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齐一民诗集《再尝试集》:在解构与重构中唤醒诗歌的当代性

发布时间:2025-04-07 01:27

现代诗歌选集《现代诗三百首》 #生活乐趣# #阅读推荐#

齐一民诗集《再尝试集》:在解构与重构中唤醒诗歌的当代性

作者/文迪


《再尝试集:齐一民诗集》,齐一民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25年1月第1版。

当齐一民将诗集命名为《再尝试集》时,这个名字本身便构成了一组意味深长的互文。它既是向胡适《尝试集》的致敬,更是对当下诗歌创作困境的突围宣言。这位以小说、随笔闻名的学者型作家,用五年时间编织的“诗之网”,究竟捕获了怎样的时代飞禽?在解构传统与重构自我的双重维度中,这部诗集为当代汉语诗歌提供了何种可能?

解构的锋芒:在“非诗”的废墟上重建标准

在《再尝试集》的自序中,齐一民坦承自己并非“天生诗人”,甚至带着几分自嘲:“明明不会写诗,偏要补齐其余文类已经凑齐就差诗集一部之短板。”这种“赶鸭子上架”的姿态,恰是理解其诗学的关键密钥。他拒绝被神化的诗人光环,以解构主义者的姿态审视诗歌传统:“北岛那个‘网’字飞进我的诗网,X光一扫描便现了原形——假冒的、蒙人的。”

这种解构的冲动,源于他对诗歌本质的执着追问。在《也说叙事诗》中,齐一民批判当代诗歌的“非诗化”倾向:“若干‘先锋诗’不过是用分行文字制造语言迷宫。”他选择回归诗歌最原始的功能——叙事与抒情,却在形式上进行大胆实验。

重构的肌理:在传统与现代的断层处寻找平衡

齐一民的诗歌实验,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展开。他像考古学家般研读《诗经》,却在《清明节的新顿悟》中用现代意象解构古典哀思:“将老父安置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之后/我原来一直以为/清明节和我永远地——没有关系。”这种直白的情感冲击,打破了传统悼亡诗的含蓄美学,却以“断句”形式强化了情感的断裂感。

当代的症候:在AI时代守护诗歌的灵性

在《再尝试集》的出版过程中,齐一民始终保持着对技术时代的警惕。当AI开始“取代诗人”时,他强调:“诗歌不是数据的排列组合,而是心灵的星光。”这种守护灵性的姿态,在《树的回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俺本不是‘树’,俺又并非‘tree’/俺是一生命,何吝被定名?”树木的“回应”,实则是诗人对存在本质的叩问,在解构命名暴力的同时,重构了生命的意义网络。

这种守护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将传统资源转化为当代能量。在《老齐同学北大回炉一日散记》中,他记录将诗集赠予张沛教授的场景:“张老师一看书名马上就说‘你想接续胡适出诗集呀!’”这种代际对话,暗示着《再尝试集》的文化使命——在断裂的传统中搭建桥梁,让诗歌成为“通往生活、心灵与时代的窗户”。

诗人的复数:在多重身份中淬炼诗性

齐一民的诗人身份,始终与其学者、作家角色形成互文,他又自嘲“天下第一流读书人”。这种身份的多重性,反而赋予其诗歌独特的张力。他既能用学术眼光解构北岛的“网”,又能以作家笔法在《马桶经理退休记》中埋藏诗性伏笔,最终在《再尝试集》中实现身份的和解。

这种和解在《树的回应》与秦立彦的诗歌对话中达到高潮。当“树”拒绝被简单命名时,诗人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终极解构与重构:“俺乃一生命,何故被定名?”这不仅是对诗歌本质的宣言,更是对齐一民多重身份的诗性整合——在解构的废墟上,重建起一个更富当代性的诗人形象。

结语:尝试的永恒性

《再尝试集》已超越了一部诗集的意义。齐一民用五年时间编织的“诗之网”,捕获的不仅是时代的碎片,更是诗歌本身的灵魂。在这个AI即将“取代诗人”的时代,他的尝试提醒我们:真正的诗歌永远诞生于解构与重构的锋刃之上,在命名与反命名的永恒张力中,守护着人类最后的灵性之光。齐一民的尝试,或许正是等待更多同路人的邀约。(完)

网址:书评 | 齐一民诗集《再尝试集》:在解构与重构中唤醒诗歌的当代性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66617

相关内容

书评 | 齐一民诗集《再尝试集》:在解构与重构中唤醒诗歌的当代性
二百首诗歌呈现“当代的诗意”
圆桌|陈东东、孙文波、西渡:十问当代诗歌
广西诗人荣斌英文诗集《原谅》出版
余秀华出新书依然重点写“爱” 赞美和侮辱都写进了诗歌|当代书评
张掖诗人杨国锋诗集《阳君诗集》出版
周瑟瑟诗集《鹧鸪与木梯》获评“2024年度十佳诗集”
书评|宋光明:饱满真情的生活诗意——读刘宣诗集《尘世的雪》
诗人梁平迎来“一蓑烟雨”: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解|当代书评·专访
梁平诗集《时间笔记》获“首届余光中诗歌奖”主奖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