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解读《红楼梦》?资深红学家与“up主”对话有共鸣

发布时间:2024-04-21 18:00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生活知识# #历史文化#

原标题: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解读《红楼梦》?资深红学家与“up主”对话有共鸣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文学代表,至今是很多读者精神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围绕《红楼梦》的版本,也成为一门学问,吸引很多人投入其中。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红楼梦》标点、注释读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诞生。七十多年来,人文社形成了以原著整理普及本、重要版本影印本、红学研究著作为主体的《红楼梦》出版矩阵。几代读者通过这些书籍走近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之作,人文版的《红楼梦》整理校注本,已成为阅读最为广泛的《红楼梦》普及读本。

“纸有红楼”

红楼梦出版背后的馨香往事

2024年4月14日至5月14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PAGEONE北京坊店1F举办“纸有红楼——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出版史料展”,吸引着不少年轻读者。

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名义出版的第一个《红楼梦》校注本(左一)

此次展览内容丰富,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七十多年来出版的各种《红楼梦》校注普及本,如1953年首个《红楼梦》校注本,目前发行量最大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1982年首版、历次修订版等。

1982年第一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发稿的校记手稿和注释改订稿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撰稿时的历次“征求意见稿”(1975年至1979年)

《红楼梦》校注本撰稿、编辑、出版过程中的珍贵史料,如1982年首版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前八十回校勘记手稿、正文注释《征求意见稿》(1975年12月-1979年5月)等。还有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等红学名家的书信、题签等。这些丰富的出版史料,体现了人文版《红楼梦》七十年来不断打磨、广泛传播的过程;体现了前辈学人、编辑的倾心付出和工匠精神。此外,为丰富观览体验,展览中还展示了人文版《红楼梦》历年采用的经典插图以及近年兴起的相关文创产品。期待读者朋友在这个专题展览中,重拾阅读名著的美好时光,再次感受《红楼梦》历久弥香的艺术魅力。

为展览揭幕

近日,年逾七旬的著名红学研究专家、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张庆善和B站上广受欢迎的《红楼梦》解读up主张志浩先生(@张志浩在剥柚),为此次展览揭幕。张庆善和张志浩还在现场进行了对谈,分享新版红研所校注《红楼梦》刘旦宅插图本;探讨不同时代环境下,不同方式、载体对《红楼梦》传播的影响;提出阅读、理解、欣赏《红楼梦》的多元建议。现场还预告了《红楼梦大辞典》(修订版)将在人文社出版的信息。

“up主”解读红楼角度新颖:

林黛玉形象与“情绪稳定”

张庆善长期致力于推动《红楼梦》阅读传播和学术研究。他回忆1978年第一次观看越剧电影《红楼梦》时,全场掌声雷动的境况。他认为,今天我们有更多的方式接触、了解《红楼梦》,到书店看书是一种接受,看电影是一种接受,在多媒体平台看《红楼梦》讲解视频也是一种接受,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传播。

年轻的自媒体博主张志浩先生一年多前才开始制作解读《红楼梦》短视频。《红楼梦》解读在B站等平台上一直是很热的点,当时有一些消费《红楼梦》的综艺作品或者艺术形象,张志浩看到之后有一些不同见解,比如关于林黛玉形象与“情绪稳定”话题的讨论,于是他制作了第一期《红楼梦》的解读视频,发表自己对于林黛玉形象的理解。发现很多观众愿意探讨这个话题,从他的视频中找到一个场域,通过弹幕、评论的方式,结合《红楼梦》聊聊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这也成为一种传播、探讨《红楼梦》的新方式。这种互联网上的讨论也被纳入整个《红楼梦》传播中的一环,因为《红楼梦》的经典内核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刘旦宅插图《红楼梦》修订近400处

“冷月葬诗魂”改回“冷月葬花魂”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历次修订版(1996、2008、2022年)

对于新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刘旦宅插图《红楼梦》,张庆善分享了2022年修订的情况。这次修订涉及正文、校记、注释,共有近400处。如第七十六回黛玉、湘云中秋联诗中的“冷月葬花魂”一句,1996、2008年时根据一些学者意见改为“冷月葬诗魂”,2022年这次修订,再次参考了大量学者论证、文献资料,重新改为更为合理的“冷月葬花魂”。

2024年3月新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刘旦宅插图《红楼梦》

张志浩对刘旦宅插图印象深刻,他觉得刘旦宅先生画《红楼梦》的场景,兼具古典美和时代气息。尤其是人物形象比传统绘画更为丰满,能够承载更多的性格、情感、情绪等信息量。而且张志浩认为,他制作《红楼梦》解读视频的素材87版电视剧的审美风格,和刘旦宅先生的绘画比较接近,能够透现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那种饱满、自信、积极的状态。

90后《红楼梦》爱好者用传统工艺制作的“金陵十二钗”文创饰品

对于不同读者群体阅读《红楼梦》的问题,张庆善以不久前为小学生做《红楼梦》讲座为例,认为小学生并不是不能读《红楼梦》,而是可以从兴趣出发阅读,多欣赏《红楼梦》的人物美,游戏美,语言美。年长后可以通过阅读《红楼梦》感悟人生,感悟社会。张志浩希望大家不要太害怕《红楼梦》这样的大部头经典,希望有一个像金字塔基座一样的广泛阅读的人群,在通俗阅读的人群上可能有红迷,再往上可能有专业研究的学者,这是一个健康的阅读环境。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责任编辑:

网址: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解读《红楼梦》?资深红学家与“up主”对话有共鸣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4557

相关内容

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解读《红楼梦》?资深红学家与“up主”对话有共鸣
电影版《红楼梦》受热议,红学家们如何看待经典影视化改编?|文化观察
“《红楼梦》就像一条大江,永不枯竭”,《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上戏放映获赞
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上戏放映获赞“看到青春与真情”
“坊间对话”第30期举办,探讨传统戏剧与现代剧场跨界融合
读图|“纸有红楼”,《红楼梦》出版史料展在京开幕
初中文凭小伙解读《红楼梦》收入200万,热爱能让人生变得辽阔
《红楼梦》判词解读22:秦可卿判词图谶曲词解读,情既相逢必主淫
“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出版史料展”回溯经典七十年
话剧《骆驼祥子》:仨“祥子”跨时空对话唤起观众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