姿态真的很有攻击性。文艺批评常有,但大部分还是谨守着“就事论事”的界限,如王朔这样无视情面直接怼脸的真不多见。
不过如果我们看看王朔批评过的名单列表,会发现金庸并不是唯一中枪的人,余华、余秋雨、张艺谋、冯小刚、白岩松,甚至对鲁迅他都有过微词。
至少王朔在批评以上所有人时,标准都没降下来,不存在双标的问题。至于他的批评正确与否,这是需要读者自行去判断的问题,和王朔本人的文学造诣更是毫无关系——“都20年了,我评价个冰箱还必须自己会制冷吗?”
责任编辑:
网址:王朔:我为什么猛烈批评金庸是媚俗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38783
相关内容
王朔评价金庸的小说:和成龙电影、四大天王、琼瑶电视剧一样俗王朔:希望我的一生至少为女儿打个前站
王朔怒骂记者13分钟,全程不带脏字
“侠”想金庸百年 | “侠之大者”之外——对话金庸研究学者陈墨
已经定档,我是黄蓉,想见我吗?快来 金庸武侠世界 吧! 金庸
武侠过时了吗?我们为什么还读金庸?
萧朔:“他说了什么?” 属下:“端王已殁,从此他就是王爷的父亲”
徐静蕾背后的大佬,王朔只是其一,京圈才女的朋友圈很不简单
第一幕真的很有感觉 “念慈是我未过门的妻子” “王弘毅 ”黄羿 金庸武侠世界
敌人对根据地发起了猛烈进攻,情急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