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从狮子林出发 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25-02-13 08:45

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是贝壳,后来发展出金属货币和纸币。 #生活百科# #百科知识#

苏州博物馆 苏州 由M+委约拍摄 2021年 ◎田方方

贝聿铭站于马萨诸塞州多切斯特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外 1979年 ◎Ted Dully/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中银大厦 香港 由M+委约拍摄 2021年 ◎何兆南

◎杨欣欣王小枫

展览“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刚刚结束在香港M+博物馆的展出,即将于4月转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首个全面回顾展,展览筹备耗时7年之久,以逾400件展品洋洋洒洒地呈现了贝聿铭纵贯70多年的建筑生涯。

展览分六个主题,从“贝聿铭的跨文化底蕴”“房地产和都市重建”“艺术与公共建筑”“权力、政治与赏识青睐”“物料改良与结构创新”以及“以设计重新解读历史”等方面解读了贝聿铭作为建筑师的人生以及他留给后世宝贵的精神遗产——贝聿铭的建筑哲学。本文尝试从建筑与人、建筑与地方、建筑与艺术三重视角与读者分享几点思考。

建筑与人

贝聿铭(1917–2019)生于广州,成长于香港、上海和苏州,18岁赴美求学,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贝聿铭一生获奖无数,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建筑史上的华人之光”。

建筑给人以庇护,给人以生活,给人以尊严。无论是私人居所还是公共建筑,都可能与人的一生、许多人的一生紧密相关。所以,建筑意味着责任。贝聿铭曾说:“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仅仅是空间中被欣赏的物体而已,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质量。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我期望人们能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我的作品。”

贝聿铭的客户不乏社会名流:总统夫人杰奎琳·肯尼迪、阿联酋王子阿布·达比、金融巨头洛克菲勒家族等等,但他也曾为许多生活在贫民窟的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贝聿铭参与了诸多房地产和都市重建项目,如纽约基浦斯湾区公寓、华盛顿特区西南重建总体规划,他所做的工作解决了很多普通人的居住问题。

贝聿铭还尤为关注建筑的公共性,关注其间人的流动和汇聚。博物馆是贝聿铭尤为重视的项目,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到卢浮宫金字塔,从巴黎国立艺术与历史博物馆到苏州博物馆……这些项目见证了贝聿铭在博物馆建筑设计领域的杰出成就。让这些重要的公共空间真正平等地拥抱公众,让公众自由地流动其间是贝聿铭一以贯之的追求。

建筑与地方

“地方”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或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与人的情感、记忆、经验紧密相关的存在。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曾指出,家乃是地方的典范,因为人们在此有情感依附和根植的感觉。所以,我们可以将借助对家的理解,来理解“地方”。

为什么要理解“地方”?因为“地方”塑造了人的经验,奠定了人认识世界的基础。贝聿铭的女儿贝莲曾说:“贝聿铭认知和理解事物的基础均源自中国,但他同时面向世界。他知道看待事物的方式或许有很多种,他可以学习如何因时制宜。”

贝聿铭出身苏州名门望族,10岁以前随父亲贝祖诒在香港生活。1927年,贝祖诒担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主管,一家人搬到上海。每年夏天,贝聿铭都会与祖父一起度过,研究家族史,并学习祭祖仪式。在苏州时,贝聿铭和堂兄弟常去狮子林纳凉玩耍。在当时,狮子林是贝氏自家的园林,于1917年被贝聿铭的叔祖父贝润生购得。童年穿行嬉戏于狮子林假山奇石、花草树木间的美好回忆给贝聿铭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启发,也是他多年后身处异乡时深深的牵挂。

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设计的第一个项目,对贝聿铭个人、对当时刚刚拉开改革开放序幕的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这里要提及一个重要的“插曲”。1978年,我国开始着力推动各领域的现代化发展,在此背景下,贝聿铭被邀请在北京市中心设计高层酒店,以推动旅游业发展。但是,为了保全故宫天际线,不破坏周遭开阔的空间,贝聿铭提出尽量不要在其周边建造高楼。后来,他的进言促成了《北京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的推出,毫无疑问,贝聿铭对于保护北京古都风貌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1979年,贝聿铭受邀主持翻建香山饭店。贝聿铭对北京的建筑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他认为当时中国建筑面临极大的困境,要么“盲目仿古”,要么“全盘西化”,他希望探索出扎根于生活的中国传统,找到中国建筑师自己的艺术语言,“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中国的建筑应该自然而然地生根于这样的历史文化”。其实,贝聿铭关于建筑如何与地方的历史、文脉建立联系的思考早在读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他曾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到:“你可能知道,我一直都想在建筑里找到一种地域性或是民族性的表达方式,没想到格罗皮(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也同意支持我的观点……现在的问题是,要找到一种绝对中国的建筑表达,但又不用到中国传统的建筑细节和主题。”

