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丨《舶来的乡愁——1930年代前后域外乡愁小说的译介》
为喜欢的书籍制作书单,记录推荐和感悟,便于日后回顾。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原标题:新书推荐丨《舶来的乡愁——1930年代前后域外乡愁小说的译介》
专业文史哲
新书推荐
《舶来的乡愁——
1930年代前后域外乡愁小说的译介》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跨文化研究
剖析经典域外乡愁小说
重构现代乡土文学跨文化研究体系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冯波 著
ISBN:978-7-100-22773-5
开本:32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定价:7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30年代前后域外乡愁小说的译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的个案解读,力图在文学内部的情感动力与外在权力机制的复杂互动关系中,揭示中国文学现代乡土意念发生及其嬗递的复杂情状。本书具有以下特点:一、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置于人的现代化视域内予以审视,将域外情感资源及其价值理念的本地化落实在乡土中国“身家性命”的“感觉结构”内;二、将研究视角置于中外跨文化场域内,来探究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意念的发生、流变情状。
作者简介
冯波,河南焦作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乡土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文学流派与思潮研究及比较文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两项,出版专著《雅努斯的面孔:中国现代“乡愁小说”论》,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自 序
何为“乡土文学”?
笔者此问恐怕会引来不屑的嘲笑。一来,乡土文学实在太土,与当下时髦的学术话题相较,乡土文学的话题不过老生常谈,难有新 意。二来,乡土文学似乎是一个理所当然、不证自明的命题,此类概念在当今学术界已是广泛使用的批评术语,可以说人人言必称“乡土”,却竟然要问什么是“乡土”,实在显得无知。然而,当我们爬梳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概念谱系,理清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我们或许就笑不出来了。因为,对乡土文学的较真,其实恰恰暴露了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将那些习以为常的理论、概念视为常识的自大与粗疏。进言之,乡土文学的内涵是什么?其理论外延又有何种不同形式?中国现代文学的乡土意念是怎么发生的?它与传统乡土有何不同?在中国文学的现代生成进程中,它又有着怎样的演变轨迹?……对上述问题的深究,不仅是力图在原点还原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意念的发生情状,更是重审中国文学的现代质素、民族品格,乃至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人格建构的重要视角。
众所周知,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的社会学考察揭示了中国人的情感文化与精神实质。那么,对乡土文学考察的意义也就显得格外重大了,因为唯有对以情感的艺术形式表现的“乡土”作深入探析,才能呈现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艰难,才能不断展现中国知识分子现代主体性建构的丰富与复杂。但是从中国乡土文学的理论表述看,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是,自新文化运动以降,中国的知识分子并没有给出乡土文学清晰完整的定义,也未能就此达成共识,若论及系统的理论 建构更是无从谈起。诸如“乡土文艺”“侨寓文学”“农村小说”“田园文艺”“农民文学”等等,不胜枚举,它们与乡土文学混而一谈,成为知识分子言说此类表现故乡、农村、田园、农民、乡愁等意涵的创作的“一家之言”。乡土文学命名的“混乱”反映的正是这些理论表述者对“乡土”不同的情感价值倚重。这些表述的共识与私见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内蕴,并使得乡土文学的题材选择、主题表达、风格特征渐趋明朗。因此,回到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发生的历史现场,去还原其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复杂与多元,就显得尤为必要而急迫了。
我们知道,中国文学的现代生成从来就不是一个自足的过程,中国现代文学受到的域外影响无需赘言,那么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自然概莫能外。在探寻乡土文学概念及其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大量域外乡愁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意念的发生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而域外乡愁小说在1930年代前后的译介正是这一跨文化现代性的彰显。在1930年代前后,域外乡愁小说中传递出的译介差异,显示的正是译者对乡土文学的理解分野。这种差异也正是在现代性冲击之下,现代知识分子对于故乡复杂、矛盾情感的不同缓释方式。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意念的发生正是本地知识分子在域外乡愁小说的译介中,因应外来情感资源,不断呼应、抵牾、修正乃至重构的结果。这一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尤其对于乡土中国而言,要探究根深蒂固的传统乡土观念现代嬗递的具体情貌绝非易事。因此笔者以中国传统身家性命的情感价值结构为论述框架,力图深入阐析中国现代乡土意念的生成正是基于此种体系的尝试。
