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磊:乔叶的郑州书写|走近名家
沿着黄河干流,从郑州到兰州感受中国北方的壮丽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自驾游路线#
作者:潘磊
来源:河南日报
乔叶2001年进入郑州,2021年离开郑州到北京任职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郑州二十多年的都市生活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尽管河南地处中原,经济发展较东部、南部先进地区相对落后,但郑州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已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乔叶的写作,无疑与这座城市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乔叶的创作得益于1990年以来郑州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她作品中的“文学郑州”,又丰富了郑州的文化底蕴。
乔叶与前辈女性作家张爱玲、苏青有几分相似,散发出强烈的世俗气质,继承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市井文学传统——张爱玲(上海)、陆文夫(苏州)、冯骥才(天津)、陈建功(北京)等人为代表作家。乔叶的写作呈现出浓厚的郑州味道,体现了中原文化特征的淳朴、包容与仁厚,如乔叶曾在小说中详细阐述了郑州市民“老师儿”的称呼:“这个老师儿一定是要带儿化音的,以区别学校里的老师……既不高看,也不低看,既不卑也不亢,最是有礼有节的一个称呼。”乔叶特别善于写郑州市从事各类职业的普通市民的生活,开小卖部的、爆米花的,开米线店的、装防盗窗的、洗浴中心搓澡的。他们不自轻自贱,自有一番自信与自尊的风度。与前辈“京味”作家相似,乔叶在写这些市井小民时,笔端总是带着庄严的情感。《防盗窗》中来郑州开小吃店的农村夫妻,在郑州做过各式营生,最后才在都市村庄里开了小吃店:“俩人在黄家庵扎了下来。黄家庵是市中心有名的都市村庄,附近有七八所高中和大学,生意好做”。《良宵》中的女工离婚后,下了岗。为了生活,她只能使出浑身解数去挣钱,到郑州的高档洗浴中心当了一名搓澡工,她从中找到了尊严,生活的乐趣。她渐渐地从这份在别人看来甚至有些低贱的工作找到了乐趣,“她越来越喜欢这里了。听着客人们的闲言碎语,和这些个搓澡工说说笑笑,一晚一晚就打发过去了。”
在乔叶的散文、小说中,基于其平民情怀,博物馆、广场、地标建筑等现代都市空间甚少出现在她的小说中,公交车、街道、街边小吃店、理发店、城中村、小村落等平民生存空间频频出现,反映出乔叶强烈的平民情怀及对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普通市民生存境遇的关注。乔叶的小说,对“都市村庄”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都市空间有浓厚的兴趣,她入木三分地揭示出中国在都市化进程中都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公众视野中,都市村庄是混乱的、无序的,但在从乡村来城市打工的灵芝看来,有着切身的亲近感,因为这是她赖以谋生的都市空间。乔叶延续着前辈作家师陀的文脉,对现代大都市中公共空间给小人物带来的压迫感进行了开掘与书写。《轮椅》中主人公晏琪是一名记者,她所在的报社组织“一米高度看安城”,晏琪坐上轮椅,假扮一名残疾人去体验都市生活,请来一名下岗女工当钟点工。当她坐上轮椅,街道上的人们比平时都健壮魁梧,她要仰视才能看到他们的脸,可他们中没人看她。晏琪在这一天体会的无非是城市中的底层每天要面对的人生,被轻视和慢待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这篇小说极具人文主义色彩,对都市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反思和审视。
乔叶以郑州为背景,塑造了许多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的都市女性形象。乔叶小说中的女性,更多呈现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某些特点——保守、仁厚,她们大多经济独立,有一份体制内工作,但是随着青春的流逝、爱情的褪色,内心渴望新的爱情,但终究又在一番挣扎矛盾中后退回到原来家庭中。这些女性角色的设置,与郑州这一中原内陆城市的特点相关。《像天堂在放小小的焰火》最具典型性,平淡甚至波澜不惊的描写让我们想起刘震云的“单位”系列,由于“单位”的体制内性质,流动性很少,很大可能要相处几十年,所以“单位”中人尤为留意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麻烦。在某种程度上,乔叶也是对刘震云这一主题的继续开拓。
