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哪儿上班,冷漠是你最后的底线

发布时间:2024-04-29 22:54

定期聚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定期安排聚会,让友情常在身边 #生活乐趣# #朋友交往#

原标题:无论在哪儿上班,冷漠是你最后的底线

作者:洞见pumpkin

把有限的时间,留给最值得的事情。

马东曾在《十三邀》里,接受许知远采访时谈到:

他在招聘和考核员工时,最看重的品质是“事在人先”。

起初,我觉得这样的人未免有些冷漠。

但工作时间越长越发现,这是一种清醒的选择,更是一种稀缺的能力。

01

冷漠一点,别过度共情。

陶勇医生在《目光》一书中讲过自己的故事。

他说自己刚工作时,非常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干扰。

有一次,几个同事凑在一处闲聊。

护士长说起生活的不如意,抱怨个不停;实习生小刘谈起被父母逼婚,情绪很是激动;科室主任唉声叹气地对前景表示担忧……

陶勇越听越沮丧,也陷入低落的情绪无法自拔,那一天的工作都不在状态。

当他意识到自己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感染后,每当身边有人释放负能量,他就第一时间离开。

这样他才能得以屏蔽外界的情绪污染,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过度共情”

当一个人过多地承载他人的心理痛苦,一味地去同情他人,就容易扰乱自己的磁场。

当别人的负面能量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工作,转身离开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对自己能量的保护。

02

冷漠一点,别当老好人。

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取悦症》中提到她的一个工作习惯。

她会在工作邮箱的签名中备注好自己的岗位内容。

职责以内的事情,她会积极处理,但工作范围之外的事情,即便同事来请求帮忙,她也会果断拒绝。

这种不近人情的做法,让她在公司受到了非议,同时也让她远离了许多人情债。

聚焦于自己的业务,不被冗杂的事情叨扰,她快速提升了自己的业务能力。

很赞同猎聘副总裁邢子培说的一段话:

你来工作不是为了让别人喜欢你,你来工作是为了让别人尊重你。

而别人尊重你的原因绝对不是你每一件事情都说yes。

别人尊重你的原因,只能是你的专业知识和进取精神,以及你为组织、为业务带来的贡献。

职场是很势利的。

把维系关系的时间,放在做好工作上;把迎合领导的精力,用在提升价值上。

当你越来越优秀,同事自会向你靠拢,领导自会对你青眼有加。

03

冷漠一点,别把同事当知己。

查理·芒格在初入职场时,曾遭好友背刺而被迫离开公司。

多年以后,有记者采访他问:你憎恨他吗?

他颇有深意地回答说:我们的关系很复杂,人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动物。

深谙人性的他当然明白,职场不是象牙塔,工作也离不开利益的考量。

利益一致时,大家是同盟好友;利益相左时,少不了倾轧算计。

公司,不是交朋友的地方。朋友靠情感维系,同事靠利益链接。

职场人最不成熟的表现,就是把同事当知己。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合作了超过半个世纪,在世人眼中,他们是彼此最知心的朋友。

但芒格却说:我和沃伦在工作时谈论的,是工作、工作,还是工作。

董宇辉在新东方遭重创时泪洒直播间,说要努力让公司好起来,把以前的同事再招回来。

旁人都以为他和同事交情甚笃,但其实在公司,除了必要的工作交流,他私下很少和同事聚会。

放眼望去,那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看上去都有点冷漠。

他们不会因感情而影响决策,也不会被交情困住做出错误的判断。

他们拎得清看得透,明白朋友是朋友,同事只是同事。

04

冷漠一点,别太在意领导。

你知道吗,情绪也是有成本的。

情绪是emotion,行动是motion。

你每多一分钟沉浸在内耗里,就少一分钟来解决实际问题。

你每多一份精力浪费在抱怨中,就少一份精力去提升自己。

工作中最沉重的隐藏成本就是“情绪成本”。

领导否定了你的方案,有时间郁郁寡欢,不如重新打磨优化;

上级批评了你的工作态度,与其牢骚满腹,不如去反思改进。

没有一个正常的领导会故意刁难你,所有难听的话,刺耳的声音不过是为了帮助你把事情干得更漂亮。

彭蕾在讲解阿里人才观时,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皮实。

说得具体点就是,经得起赞扬,也受得了羞辱,话说重了不哭天抹泪,遇到挫折不怨天尤人。

谁的职场不委屈,谁又不是一边挨骂一边进步呢?

