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从哪儿来?广东为何发“小”红包?中山大学专家解读春节民俗

发布时间:2025-01-28 22:06

民俗文化:解读传统民俗中的美学价值,弘扬民族文化。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美学心得# #生活美学感悟#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标签。

随着春节的申遗成功,2025蛇年迎来了首个“非遗版”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大节,春节早已成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中华文化的生动符号。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民俗学博士姚丽梅做客羊城晚报音频节目《羊羊元宇宙》,向我们介绍了春节的起源和多样民俗活动,带领我们重新认识“年”和“年味”。

溯源春节:“年”从哪儿来?

春节,即农历新年。虽然“春节”这一名称是自辛亥革命之后才被广泛使用的,但春节的传统已经延续了三千多年。要追溯它的起源,应从古人对“年”的认知说起。

甲骨文中的“年”,上面是一个“禾”字,代表谷物;底下则是一个“人”字。一“禾”一“人”,表示农人载谷而归。在远古时期,禾谷是一年一熟,“年”的本义也正是指庄稼成熟。可见,春节的诞生与我国的农耕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学界一般认为,殷商时期年末的祭祀活动,和春节的节庆有密切的相关性;而最晚到西周初年,就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节庆活动,即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这可以视为春节的雏形。从汉武帝开始,夏历正月则正式被确定为岁首。此后,历朝历代的历法尽管不断改变,但是岁首的时间却没有改变,“年”也就固定了下来。

此外,关于春节的起源,还有一种十分流行的“年兽”传说。据说,上古时期有一种叫作“年”或“夕”的凶兽,它以牲畜为食,还会伤害人类。但是,这种凶兽害怕光亮、响声和红色,且只在每年最后一天天黑之后出没,鸡鸣破晓时返回,凶兽出没的这一夜便被称为“年关”。为平安过年关,家家户户都会特意把家里布置得喜气洋洋,贴窗花、挂灯笼、放爆竹,还会提前做好晚饭,封住大门,聚集在一起壮胆守岁。

姚丽梅表示,实际上,这一传说并未见于古籍文献中,似乎无据可查,应是在春节产生之后追加的。但是,这种驱避猛兽的仪式活动,作为远古的遗留,在现在的一些重大节庆活动当中仍能看到,可视为原始文化基因的延续。

年俗盘点:广东为何红包小?

过年,少不了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年夜饭,又叫年羹饭、分岁筵、团年饭,特指除夕夜的聚餐。全国各地的年夜饭各具特色,如广东惠州的客家人的餐桌上就必备一道“酿豆腐”。年夜饭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关于“团年”以及“分岁”的记载。但是,当时的“分岁酒”并不在除夕。

根据明嘉靖时期的《广东通志初稿》,分岁酒在腊月二十就已经举行了。清康熙时期的《广东新语》则记载,彼时的广州在小年的第二天,也即腊月二十五,会举办分岁酒的活动。所谓分岁酒,不同于现在的年夜饭,而是邻里之间请客吃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岁酒的举办时间逐渐延后,“分岁”与除夕“团年”有糅合的迹象。如今,几乎已不见“分岁酒”之俗,而除夕合家“团年”则依旧盛行,只是同聚的只限于凝聚力更强的亲朋好友,也就是现在的年夜饭。

除了年夜饭,压岁钱也是春节的重头戏。实际上,“压岁”还有另一种说法:此“岁”非彼“岁”,而是邪祟的“祟”。这样一来,所谓“压岁”,其实是指祛除邪祟。很多地方把压岁钱放在枕头底下的习俗,也应是源于这种说法。

姚丽梅介绍道,在古代,压岁钱区别于通行货币,是专门特制的。特制的压岁钱是用铜或铁制成,形状各异,上面还有龙、马等图案,刻有“吉祥如意”“福禄寿喜”“长命百岁”等吉祥话。另外,根据古籍记载,清朝年间,人们会用彩绳或红绳穿过银钱,编成剑、龙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长辈会将串好的压岁钱放在小辈的床角、枕下,还有的会系在小辈的腰间,或挂在小辈的胸口。

现在流行的“红包”,则是在民国之后出现的。在当时,用红纸包上一百文铜钱,寓意长命百岁;而包上一枚大洋,则象征财源广进,一本万利。压岁钱的寓意也从驱邪,逐渐转变为祝福和祈求好运。

正是此时,广东特色的“利是”开始出现了。“利是”是广东人对压岁钱的俗称,也写作“利市”,有“吉利、顺利”的彩头,通常由长辈给晚辈发、已婚给未婚发,街坊四邻间也会相互派利是,可谓不拘亲疏,只为图个吉利、开心。所以,在广东无论年龄几何,只要未婚,都可能在正月收到一封封满载祝福的利是。

对于广东来说,比起实际的用处,利是吉祥的象征意义更为重要,相对而言并不讲究金额大小。不过,人们心里往往仍然有杆秤,不熟悉的派十块二十块,熟悉的派五十,亲戚则派一百或更多。此外,为避免派错,不同金额的利是封面也不一样。但无论多少,都是心意。

近些年来,广东不少公司还逐渐流行起“逗利是”的新俗,许多未婚人士会在年后开工的第一天,组队向已婚人士们讨要红包,十分欢乐。

留住年味:春节申遗成功有何重要意义?

中国人过年,讲究“年味”。年味,即“年”给人们带来的独特感受。吃年夜饭、派压岁钱,这些年俗活动,其实都是年味的体现。但是,社交平台上,吐槽“年味变淡”的声音似乎总是不绝于耳。年味真的变淡了吗?

姚丽梅介绍道,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的春节记忆尤其深刻,年味也自然可以说“浓得化不开”。春节对于彼时的人们而言,是在一年的辛劳之后休养生息、承前启后的过渡时节。在这段时间,他们会准备各种活动,比如祭祀、清洁、制作年节食品等等;除夕之夜,“年”的气氛达到高潮。此后,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纷至沓来,直到元宵。

此外,古人庆祝春节,往往不仅仅是一家人,而是阖族参与。春节于当时的人们而言,是一种承载着多种内涵的集体记忆,也是个体对自身社会身份认同的强化。

“随着生产生活模式的变迁,尤其是进入快速发展的现代工业社会之后,旧时阖族而居、阖族而耕的空间结构被打散,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时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旧时春节那种长时间、大规模的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就变得奢侈且困难了。”姚丽梅分析道,“目前,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文艺活动也更加丰富,以往只有新年才有的活动所带来的新鲜感和吸引力也大大削弱了。”

在姚丽梅看来,所谓“年味变淡”,可以说是社会快速发展、转型的时期,人们对于适应新的生产结构,强化社会参与感的一种暂时的无所适从的表现。想要留住年味,绕不开对春节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以及对年俗的传承和创新,这需要媒体、企业、民众等多方的共同努力。近来,各界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文旅行业的发展、新媒体的介入等行动和进步都使得年味有所复苏,而春节的申遗成功,也无疑是一则可喜的好消息。

网址:“年”从哪儿来?广东为何发“小”红包?中山大学专家解读春节民俗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43204

相关内容

过年打算给朋友发小丽这个视频要红包
中山大学举办百年校庆年首场文艺展演
从频频“出圈”看魅力广东
成都市文化馆推出年味系列春节活动
你看出鸽子是从哪儿来的了吗?
做五毒饼、配艾草香囊,民俗专家、老字号传承人解读端午传统民俗
刘诗诗春节安排有吃饺子、发红包、收红包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来陕北榆林体验最地道年味
中国人最熟悉的“世遗”诞生!民俗学者解读→
海安:韩公馆里年味浓 多彩民俗闹新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