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屏教育】艺极于神

发布时间:2025-02-19 15:19

艺术教育:教授他人绘画或开设艺术课程 #生活技巧# #绘画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的源流从公元前1400年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实物算起,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书法形成了五种基本的书体,分别为篆、隶、真、行、草,其中真书也称楷书。

篆书分大、小篆。秦以前的为大篆,秦始皇征服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让丞相李斯统一制定文字,开创小篆,因此又称为“秦篆”。

隶书在汉代发展成熟,称为“汉隶”。楷书在唐代达至高峰,又称“唐楷”。

楷书最重规则法度,每位书法家个性不同,其书法风格就不同。历史上公认初唐、中唐、晚唐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朝的赵孟頫为楷书四大家。他们个性化的书体也分别被称为颜体、柳体、欧体和赵体。

颜柳欧赵四家虽能自立书体,但都成立于楷书法则中,毕竟不能与篆、隶、真、行、草五大书体并列。除此之外,中国书法史上罕有旁人能自创书体,令世所公认。就算是书圣王羲之,也要与儿子王献之合在一起被称为“二王”书体。

但这么难的事情却被宋徽宗做到了,他独创出一门个性鲜明,颠覆寻常的书体,其字瘦硬劲挺,屈铁断金,号称“瘦金体”

一、屈铁断金

“瘦金体”之所以能在茫茫书海中卓然独立,自成一体,全在于徽宗将自身艺术天赋发挥到极致,再加上他地位尊崇,无以复加,因此才能开创出这一绝无仅有的书体。徽宗之前,从无此类似书体,徽宗之后,习者也寥寥无几,真可谓是空前绝后。

北宋 徽宗赵佶 《祥龙石图》题款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瘦金体”的结体仍是楷书一路,但笔势迥异。其笔画瘦硬,直来直去,转折处回钩带点,撇捺如匕首切刀。

而其运笔则与楷书大不相同。下笔倏忽快捷,运行潇洒飘逸,若干连笔牵丝引带,若惊鸿一瞥,实际上已是行书的笔法。

因此这“瘦金体”写来便显得骨力劲健,挺拔爽利,号称“天骨遒美”,“屈铁断金”。但这些都还不是瘦金体最大的特点,它真正突出的地方却正是在其锋芒毕露之中。

中国书法历来讲究“藏锋”,笔峰是要藏起来的。与之对应的还有“护尾”,总之就是把起笔收笔的痕迹隐于笔画中,形成一种内敛的美。

这种美学逻辑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呼应的。中国历史上占据精神世界主流的儒、道、释三家都提倡凡事不能太过,过了则反而有害。

锋芒太露,其锋必会伤人,也难免伤己。而把锋藏起来,有若绵里藏针,韬光养晦,外柔内刚,这才是中国人推崇的境界。

但徽宗身为皇帝,是天下至尊,万事从心所欲,毫无束缚。他可以浑然不顾传统,突破美学禁忌,将自己的个性发挥到淋漓尽致。

北宋 徽宗赵佶 《秾芳诗帖》 每一字均银钩铁划,锋芒毕露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瘦金体”中一笔一画尽皆锋芒毕露,所有的“锋”不仅不藏,反而全部外放。每一个字都是八面出锋,锐不可挡,显得辉煌灿烂,美不胜收。这种美是如此光彩夺目,却又让人感到危险万分。

这就像在万丈高空中踩钢丝独行,凌空御风,摇摇欲坠,最终却又安然到达彼岸。平安落地之际,观众掌声如雷鸣般响起,尽皆拜服。这样游走于危险边缘,在绝顶高度中脱颖而出,只怕便是徽宗内心深处对艺术的执着与高傲吧。

二、形神兼备

“瘦金体”卓尔不群,自成一家,为宋徽宗在书法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但徽宗真正喜爱的还不是书法,而是绘画。他自己说过:“朕万机余暇,惟好画耳。”

