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一民《四个不朽》(二)隽文不朽(35)哲人汤一介先生不朽
文学经典书籍,品味不朽文字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书籍市场#
35. 哲人汤一介先生不朽
(2014 年9 月13 日,星期六)
《四个不朽 : 生活、隽文、音乐和书法》 ,齐一民/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汤一介先生既是我的“一堂课之师”,也算是我的“师爷”,因此,今天到北大的灵堂去凭吊。
听汤先生那堂课大约是在2002 年,是在北大东门附近的“治贝子园”。那算是现在北大红红火火而且奇贵的“国学班”的第一班,是哲学系冀建中老师主办的。我和同在“伦理学研究生班”学习的张卫平兄是第一批发烧友,请来的“大师们”既包括汤先生,也包括汤先生的夫人、过后我的“师奶”乐黛云老师(乐先生是我的导师陈跃红的老师)。
汤先生那堂课至今记忆犹新。汤先生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随和,讲课干干净净的,是个谦谦君子。记得他那天说儒家的最高境界是“和而不同”,这,后来我也经常在课堂上给我的学生模仿。那天汤先生还说“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不是一个档次的,他肯定地说现今所有哲学系的老师们都不是“哲学家”,而只是“哲学工作者”—他的这种定义方法,正好为我俩解了当时的“疑”,因为正好我们上“伦理班”的同学都对授课老师们的水平课上课下表示质疑,有的老师—那几个特别像“工作者”却貌似“哲学家”的老师,还被我们集体弹劾下了课堂。正因为那件事,后来一直当着大学教师的我本人至今都极其地惧怕学生,生怕哪天也被学生们用我们当初使用的方式给轰下讲台。
从汤先生的灵堂出来后,今天我一直在琢磨着10 多年前汤先生所说的那个“哲学家vs 哲学工作者”的命题。我的理解是甭管先生们教授的内容是什么—那并不重要,但只要先生(教师)在教授的时候能掺杂进自己独特的领悟和思考,他,就已经能上升到“家”而不是“者”的高位上了。从这层意思上说,汤先生当时已经悟彻到“者、家”之别,这种早于他人之觉悟,就可以让一介先生成为“一代哲学家”了吧!
“一介”的名字极好,是从“一介书生”而来?汤先生的名字特别像是个笔名。其实汤先生的今生今世并不是那么的平坦,这,有大量的事迹为证。汤先生在哲学上的“出道”起始于“文革”过后的20 世纪70 年代末,那时候他已经年过五十,已到了我今天这个年龄段上了;乐先生也是同样,也是半百过后才只身闯入“比较文学之道”并开创了中国此学界的一片天地,由此,我想或许“文史哲”就是个“老年人的事业”,“文”或许不完全是,但哲学之事是攸关宇宙天道与大智大慧之学问,20 岁出头的学生怎么能够从书本中走进来和走出来呢?因此,哲学之“重大成果”肯定应该出在一个“哲学工作者”的后半生(无论他的寿数是长是短)、在他经过万般字面的阅读钻研并将生命之体验、之历练融入那些纸堆子之后。因此,汤先生和乐先生这一对中国最著名的“哲、文伉俪”在家中茶余饭后的不经意的聊天和交流,就成了引领中国两大学界(哲学和比较文学)的最权威、最新潮、最前卫、最具突破性的“最高指示”和方向标了,这,难道不是文科这种学术的最有意思和最值得回味的“ 大佳话” 和“ 大罗曼蒂克”吗?
现在,汤先生先去了,真不知那么睿智的乐老师如何面对未来的没有了“大哲学家伴侣”的一座空房。
治贝子园和汤先生、乐先生饮茶聊天的日子已经过去10 多年了,其实,我当时尽管在张卫平的照相机中也留下了和两位先生的合影,但照片都被老张私藏走了—我那时候并没有预知那么平易近人的汤先生十余年后能被尊为“ 国宝”—这, 就和1980 年在北大图书馆前向季羡林先生讨要他的名字还不知道他究竟是谁一样。今天,我毕恭毕敬地在汤先生那依然和蔼睿智的遗像前深深地鞠了三躬—几年前我也是这般给季羡林先生的遗像鞠躬的。于我,他们都是可爱可亲的老人,走了也就走了,我去是和他们道别,心里虽然难受但说特别的悲哀算是一种附会,而且,在汤先生那么明白大事的满腹哲理的老人的眼中,死亡这种必将会发生在每一个人的人生路尾巴上的事情,绝对的,没有更多的人能比他看得清清楚楚和从从容容。我是说,对于睿智的哲学家们的逝去,哭,是没有太多的意义和依据的,他们,汤先生、季先生,就仿佛是我本周四刚在国家大剧院听过的意大利歌剧《诺尔玛》中的那段听着似乎能让人看到太空中的美轮美奂的星云的咏叹调“圣洁的女神”一模一样,能在哀歌中尽情地享受脱离人世之后的清福和太平。
哲人汤老先生不朽。
(未完待续)
网址:齐一民《四个不朽》(二)隽文不朽(35)哲人汤一介先生不朽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64299
相关内容
齐一民《四个不朽》(二)隽文不朽(30)“桃色文人” 沈从文后半生的文字不朽齐一民《四个不朽》(二)隽文不朽(1) 韩寒你要坚决挺住!
齐一民《四个不朽》(二)隽文不朽(16)我家都能找到钓鱼岛属于中国的证据
小齐哥的音乐盛会登陆厦门了,每一曲都是不朽传奇…
公理之下,正义不朽,这便是我们要做的!
尽管行止拥有一张英俊且不朽的面容…
突然亮相活动现场,周迅泪流满面,两人共同演绎的《红高粱》已成为不朽之作
安心吧,夭玹在我心中永远绽放,书写不朽的传奇!
英雄不朽,守墓老人的义举令人敬配!
张学友6️⃣0️⃣次宝刀永不衰,不朽的音乐传奇张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