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每日一书
每日一章,提升自我:《原则》的每日学习计划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读书分享#
《平原》,作者:杰拉尔德·默南,译者:陈正宇,版本:后浪文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5年2月
推荐理由:
默南的《平原》虽然仅有110多页,却像一个深远如无底洞且路径纵横叠交的房间,想要走到底部一探究竟,相当不容易。仅从故事层面看,小说讲述了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年轻的电影制作人,一个外来人,进入澳大利亚内陆平原,想要制作一部电影,试图用电影揭示平原的“本质”。
探索之初,年轻人非常自信,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探索这片风景,但当他身处其中后渐渐发现,“平原”的复杂深邃远超自己的想象。尽管默南在小说中也写到一些地域特征,即平原地区的一些简单的历史和自然景物,比如历史上的冲突、庄园主们的家族徽章或丘陵草地等,但他的着眼点显然在哲学层面。“平原”是什么?它的界限在哪里?书中开篇说,“内陆深处的许多地区还存在争议——它们到底属不属于平原?”当一个人想要探究一个东西的本质时,必然需要一个前提,即这东西是确定的,如果“平原”的物理范围都无法确定,年轻人想要探索的“平原”也就难以作为一个确然、真实的客体得以成立。此外,年轻的电影制作人和平原人接触后发现,“他们都只见过平原景色的一些片段而已。”“平原”作为一个整体,并非片段的简单相加,因此,无论从平原人那里获得多少对平原的描述和阐释,也只能是局部且片面的。
而在另一层次上,默南笔下的“平原”又远远不止物理意义上的一片土地,而被他赋予了多重隐喻。“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是一位旅人,行走在没有边界的风景之中。即便是平原人,也要在令人不安的精神地带里寻找地标和指示牌。”每个人的生活和精神疆域都是一片充满未知的平原,对它的探索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责任,甚至可说是一种重负,只不过有的人是有意识的,有的人对此无意识。因此,年轻人在认识了“平原”的复杂性之后说,“至少我是在试图发现属于自己的风景。(再说,还有什么比寻找风景更重要呢?对一个人来说,除了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还有什么能让他与别人不一样呢?)”
然而,“平原”只是每个人主观所见、因此必然大不相同的不确定的风景吗?“平原”到底是什么?随着在图书馆的多年研究,电影制作人开始进入“时间”这一相对来说更具根本性的问题,对平原的探索也更加“形而上”。到了小说结尾,雇佣电影制作人的庄园主对他说了一段话:“他们认为自己那些被染上颜色的相纸,展示了一个人在自身之外看见的某些东西——他们称之为可见的世界。但他们从未想过那样的一个世界到底在哪里……他们是否知道,汹涌的日光无时无刻不在从他们看到的事物中消退,并顺着他们脸上的孔洞倾泻进一片幽深的黑暗之中?如果说可见的世界在什么地方,那就是那片黑暗中的某个地方:一个被不可见的无垠之海拍打着的岛屿。”这段话用比喻,指向万物的初始,那个根本的来源。
再一次,“平原”的本质是什么?也许就是那“不可见”。
撰文/张进
编辑/李阳
校对/刘军
网址:《平原》|每日一书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66610
相关内容
《小舞狮》|每日一书《两头不到岸》| 每日一书
《世说俗谈》|每日一书
《困惑》|每日一书
《童年人类学》|每日一书
《图画书创作谈》|每日一书
《形理两全》|每日一书
《我们,被淹没的》|每日一书
《我们都是小红帽》|每日一书
《大地上的家乡》| 每日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