当然,我的浅薄的知识实在很难支撑起自己的这一点学术“野心”,不过能够因此抛砖引玉,足矣。
冯波
后 记
2015年我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域外乡愁小说在1930年代前后的译介与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意念的发生研究”,本书即是该研究的最终成果。从硕士阶段研究当代“乡下人进城”小说,到博士阶段关注中国现代乡愁小说,再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域外乡愁小说译介的跨文化研究,可以说我的研究一直聚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城乡叙事方面。要说是兴趣使然,其实也未必,唯心点儿说,应该是命运的安排吧。如果不是当年徐德明师引领我走进“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事研究,恐怕我与城乡文学研究的缘分也不会这么深。不过人家的研究都是不断走向学术前沿热点,而我倒像是在“开倒车”。读硕士时研究的还是学术前沿热点,可博士阶段的研究就退到了1949年之前,而参加工作后,干脆就一下子回到了乡土文学的起点。现在可以说是退无可退了。
然而,后退也许并不代表着落后,要想跳得更远,还真需要后退几步。从当下的“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事研究回到域外乡愁小说的译介,正是这很有必要“后退的几步”。因为在长达15年的城乡叙事研究中,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到底啥是“乡土文学”?研究越深入,这个问题就越突出。我发现,好像大家都在说“乡土文学”,可大家谈的“乡土文学”又都不是一回事儿,奇怪的是,也没有人会板着面孔严肃地追问到底啥是“乡土文学”。面对这个研究领域内最基础的概念,我越来越糊涂,自己无法给出答案,同时也无法说服自己去接受别人关于“乡土文学”的说辞,我感到自己的研究包 括其他人的研究似乎都是在一个不能确定的概念之上的自说自话。拙著《雅努斯的面孔:中国现代“乡愁小说”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提出有别于“乡土小说”的“乡愁小说”概念,就是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可是现在看来,这同样是隔靴搔痒,并没触及问题的本质。不过,这本2019年的著作末尾提出的域外乡愁小说的译介问 题,倒是启发了我对中国文学乡土意念发生研究的兴趣,最终这也成为本书的缘起。
将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意念的发生置于跨文化的研究领域,是大胆而充满风险的。一方面,译介研究大多是影响研究,要想把所谓的“影响”做实可不是简单的事。因为文学本身即是情感的艺术形式,人类的情感本身就是十分主观化的、变化莫测的,更何况是想象的情感,而且还是中外不同的情感想象。因此,在整个研究中,我一面仔细捕捉着译本的“微表情”;一面又像小报记者,不断“捕风捉影”本地译者的种种言行,其行为不可谓不“猥琐”。即便如此,仍不免被质 问:“你不懂外语,咋研究译介!”即便我以“译本研究”狡辩,仍显得相当无力。另一方面,作为文化认同、民族志的乡土本身即是一个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概念,那么,注目于传统乡土对域外情感资源的借镜似有不够“文化自信”之嫌,争议甚至批判自然也是难免的了。
但是即便如此,如果我们对中国文学乡土意念发生的域外影响视而不见,不仅是不诚实的,而且也无益于我们追溯中国文学现代乡土意念的发生情貌。不能从源头、从发生学的意义上阐析中国传统乡土观念的嬗递及其流变情形,就无法突破当下学界乡土文学研究的瓶颈。而更重要的是,对乡土的跨文化研究所引发的农民文学的问题更为重要,农民文学不仅是现代乡土文学发生的重要前提,是传统乡土观念现代转型的转捩点,而且直接关涉中国文学的现代发生。农民文学对阶级、革命及民间的重识,对中国文学的理性精神、阶级革命及其民族风格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将会是我今后继续探讨的问题。因此这项吃力不讨好的研究实则是极其必要与重要的。
袁国兴师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的指导、点拨,徐德明师对本书以个案研究搭建整体论述框架的高见,使我不至淹没于卷帙浩繁的域外乡愁小说中,以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些都令我心生感佩!书稿的完成当然也离不开众多师友的学术支持,在此一并致谢!同时还要感谢国家社科基金对本书出版的资助,感谢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大力支持,感谢商务印书馆的关杰编辑,他为这本小书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时值初秋,我也入职安徽师范大学。十五年前我走进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硕士,如今再次归来已不再是少年。一路走来,不易!这些年一直过着“两岸三地”的分居生活,妻子独立支撑家庭很不容易,这次总算离家近了……
是为记!
冯 波
2022年9月14日于芜湖
延伸阅读
好书推荐丨《美国南方文学经典的文化诗学阐释》
我知道你在看哟
责任编辑:
网址:新书推荐丨《舶来的乡愁——1930年代前后域外乡愁小说的译介》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636
相关内容
新书推荐丨《舶来的乡愁——1930年代前后域外乡愁小说的译介》一碗粉里的乡愁
《青春正好》思念涌上心头,勾起无尽的乡愁
小院变身民俗展馆 旧物倾诉浓浓乡愁
《江南烟火》:江南民间饮食里的烟火气和乡愁
著名导演、演员陈建斌现身“乡愁”伍宇娟艺术展
有声的乡愁(零时差)
吕如羽:中国话本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和研究
宁波北仑大碶:六月红满枝 一品解乡愁
长石梯、老城门、吊脚楼……快来这场主题山水画作展里找寻乡愁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