真正想要成长的人,是很少有玻璃心的。

因为他知道批评也好,不同意也罢,都是对自己的补充,而不是对他个人的否定。

05

冷漠一点,别怕不合群。

众所周知,娱乐圈拼的是资源,靠的是人脉。

可身处其中,摇滚乐队新裤子乐队的主唱彭磊,却是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别人都是用微信认识大佬,资源互换,他却经常拉黑好友。

他微信通讯录有个原则,通讯录里每增加一个人,就要删除另一个人。

有次上《奇葩说6》,李诞强行加了他微信,他面露难色:“徐峥已经被我拉黑了,要不下一个删掉宁浩或者陆川吧。”

下了节目李诞想和他聊两句,发现自己已经被拉黑了。

即便这样可能会失去很多机会和资源,他也丝毫不在意。

比起媒体上的曝光,他更倾向于在家里鼓捣乐器,写词,练曲。

远离娱乐圈的浮华喧嚣,他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打磨出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乐曲。

周国平说:太热衷搞关系的人,往往不会有什么成就。

职场上很多大佬,都表现出一种“反社交人格”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一切与工作无关的、不喜欢的应酬和活动,他从不参加。

老艺术家陈道明,娱乐圈沉浮几十载,却一直保持“处江湖而远江湖的姿态”;

董宇辉也说,自己没什么朋友,比起参加聚会,他更喜欢埋首书斋。

活得通透的人宁愿在无人问津处丰盈灵魂,也不愿在随波逐流中虚度光阴。

06

冷漠一点,别管别人的评价。

史蒂文·斯皮伯格在27岁那年,因为电影《大白鲨》成了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导演。

美国《时代周刊》还给他做了一期特辑,这在当时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可当杂志送到片场,斯皮伯格却没有接过去,制片人很惊讶:“整本都在讲你,怎么不看一下?”

斯皮伯格回答说:我现在如果相信他们对我的称赞,我接下来就会相信他们对我的攻击。

心理学有个词叫FOPO(the fear of other people's opinions):害怕别人的意见就困于他人的评价。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永远记住,工作一是为了报酬,二是为了增值自己,其他的人和事都不重要。

别去在乎别人的意见和想法,修炼被讨厌的勇气。

当你把关注点都放在自己身上,外界的一切评价,便不能动你分毫。

特别认可心理学家马洛斯的一句话:

“一个人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何时保持冷漠,它可以帮助你节约能量,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适度冷漠,不是冷酷无情,而是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真正拥有对生活的掌控感。

麻省理工学院有个著名的校训:

“在这个地方,睡眠、学分和社交,你最多只能做好两样。”

放在职场上同样适用,休息,工资和社交,你最多只能选择两样。

少在意别人,多专注自己;少关注情绪,多重视成长。

越聪明的人越懂得,把有限的时间,留给最值得的事情。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责任编辑:

网址:无论在哪儿上班,冷漠是你最后的底线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6228

相关内容

无论在哪儿上班,冷漠是你最后的底线
守住底线,保持初心
失去哥哥之后,沈图南成为魏若的最后一道底线追风者全国巡剪因为一个片段看
守住自己的底线,提防别人的底线
不耽误你,是我能为你做的最后一件事
上班最大的悲哀:把顺序弄反了
对家人冷漠,对外人热情的男人,往往是以下3类人
一个家最好的样子:不指责,不控制,不冷漠
确实,当皇后何尝不是一种上班呢?这个世界是个巨大的上班
这一世是太子是单纯善良得姐弟控,上一世是冷漠无情的帝王,好大的反差 ✘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