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苏轼不停地作死,苏辙不停地求救
东坡肉是苏菜经典,由北宋文学家苏轼创制 #生活技巧# #饮食烹饪技巧# #中餐烹饪历史#
1907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苏辙一边打听案情,一边向皇帝宋神宗上书求情,说自己与哥哥相依为命,听闻噩耗不禁失声痛哭,神宗看后大为感动赦免苏轼,但苏轼就此一路被贬,苏辙又开始了捞哥哥的拯救计划。
苏轼和苏辙这一对兄弟为何能相处如此融洽,这要从他俩的出身说起,苏洵和程夫人共生育了6个孩子,但不幸的是其中三个夭折了,两人的姐姐还因为受到婆家的虐待也很早就离开了,所以从懂事起苏轼、苏辙就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
两兄弟的性格迥异,苏辙反而更像哥哥,他性格更加沉稳、实际、谨慎、而苏轼则开朗、豁达、不计后果,因此苏辙更受朋友的喜欢,而苏轼则时常直言不讳,爱开朋友玩笑,朋友们甚至对他这种性格不知所措。
因此性格沉稳的苏辙时刻会提醒苏轼要谨言慎行,苏轼在徐州当差时,两兄弟终于有段时间可以小聚,苏辙很担心兄长的个性会影响到他的政治前途,甚至招来祸端,于时苦口婆心地劝兄长要修身养性。
“常恐坦率性,放纵不自程”,但一个人的性格一点形成是很难改变的,最终苏轼的不吐不快的个性终为他带来了乌台诗案的灾难。
当王安石以激进的方法推行变法时,苏轼、苏辙两兄弟都对激进的新政不满,王安石为了推进新政对百姓滥用酷刑,而苏辙则认为一个国家想要富起来不能依靠苛政,而是要精兵、减征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苏轼则更加坚决地反对新法,还写了很多慷慨激昂的文字强烈地反对酷刑、苛政,这些文字受到了保守派老臣的支持,这对新法的推进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两兄弟的观点虽并不能阻碍新法的推进,但是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给王安石那些革新派添了堵,这最终导致了兄弟俩被贬,苏轼被判了死刑。
在那场血雨腥风中,为了能挽救哥哥性命苏辙上书朝廷要用自己的官职换哥哥的罪,并向皇帝表明:因为早年丧父,自己与兄长苏轼相依为命,现在得知他被捕入狱,全家惊恐,痛哭失声。宋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再加上其他大臣的求情,因此答应不再处死苏轼而是把他贬官了事。
但风水轮流转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朝廷里旧党开始执政,轼兄弟俩因为原先反对变法,因此受到了朝廷的重用,苏辙一路升到了护军,苏轼也再次被启用。
但苏轼还是难改心直口快的毛病,很快就被贬惠州作知县,当时惠州的条件很艰苦,苏轼看不得老百姓受苦,甚至拿出自己的钱为百姓铺路修桥。
只可惜苏轼倾尽家财也不够,可一家老小还得生活,只能依靠苏辙的支持,这时候苏辙成为了苏轼的强大后盾,苏轼一家在惠州的生活过得还算滋润,不仅修路铺桥还盖起了房子。
只是朝廷里总有一些看不惯你过得好的人,苏轼的一些阴阳怪气的诗歌被别有用心的人发现拿去给皇上,一下激怒了皇上,苏轼再次被贬至海南,幸而以苏轼坚强而乐观的性格一切还算过得去。
苏轼见当地老百姓没有菜吃,细心地教当地农民耕地、种菜,还传授当地老百姓知识、文化,改变的当地的很多陋俗。不仅如此他还在当地兴办学堂,督促孩子们学习、读书。苏轼可以说是海南文化的启蒙者。
经历了海南的艰苦岁月,到了宋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赦免了终于可以回京任职,兄弟俩终于可以回归平静的生活了,这时候为了救哥哥苏辙已经做到了宰相的职位。
此后直到苏轼去世,两家人的后人依旧有十分亲密的关系,苏迈、苏迨、苏过全都迁到颍川,与叔父苏辙比邻而居,从此苏氏兄弟两家,成为了一家人,这样的结局也算圆满。
回顾苏轼与苏辙之间的兄弟情,或许会觉得苏辙为了苏轼这个大哥付出了太多,但其实他们俩是彼此的精神支柱,相互扶持、相互牵绊,无论一方遇到什么困难,总是会不计后果的挺身而出,从不会计较自己付出的多与少,正因为如此才更让后人羡慕。
网址: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苏轼不停地作死,苏辙不停地求救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50350
相关内容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苏轼不停地作死,苏辙不停地求救苏轼苏辙重逢共赏月,苏轼写一首《阳关曲》,杨万里评:四句皆好
苏轼苏辙郑州“重逢” 苏东坡音乐诗剧《人生的盛宴》河南首演
苏轼的弟弟是“扶哥魔”?哥哥勇敢飞,弟弟永相随
“苏式教育法”如何成就苏轼? 《东坡先生赶考记》即将揭秘
苏辙看起来就像是将来要为哥哥承担重任的模样啊
三首中秋词,展现苏轼三种人生态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谣言下的苏轼家族被恶意改写:苏轼原谅姐夫,是对不起母亲吗?
《人生的盛宴》演绎东坡传奇
苏轼一生中的七个重要女人之五——曹皇后,乌台诗案,救命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