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芬:在AI时代守护黄梅戏的魂
隐私保护是现代游戏设计必须遵守的原则。 #生活乐趣# #游戏乐趣# #游戏设计#
北京3月7日电 (储玮玮 张强)2025年春节期间,由AI技术参与创作的黄梅戏“女驸马”“闹花灯”作品引发热议。传统戏曲与人工智能的碰撞,既让人惊叹,也引发担忧:当AI(人工智能)深度介入艺术创作,戏曲的本真性是否会褪色?
全国人大代表韩再芬。(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AI能模仿,但AI无法替代。”
韩再芬说:“AI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在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中,确实能够带来便利。例如,AI可以用于剧本创作、音乐编排、舞台设计等方面,甚至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剧体验。”
韩再芬强调,AI时代要保持艺术本真。AI的定位应是“助手”而非“主角”,创作的核心必须是人。演员的眼神、气息,还有那颗跳动的心,是黄梅戏的魂。
谈及黄梅戏的发展,韩再芬认为,黄梅戏源于民间,长于民间,其生命力在于与民众的紧密联系,黄梅戏艺术作品要反映民众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韩再芬以黄梅戏《六尺巷·宽》为例介绍,这部以清代“礼让典故”为蓝本的剧目,曾面临“老调重弹”的困境。“如果按传统思路,歌颂张英的谦让美德,年轻人恐怕不爱看。”团队最终另辟蹊径,从“法理与人情”的冲突切入,通过女主角“倾宁夫人”的视角,揭示六尺巷背后的法治精神与社会伦理思考。
“首演时,中学生们从台下涌到台上要签名,那一刻我特别感动。”韩再芬认为,这印证了艺术的本质:“好作品必须从泥土里长出来,再高的技术也代替不了对生活的感知。”
韩再芬介绍,从黄梅戏专业剧团到本科学院,从博物馆到研究院……安徽省安庆市致力于构建完整的艺术生态链。“生态活了,戏曲才能‘出彩’。”
在人才培养上,韩再芬主张“两条腿走路”:既保留“师父带徒弟”的口传心授,又引入现代戏剧教育体系。
谈及未来,这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目光灼灼:“AI时代更需要‘笨功夫’。我们会用新技术让黄梅戏飞得更高,但绝不会松开牵着传统的那根线。”(完)
【编辑:刘阳禾】
网址:韩再芬:在AI时代守护黄梅戏的魂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56873
相关内容
AI孔子遇见AI时代年轻人 开启穿越时空的“对话”“农耕”二十年,乡愁载十省,李文杰和他的黄梅戏民营剧团背着帐篷守护戏曲根脉
李成恩:AI时代的文学创作更应有精神穿透性
安徽省启动黄梅戏文化精品剧目展演展示工程暨文化惠民促消费活动
黄梅戏第四代“七仙女”来沪,袁媛领衔最新版《天仙配》
对谈预告|徐贲×刘擎×梁文道:AI时代,我们为何还要阅读经典?
马鞍山市黄梅戏《舞台姐妹》荣获优秀剧目奖
原来,胡荽本是东丘族人,在族被灭之前,残魂寄存于香菜之上…
袁子弹:斜杠身份下的诗意人生与AI时代的探索
AI时代,中华文化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