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五问
读书时要保持好奇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原标题:读书五问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读书,是亘古不变又常谈常新的话题。有人靠读书改变了命运,有人因读书让生命变得辽阔,有人由读书奔向“诗和远方”,有人在书中获得了幸福和力量……
今天,我们选择五个问题
与你探讨关于读书的那些事
读纸还是读屏
今天你读书了吗?
清晨7:08,上班族小齐在北苑路北站准时踏上开往宋家庄方向的北京地铁5号线,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站好,拿出手机,点开阅读软件,沉入自己的精神世界。通勤的近一小时中,她读完了《山河故人》最后几章,随后走出地铁站,踏进北京的春光里。
这位平时惯与报表、数字打交道的年轻会计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在通勤路上,如果1分钟平均读300字,1小时即为18000字,以每本书20万字计,平均约6天就可以读完一本。积少成多,让她在工作5年间陆续读完了百余本通识类书籍。
今天,你还读书吗?第20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为81.8%,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7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3.33本,均较上年有所提升。
日复一日,当你随人潮涌入拥挤的城市早高峰地铁,目之所及,总会看到手持各式“屏幕”的各色读者,环顾四周,还有一些手捧图书、凝神静思的人仿佛自成境界。这样一幅城市景致,不啻为一个微妙的象征:流动万变的当代社会,总还有一个角落属于书。
回溯人类文明史,书的进化演变,本身就是一部可堪阅读的历史:从古代的莎草、简帛、卷轴发展到现代的印刷书籍、电子杂志,书的形态在变;从曾经热衷逛书店、泡图书馆到如今网购众筹、读屏听书不亦乐乎,公众读书、购书、选书的方式也在变……
四月二十二日,市民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龙泉湖公园内的城市书房阅读。新华社发(陈其保摄)
纸张还是屏幕?数字时代的追问,折射出当今人们阅读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多元。
“通勤,是一段完整且不容易被打扰的时间,值得充分利用。”最开始,小齐读的是纸质书,因为那给她一种“物理上的成就感”,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掂量着“文字的重量”。但后来,因为地铁上太拥挤,读纸质书容易站不稳,小齐购入轻薄的电子阅读器。再后来,不爱背包的她选择在手机上看电子书。
和许多电子书读者一样,“多读慎买”是小齐的原则。在她的手机相册里,有一个从本科开始更新的读书系列,用来存放“看书时候遇到的喜欢的句子”。开始几年多是纸质书的照片,后来逐渐变成电子截屏,现在即便看纸质书,也会将笔记誊在手机上方便回头查看。
在北京大学从事基层传播和新闻社会史研究的学者张慧瑜,则至今保留着逛书店、买纸质书的爱好。
走进蒙民伟楼四层走廊尽头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只有铺天盖地的书——从脚边“生根”,与天花板“亲吻”。从泛黄的新闻史料,到尚未褪去塑封的学术前沿,张慧瑜的藏书层叠参错,共处于同一时空,极富生机。藤萝掩映之中,书橱充当隔断,这里是学者阅读、研究的一片天地。
张慧瑜好书,源于自幼时起家庭的耳濡目染。“父亲毕业后曾留校当过老师,因为年少时没钱买书,成家立业后就有点‘报复性消费’,所以我小时候跟他去得最多的就是书店。”他笑言。
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北大学习后,立志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张慧瑜也开始大量买书藏书,从万圣书园、风入松、国林风,一路买到博雅堂、野草书店。“记得读博士时,我把书放在床的靠墙一侧,让渡一部分床铺的位置,每晚和书挤着睡。”回校任教后,作为“专业读书族”,逛书店、捕捉新的学术动向更成为他每周雷打不动的活动。
“这本是刚买的,与我在做的根据地新闻史研究直接相关。”采访间隙,张慧瑜从近一人高的一摞书中轻巧抽出一册去年12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革命根据地地图集萃,递给记者。
当被问及是否也会“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张慧瑜坦言,自己买书往往是一种“象征性占有”,买得多、看得少,尤其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非常多样,查阅电子资料可远比挪腾书房里的大部头来得方便。但闲暇时来一次书籍大整理,就像人们添置、收拾衣橱一样,解压且愉悦。看纸质书也是一种经年的阅读和消费习惯。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当选择渐趋多元,书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春日夜晚,山西太原的退休工程师程爱琴的思绪,随有声书播讲者的娓娓讲述,来到遥远的西部——“又记得在夏牧场上,下午的阳光浓稠沉重……”从李娟的阿勒泰、叶广芩的老北京,到汉唐之风云、三体之宇宙,程爱琴感觉,虽然是听书,但拓宽了眼界,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年轻时,程爱琴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书籍的学习上,总觉得没那么多时间读“闲书”。快退休的那几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程爱琴听了评说《红楼梦》系列有声书,一下子爱上这种“阅读”方式:一是方便,尤其是对视力下降的老年人,二是播讲者会在叙述中揉进他们的情感和见解,更有熨帖感。
“听久了它就像一位陪伴我的老朋友。”程爱琴笑着说,“一个人做饭、择菜、拖地、洗碗的时候,走路的时候,自己静静呆在任一个角落,或者躺在家里的沙发上,就这么听着,还能同一时间干两件事,效率翻倍。”
古人讲“读书三上法”,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都可以利用。现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市生活图景的延伸,无论散步骑车、乘飞机搭高铁,阅读都似乎以“行进式”的方式进行着。读书,更加不分场合,不分“打开方式”。
与书为友、以书会友。从互相换书读、抄书看,到朋友圈分享、线上组队读书,书的温度也始终流淌于人际交往间,融汇于生活细微处。
北京图书大厦,一位盘腿坐在地板上读书的软件架构师告诉记者,他手头的这本书就是来自朋友圈一位工作伙伴的推荐。他尤其喜欢收集书籍有趣的后记,为此在豆瓣网上创建了一个收藏夹,专门上传这些作者致谢,每当有素不相识的网友收藏这个列表,就会成就感满满。
一位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博士生说,他特别喜欢买旧书,因为其中有之前主人的痕迹,见字如见人。“就像开盲盒一样,通过页边的批注同几十年前的读者共读,时而心有灵犀,这种跨时空的共鸣让我心生感动。”他曾在一本淘来的旧书中发现了史学名家唐长孺先生的题签,这种惊喜与幸福难以言表。
“借助虚拟的阅读空间,人们也能进行互动,并由此产生一些文化类型。”站在学者的角度,张慧瑜关注到近年来一些读书软件推出的“共享批注”功能,同一段话,不同的网友划线评论、互相借鉴,实现了“共读一本书”的时空交互。“屏幕内外,书的交流功能本质没有改变,但在互联网上呈现出高度的分众化、圈层化趋势。”他说。
责任编辑:
网址:读书五问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5145
相关内容
读书五问少读红楼:被三问读书的林黛玉,她的回答很精彩
新野:世界读书日 共享读书乐
叶问之子:打日本人的情节是戏剧演绎,父亲根本不愿和日本人接触
五月读书|读读这两个女人的故事
五猫图(国画)
西林开展“点燃读书热情 共建书香西林”读书分享会
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五竹老兄实在是太厉害了,一招就搞定了假五竹,庆帝简直太坏了
世界读书日董宇辉谈读书:读书是一种消遣,快乐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