同书法一样,徽宗在绘画上也是专精一路,登峰造极。他对人物、山水画虽然也有涉猎,但真正痴迷的却是花鸟画。而且一生倾尽全力,推动中国花鸟画艺术达于历史巅峰。

徽宗在《宣和画谱 . 花鸟叙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花鸟是“ 五行之精,粹于天地之间。”花鸟画能够“ 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一下子将花鸟画提到了极高的地位。

在中国绘画史上,人物画彰贬善恶,山水画畅写性灵,其功能显著,清晰明确,一代代画师相继传承,为二者确立起坚实的历史地位。

花鸟画以花鸟为主题,胜在温婉灵巧,失于单薄纤弱。它既没有人物画的情节趣味可引人入胜,也没有山水画的波澜壮阔能激荡人心,难与前二者并肩。可徽宗硬是另辟蹊径,从两方面入手,让北宋晚期的花鸟画展现出超凡的表现力,焕发出强烈的生命力,终成为历史最高峰。

北宋 徽宗赵佶 《桃鸠图》 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宋徽宗这两项绝技,一项是提高构思之“道”,一项是精研察物之“理”,合起来便是“道理”。

先说第一项构思之“道”。徽宗认为绘画重在意境,而提升画的意境必须从提高画家的文化水平入手。

因此他在位期间的北宋画院,画家们每日里除绘画之外,还要广泛学习文化课程。从圣贤典籍到经卷文书,再到《说文》 《尔雅》这类古文辞典,最后直至诗歌词赋。

这样画家们不仅熟读诗书,而且深明诗意。每逢画院开考,总是以诗句为题,文化深厚者自然能脱颖而出。

比如有一画题名为“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花与马不难画,但“香”是味觉,却难以表达。有一人画一匹骏马飞驰而来,马蹄上下翻飞,一群蜂蝶追逐其间,将香的意味写出,遂得第一名。

又有一画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所有人都画的野水、孤舟、并无人烟,展现出的却是个“荒”的意境。惟有一人,画一船夫懒卧舟尾,身边横一孤笛。原来这天地间不是无人,而是只有舟子一人,这才真正画出了“孤独”的境界,遂也得头名。

因此在徽宗的倡导下,当时的画家无不极为重视意境的表达,强调以诗思入画思。以致整个北宋末期的花鸟画水平极高,布局之精,构思之妙,无以复加。

再说第二项察物之“理”。徽宗认为每一件事物皆有其理,即有它独到的个性特点,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分辨清楚物与物之间的区别,同时把握住每一样物的神韵,画出可以传神的作品。

这道理说来简单,但真正能做到极难。可徽宗对艺术不仅天赋极高,又极痴迷,凡事追求尽善尽美,不达极致绝不罢休,因此在他这个“完美主义”皇帝的带领下,当时花鸟画家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

当年龙德宫建成,众画家绘画庆祝,作品悬于宫中展示。可徽宗来看了,竟无一称许,直到瞧见一幅月季花,徽宗才颔首称赞,令人嘉奖画师。

大家问其缘由。徽宗道: “月季花最是难画,只因为它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态均不同,甚至就连四季中每一日的早中晚间,月季花瓣、花蕊和绿叶的姿态都有差异。这画中月季写明是春日正午之时,整花上下没有一点不合的地方,真真难得也。”众皆叹服。

北宋 徽宗赵佶 《芙蓉锦鸡图》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还有一次在宣和殿前,众人画孔雀荔枝图。大家画好后拿给徽宗看,徽宗却只是摇头,口中喃喃道:“不对,不对”。众人莫名其妙。

过了几日徽宗召大家再去询问,知道你们画中哪里不对了吗?依旧无人能答。于是徽宗说道:“孔雀升高,必先举左脚。你们画中孔雀蹬上藤墩,皆先出右脚,无一人画对矣。”众人震惊拜服。