与刘震云不同的是,乔叶喜欢从两性关系角度切入这一主题。小说中云平和张威频频出入于郑州的西餐厅、星巴克咖啡等现代都市空间,已婚的她尽管对这个男孩有丝丝好感,但终因“单位”的约束而止于此,以张威的新婚结束了彼此的暧昧关系。乔叶的笔触不及刘震云辛辣,但作为女作家她对“单位”中男女两性的关系,彼此试探而又彼此戒备,萌生好感但又利益至上,这些对人性幽暗处的开掘是较为独特的。
《妊娠纹》揭示出相对封闭的中原内陆城市,中年女性的深度心理困境,以及单调平淡的日常生活对人精神的腐蚀与消耗。这篇小说既有张爱玲的辛辣笔触,又有刘震云的几分新写实色彩。小说中“她”在“省会”(郑州)一个单位的财务室工作,单调乏味的工作常常让她产生无意义之感,失去了心灵的自由。家庭中她早已厌倦了丈夫的平庸和“死气沉沉”,俩人早已没有了爱情,只是因为责任和习惯而捆绑在一起。她碰到苏,很长时间里,他们只是语言上的你来我往,这种情感游戏还有着成年人的算计与审慎,这精心算计的“爱情”不堪一击。最终她拒绝了苏的求爱。乔叶如张爱玲一样,将两性的幽暗心理书写得淋漓尽致。这篇小说也体现出乔叶对女性独立意识的探索。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就有饮食文学的传统。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李佩甫、周大新常常在小说或散文中写到童年的食物,他们的书写带有特殊年代的苦难味道。乔叶对美食的叙述,少了一份苦难色彩,多了一份对世俗生活的享受及女性视角的生活乐趣。散文《烩面》中,乔叶写道,“烩面”三步一小馆,五步一大馆,成为郑州的“符号”,烩面在她的笔下是如此富于美感,“厚厚薄薄宽宽窄窄的一碗面煮好了,配的大得吓人的海碗,再加上细细的豆腐丝、海带丝和粉条,浇上高汤,最后再撒上一小撮碧生生的香菜,就成了”。在小说《藏珠记》中,乔叶进一步将饮食与郑州城市市民的生活哲学联系起来,借老一代厨师松爷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食物要顺应天地之道才能长得壮美,处理食物时要理解其性状,烹调时要“用尽”才是爱惜。做人方面,松爷提出“人心要实火要虚”,“老老实实这四个字是所有手艺人的根本”,这是郑州市普通市民历经世事后对人生的最真实体悟,中国民间百姓最朴素的生活哲学。此外,乔叶对豫菜象征的中原城市文化有着透辟理解:“豫菜,甘而不浓,酸而不酷,辛而不烈,淡而不薄,香而不腻……咱们的特点就是甘草在中药里的作用,五味调和,知味适中。所以内行常说,吃在广东,味在四川,调和在中原。”
乔叶对郑州的文学表达,丰富、深化了郑州的文化底蕴。乔叶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人文主义关怀,对郑州市民凡俗人生趣味的描写,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市书写,又使得我们进一步思考郑州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如何能最大限度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体,都能够在这座超大城市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多元和谐共生。
作者简介
潘磊,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5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强省项目“新世纪中原作家群的城乡叙事研究”(2025JYQS0203)研究成果。
网址:潘磊:乔叶的郑州书写|走近名家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39954
相关内容
这才是走近科学,掌握科技,怪不得黄晓明不油腻了,原来是被叶珂吸走了两代茅奖作家乔叶、李佩甫共话“女性的自我觉醒与成长”
作家乔叶教你啃下《战争与和平》每天50页!很推荐一试
都说红楼梦继续开讲,乔光辉教授激情演绎运河与红楼梦的生命书写
茅奖之夜|乔叶:跑村和“泡村”让我得到丰厚的回报
丞磊左叶孙晨竣尚思丞同框营业视频,这是聚会了
茅奖作家乔叶:我喜欢虚构的自由感和弹性
刘宇宁与赵露思、吴磊,叶珂、黄晓明,谢娜、张杰,肖战,质子
张亮名人名家文化珍藏酒:八年醇·以匠心致匠心
尚有名额!这个小长假,一起走近海派名家程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