因为北京香山是清代皇家猎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也是北京的林木保护区,所有树木都十分珍贵。所以,结合现实的需求,贝聿铭在构思设计时参考了江南民居,并将之抽象化,创造出一种与民族和地区相关的设计。最终,贝聿铭以中国山水长卷的样式将一座现代酒店建筑徐徐铺开,其间打造“曲水流觞”之景增添了水的意趣,并借白灰泥墙、松柏奇石和梅花、海棠形状的窗洞,在大气的北方皇家园林之中植入了苏州园林的婉约文雅,而梅花、冰裂等纹样更是融入了诸如地毯、台灯等细枝末节。

建筑,是承载贝聿铭个人民族情感、文化记忆的容器,它稳稳地伫立在那里,不会挪移。他一直心系这个“地方”,所以,不曾离开。

建筑与艺术

艺术对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形式语言、空间处理和材料运用方面。贝聿铭的三子贝礼中曾在采访中提及:“我的父亲是一个大收藏家,他喜欢立体主义,尤其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像肯尼思·诺兰和乔尔·夏皮洛等这样的艺术家。”

从贝聿铭的建筑中,不难看出与立体主义艺术的密切联系。立体主义强调简洁、纯粹的形式和功能性,对物体进行几何化处理并对其形态进行抽象化探索。这种几何观念在贝聿铭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几何图形是他经常用来解决场地限制和结构要求的重要手段。比如,三角形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和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的基本元素。在苏州博物馆和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建筑中,贝聿铭也将简单的形状组合成更复杂的多边形结构。

在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中,贝聿铭对几何图形的运用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博物馆形态,也表达了现代艺术对形式和空间的简化要求。贝聿铭还通过光线、反射和自然元素的引入,赋予空间独特的诗意与灵性。展览现场也搭建了一个金字塔结构模型,为观众提供了巴黎大卢浮宫金字塔项目的展示和体验空间,也建构了凝聚整个展厅空间的中心。

贝聿铭十分钟情于与艺术家直接合作。在他与亨利·摩尔、亚历山大·考尔德、赵无极、蔡国强等艺术家的交往与合作中,不难看出贝聿铭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贝聿铭曾形容赵无极的画作,既体现了传统中国水墨画的元素,也融合了欧洲现代主义绘画。这又何尝不是贝聿铭自己理念的写照呢?

从功能性上来看,建筑与艺术泾渭分明,但从美感上而言,建筑与艺术从不曾是两回事。贝聿铭不是将艺术的元素照搬到建筑中,而是将这些艺术理念融合到自己的建筑哲学里。他的建筑作品不仅是现代主义的延续,更是艺术与建筑思维的交汇。

荣誉卓著,争议随行。展览特别设置了一个独立空间,用两面墙的篇幅展示了关于贝聿铭颇有争议的新闻报道。贝聿铭的不少设计作品曾引发巨大的争议。譬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方案在当时的法国就曾引起一片哗然。《法兰西晚报》称,这是对卢浮宫“残酷的暴行”。《费加罗报》说“绝对不能接受”。在法国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议上,该设计被称为是“一个巨大又不可理喻的破玩意儿”。但建成之后,玻璃金字塔征服了法国人,他们开始赞叹“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巨大宝石”,《费加罗报》改口称赞“金字塔非常美丽”。

如今,斯人已去,那些建筑依然屹立。就像贝聿铭所说:“最美的建筑,是建筑在时间之上,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面对争议总是淡然处之的贝聿铭留给我们的智慧值得铭记:“这么多年,我敢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人生如建筑,是对贝聿铭一生最恰切的描述;建筑如人生,是对贝聿铭为建筑付诸的心血、责任与寄托最真诚的致敬。

图源/M+博物馆

网址:贝聿铭:从狮子林出发 走向世界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48995

相关内容

建筑大师贝聿铭:我一生中,最骄傲的就是-娶了卢爱玲
“情牵苏澳·园有灵犀”澳门卢廉若公园与苏州狮子林联展正式开展
为为,真帅!从北京出发到上海
首届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高峰论坛在京开幕
白敬亭:从演员到魔术师,重生之路再出发
11月10日,檀儿从酒店出发,老公级别的待遇,真的太酷了!
雷佳音:我不过是从理性平和的立场出发,稍微关心一下孩子而已…
胖哥从男性视角出发,也觉得大地这一身装扮帅气十足,哈哈!
“走进中华文明——苏州江南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人文交流活动在苏州举行
11月4日上午,韩国著名歌手权志龙(GD)从仁川机场出发…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