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活到极致,是无情

发布时间:2025-02-12 00:51

'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哲学。'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哲学感悟# #日常哲理感悟#

庄子年轻时曾担任宋国的漆园小吏,后来辞去职务,回乡靠编织草鞋为生。

也正是这个外人眼里的乡野村夫,却在天地中窥见了自然的奥秘。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庄子自成一派,备受推崇。

但比起思想中的智慧与机锋,他洞穿世事的淡漠更为人乐道。

即将离世时,弟子们想要厚葬他。

庄子却说:我以天地做棺椁,用不着厚葬。

弟子们连忙解释,说是怕他死后,身体被鸟雀、老鹰吃掉。

庄子又说:反正埋入地下也会被蝼蚁吃,在地上被鸟兽吃又何妨。

清代学者胡文英评价庄子:眼极冷,心最热,到底是冷眼看穿。

庄子的冷淡无情,其实是一种内在的豁达与通透。

既能看透世事,不为人情所困,又能释怀自我,不被思绪所累,逍遥天地间,遨游四海内。

1

有人向庄子请教,如何消解人生的愁苦。

作为诸子百家中最会讲故事的人,庄子用一个故事做了解答。

一个人乘船过河,原本心平气和,徐徐行之。

忽然,对面飘来一艘船,径直朝他驶来,眼看就要撞上了。

一时间,这人火冒三丈,破口大骂。

然而,等船靠近,定睛一看,他发现竟是艘空船。

这人长舒一口气,刚才的怒火又瞬间熄灭了。

庄子说: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不被万物扯动心绪,人就能在万千愁苦中收获一份宁静。

相反,如果稳不住心,就会像乘船人一样,情绪不定。

《庄子》中还有一个故事。

一天,琴师扁的琴,被朋友不小心摔坏了。

扁大发雷霆,不由分说将朋友赶走。

朋友也十分过意不去,回去赶忙将琴修好,不几天就亲自上门给扁送来。

但扁怒气未消,一把将琴扔开,表示再不弹琴。

扁气性很大,经常像这样为了一点小事就发火。

结果后来的一天,扁因为动怒突然晕倒,最后竟不治而亡。

庄子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生命中的所有经历,不管是好的坏的,转眼间都会变成过去。

若事事计较,任由情绪肆虐,那人将永远没有快乐幸福的一天。

庄子之所以逍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早就戒掉了情绪。

他淡看际遇起落,接纳世事无常,允许一切发生,又将一切为己所用。

被人误解、嘲讽也好,受器重被推崇也罢,庄子始终漠然以待。

他毫不留情地走回他的山谷,像蝴蝶一般徜徉在自己的梦中。

他的无情,是一种戒掉多余情绪的智慧,是善待心灵,释放天性的对自己的大爱。

也是一帖为世人开出的“精神解药”。

当我们练就不喜不怒的本事,就能在无忧无惧中活出大自在。

2

一次,庄子去魏国看望老朋友惠施。

此时的惠施刚做了魏国的国相,便推测庄子也是来谋取相位的。

于是惠施忙派人搜捕庄子,搜了三天三夜,也没有结果。

就在他忧心忡忡之际,庄子却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不等老朋友开口,庄子先给他讲了个故事。

“南方有种鸟,叫鹓鶵,你知道吗?这种鸟儿,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果实就不吃,不是甘泉就不饮。

它从南海飞往北海时,路上遇到一只猫头鹰,嘴里叼了只腐烂的老鼠。猫头鹰以为鹓鶵是来抢食的,就对着鹓鶵大叫一声:吓!现在你也要为了你那魏国的相位,来吓唬我吗?”

惠施听罢,心有不快,却也无言以对。

不过听庄子这么讽刺自己,倒也看清,庄子还是那个言语犀利,不留情面之人。

功名利禄,世俗人情,本就不入庄子的眼,他最在意的从来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后来的一天,庄子和惠施来到濠水边。

惠施指着水中的鱼儿说:“你看,它们真是快乐呀!”

庄子立刻反驳道:“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他们快乐?”

惠施哈哈一笑:“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他本以为辩过了庄子。

谁料,庄子说:“我不是你,确实不能说了解你,但你也不是鱼,那你也一定不了解鱼的快乐。”

人与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快乐与否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不必去迎合谁,也不必太过热情。

想逃脱人情的束缚,就要适当地崭露锋芒。

庄子的不近人情,是对世俗的远离,是对人情的割舍。

3

谈及庄子的“无情”,鼓盆而歌的典故最具代表性。

当年,他妻子离世,朋友们前去吊唁,都伤心不已。

但庄子却盘腿而坐,拍着瓦盆唱歌,丝毫看不出半点忧伤。

朋友问他:你们夫妻一场,不哭就算了,还唱歌,太过分了。

庄子说:你错了,我怎么会不悲伤,但冷静下来想想,人的生死就像四季轮转,再寻常不过。

人这辈子,谁能逃得过生离死别,与其愁肠百结,倒不如完全看开。

缘分到时,彼此珍视,缘分散了,各自安好。

这就像《庄子·大宗师》里讲的那两条小鱼。

一块池塘干了,两条小鱼搁浅在陆地上。为了活下去,它们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

按常理看,此举有情有义,令人动容。

但庄子见到后感慨道:

倒不如等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过自己的新生活。

大千世界,你我如过江之鲫,匆匆游弋在茫茫人海。

再爱的亲人,再好的朋友,走到最后,都是擦肩而过。

对于注定要分开的感情,苦苦纠缠,只会被执念缠绕。

选择释怀,选择放手,或许看上去薄情了些,但却避免了分别时刻的痛苦。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时间。

庄子的无情,教会我们的是解脱。

《庄子·德充符》中,记载了一段很著名的对话。

惠施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庄子太无情。

就质问他:人本来是没有情的吗?

庄子说:是的。

惠施又发出灵魂一问:人若没情,怎么能称为人呢?

庄子思忖片刻,意味深长地说:

我说的无情,是人不要损害内在的本性,要顺应自然。

千百年来,庄子的这些话被无数人解读,乃至误解。

其中,我比较认同南怀瑾老师的理解。

他说,庄子所言的无情,是一种至高至明的心境。

超脱感情困扰,不为外物牵绊,心绪宁静如水,人生旷达逍遥,这是一种大智慧。

也愿我们早日炼就这智慧,得到大自在。

网址:庄子:人活到极致,是无情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48650

相关内容

庄子:人迟早要死去,那活着有什么意义
庄子最痛恨的五类人,你居然是其中一种?
庄子的智慧:人唯孤独,方能出众!
庄子的生死观:死是大地赐予的休息
“妖族无情,仙族无为,人族无力”
李沁演绎的薛紫夜和沈近真,命运多舛,皆未能活到最后一集,让人痛心不已
庄子笔下的顶级生死观
小巷人家中的极致光影美学!
铁面无情?漏,是“三”从“四”德!
不读《庄子》,不知世界之博大,不知人生之通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