北宋初期,花鸟画有“黄家富贵”和“徐熙野逸”两条路数。但黄家重形而神滞,徐家重神而轻形,终不完备。

直到宋徽宗,通过细致的观察精研物理,将事物的形态准确把握,如实反映。同时又以诗入画,提升意境,通过精心构思尽显画中神韵。两相交映,让北宋晚期的花鸟画展现出形神兼备的特点,诞生了一批伟大的作品,远超前朝。

三、艺极于神

徽宗一生以大宋国家画院院长、国家博物馆馆长的身份大力提倡“道、理” ,严格要求,影响了北宋画坛的一大批画家。他们精益求精,更上层楼,力推北宋国家绘画的水平不断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年王希孟以十八岁进入北宋画院,画了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他不行。但徽宗独独不然,反而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天赋,于是亲自教授他绘画的技法和理论知识。

半年之后,王希孟在徽宗的指导下画艺大进,完成了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长卷——《千里江山图》 。这幅他短暂生命里留下的唯一画作,却是中国历史上青绿山水画的最高峰,王希孟以此名垂千古。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局部

弟子如此天才,师父可知。但徽宗毕竟是皇帝,要处理满朝军国大事,余暇有限。而且他兴趣宽泛,爱好广博,真正能亲手绘画的时刻并不多。因此当时便有许多画师按徽宗要求绘画,画完再由徽宗御笔题款,称为“代御染写”,这样的画也被称为御题画,和徽宗亲笔所绘毕竟不同。

久而久之,这种御题画流传下来,也被当做徽宗的亲笔画。因此至今对于流传于世的几幅徽宗画作是否其亲笔所绘尚有存疑。但其中这一幅《瑞鹤图》却是毫无争议,世所公认代表了宋徽宗绘画的最高水准。

《瑞鹤图》首先是一幅极具政治色彩的作品,而这种政治色彩因为画家本人的皇帝身份更是大大加强。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看这幅画,都显得那么卓然不群,与众不同。

北宋 徽宗赵佶 《瑞鹤图》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从构图上看,全画四平八稳,却又别出心裁。画面聚焦于宫殿屋顶之上,却偏偏不按常规,将这一大片屋顶摆在画幅下面,占据三分之一的面积。

大屋顶不偏不倚,端端正正地立于中轴上,又稳稳沉于底线。中央庑殿的屋脊垂落于云端,垂落处两侧都各有稍矮的宫殿飞檐从云后升起与其呼应。左右倚靠,更显得前面大殿根基牢靠,万古不移。

这样刻意对称的构图本是画家大忌,但在徽宗笔下却显得庄严、肃穆,一派江山永固的气势。

宫殿本高,屋顶便与云端齐平。屋顶之上,只见一片湛蓝的天空,如宝石般纯净无瑕,竟无一丝云彩。

却有二十只白鹤翩翩而来,在蓝天中悠然飞舞,自在遨游。其中两只仙鹤或是倦了,一左一右立于屋顶鸱吻上,蜷足伸颈,意态悠闲。

远远望去,只见画中皇城稳固,宫宇宏伟。宫殿的屋檐下祥云升腾,圆转如意,屋顶上则仙鹤飞翔,迤逦盘旋。无疑这正是徽宗心里理想的大宋王朝天下祥和之模样。

若将画推近观之,则见其细节精彩。画中宫殿屋宇,结构井然。琉璃瓦和鸱吻脊兽均精工细描,严谨端详,隐隐中皇气自现。

四周祥云以淡色勾染,轻盈洗练。而瑞鹤更是用白粉勾出翎羽,层层排列,一丝不苟。其余部分则均用极精细的墨线勾勒而成,鹤头圆转自如,长喙硬挺坚实,鹤足骨力强劲。笔划硬瘦刚健,劲道锋芒毕露,活脱脱便是徽宗用自己独步天下的瘦金体笔法写就而成。

