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意义》 | 每日一书
人生就像一本书,需要我们用心去阅读,用爱去书写。每一页都有它的意义,每一句都有它的情感。 #生活知识# #人生哲理#
原标题:《生活中的意义》 | 每日一书
《生活中的意义》
作者:[美]苏珊·沃尔夫
译者:陆鹏杰
版本:大学问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2月
推荐理由:
很多人会将尼采的“上帝死了”作为现代社会“意义”失落的宣言。的确,如果从比较宏观的意义来说,人类的存在没有特别的意义——它只不过是一种生物演化的结果,但这依旧不妨碍我们在自己具体的生活中去探求意义。这种信念不仅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石,同样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过好自己生活的支撑。年轻人现在很流行说“躺平”“佛系”,这些词汇看起来很反“意义”,但它们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一种未被满足的期待:大家非常渴求能在日常生活里找到意义感,只不过屡屡碰壁。
美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沃尔夫的这本小书用分析哲学式的精练语言直面了当代人的意义困惑。在沃尔夫看来,我们应该根据一种“适宜的充实感”来理解生活中的意义,即我们的主观吸引力与某种具有客观吸引力的事物相遇,同时,我们还能为与该事物发生联系“做点什么”。这几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
可以想见,作为一个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任何一个在意义问题上发言的人都会遭遇很多的质疑。沃尔夫的批评者甚至包括了乔纳森·海特、约翰·科特等著名学者。常见的一些反驳指出,意义感其实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其实只和主观要件相关。比如,海特就借用“心流”的概念指出,如果有的人就是能在整天盯着金鱼看的过程里收获满足,那这件事对他就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我们坚持意义还要拥有一些客观标准——“某些事情比另一些事情更有意义”,那么就可能陷入一种精英主义的偏见。此外,如果我们满怀激情从事的事业最后并未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甚至一败涂地,这种“客观的失败”是否会有损这件事带给我们的“意义感”呢?
相信这些问题其实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并不遥远。沃尔夫在书中对这些批评进行了详细的回应,也依旧非常坚持意义的主观和客观维度缺一不可。她举了曾经计划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伯格的例子,尽管他最终失败,并且导致几百人的死亡,但这起密谋引起了世界公众的关注,向世人证明德国人并非全都是懦夫。因此,我们可以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上去看待一件事客观上的成败。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保留一个客观的衡量维度,只依据主观满足来衡量意义,终究会让我们不满意。如何理解客观意义是当�
责任编辑:
网址:《生活中的意义》 | 每日一书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5419
相关内容
《生活中的意义》 | 每日一书《世说俗谈》|每日一书
《两头不到岸》| 每日一书
《性权利:21世纪的女性主义》|每日一书
《卿本著者》|每日一书
《我们都是小红帽》|每日一书
《我们,被淹没的》|每日一书
《文学之冬》|每日一书
《童年人类学》|每日一书
《困惑》|每日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