北宋 徽宗赵佶 《瑞鹤图》 全卷

画后还有徽宗自书的一段题跋,以瘦金体书写绘就此图的缘由。其中有:“ 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忽有祥云拂郁低映端门。。。。。。。倏有群鹤飞鸣于空中。。。。。。感兹祥瑞。。。。。。”等语。

抬眼望只见画中天青云淡,题跋铁划银钩,书画一体,交相辉映,笔力精湛,艺极于神。

。。。。。。

宋徽宗的结局很不好。

大宋自开国以来,一直与北方的辽朝争战不休。辽朝由契丹人建立,立国尚在大宋之前,兵强马壮,一统北方。大宋朝靠着太祖太宗兄弟二人挟开国之锐气,与辽奋战,立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数十年下来也只能拼个互有伤亡,难言胜败。

等到太宗一死,大宋便落了下风,最后真宗不得不向辽纳贡求和,订立“澶渊之盟”,勉强维持了宋辽对峙的局面。

到宋徽宗即位后不久,天下形势发生巨变。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登基称帝,创立金朝,不到十年时间,便摧枯拉朽,大破辽军,打得大辽国摇摇欲坠。见有机可乘,徽宗便听从蔡京、童贯等人建议,与金结盟,南北夹击,共灭辽朝。

谁知宋军战力孱弱,不结盟还好,一结盟就被人看穿。举全国之兵楞是攻不下强弩之末的辽军,最后辽陪都南京 仍然是被金军所破。

金国主帅把宋军的腐败瞧在眼里,灭辽后转手便大举南下,攻破东京汴梁,俘获徽宗皇帝父子二人,押送回北方,北宋从此灭亡。

这一年是靖康元年,史称“靖康之变”,这时距辽朝被灭也就一年的时间。

徽宗被押往北方后,软禁于五国城, 自此远离故土,终身不得归还。从帝王沦为囚人,他心中孤寂悔恨,可想而知。从此再无心书画,却写出不少凄凉的诗句,也算是与前世托梦的李煜同命吧。

其中一首为: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读来真是如泣如诉,哀怨不尽。九年以后,赵佶郁郁而终。

。。。。。。

其实徽宗本不适合做皇帝的。在立他之前,宰相章惇就不同意,他对向太后说:“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就连后来编撰《宋史》的元朝宰相脱脱,在写完《宋史 徽宗本纪》后也忍不住掷笔于地,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但时运使然,终究让他登基为帝,这也令他一生浪漫,却结局唏嘘。

在徽宗心里,最快乐的时光不是南面为君,而是面对各类艺术之时,尤其是沉浸在他最爱的书画世界里。

回看《瑞鹤图》中,不由得被立于右首鸱吻之上的那只仙鹤所吸引。只见它引颈昂首,凌然而立,独自站在宫殿最高处,抬头静静看着空中飞舞的群鹤。它眼中一片澄净,只见碧空如洗,漫无边际;群鹤高飞,自在逍遥。

北宋 徽宗赵佶 《瑞鹤图》 局部

也许徽宗在画那只仙鹤时,早已隐隐把它当做了自己。鹤羽洁白,立于云端之上。鹤身傲立,只为碧空万里。他哪里该当大宋朝的皇帝,却只应去做艺术世界里的国王。

网址:【绘屏教育】艺极于神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51563

相关内容

武林外传细思极恐神预言
在《神隐》大片中的表现简直让人疯狂舔屏…
王安宇的神隐大片真是让人着迷,舔屏完毕…
易水潇潇,绘仙台美梦,苏易水翩然而立,丰神俊逸…
Sheep我的盛装神级现场 嗨翻全场 张艺兴 张艺兴做自己的太阳 张艺兴
读于非闇漫记(二):于非闇口中的齐白石
一直隐匿于幕后 神颜赛道
出画入戏 湖艺毕业生“复活”清代孙温绘本《红楼梦》
九旬学者楼宇烈论笔墨琴书:志于道、游于艺
一款少年叔 极挑真的出了很多神图!!!哥,再来一季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