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 | 我在《天才的餐桌》,“吃”到了西门庆的宴席
餐桌是吃饭的地方,用来吃饭。 #生活常识# #餐桌#
原标题:知书 | 我在《天才的餐桌》,“吃”到了西门庆的宴席
“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向来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一直被当作人生至乐来追求。近年,Z世代流行跟着美食博主“打卡”探店,假期出游时,也更愿意为了美食解锁一座城。美食的背后渗透着不同的民风、民俗及文化背景,涉及生活情趣、人生志趣。我们游荡于餐桌之间,体会千年的饮食革命和文化流变。
分享好书,共同阅读。搜狐文化知书栏目提供广泛、优质的书籍内容。以带有温度的文字和对食材的温情,将一道道美食抽丝剥茧,感受书中的食俗、食趣、食礼。
#1
食南之徒
马伯庸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博集天卷 2024-4
《食南之徒》是马伯庸最新的历史小说,依然采用“大时代×小人物”的惯用题材,与《长安的荔枝》、《两京十五日》不同的是,这次讲述的是以小见大的“美食”故事。
“美食不会骗人……每个人在它面前,都会露出本性。” 马伯庸总是能在历史的缝隙中“抠”出好故事:当贪吃的汉使唐蒙来到饕餮圣地南越,没想到卷入南越宫廷的政争之中,南北对峙、族群隔阂、权位争斗、国策兴废……时局波谲云密,他唯一能信赖的伙伴,只有食物;唯一的破局之法,只有追求极致美食的心。一味不知原料的酱料,一枚原生北土的枣核,勾连出中华版图变迁的一段隐秘传奇,西南丝绸之路开拓史竟也由此展开。
#2
至味人生:三千年饮食文化与人物风流
李凯 著
天地出版社 天喜文化 2024-3
两千年前,和孟子辩论的告子说“食色,性也”;清欧阳厚均《易鉴》说:“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食与色,人之所不能去者也。”
对于寻常人来说,食物的重要之处在于物美价廉与时节物候;对于名士来说,食物还内化了一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作者以“吃”为原点,为我们讲述了在“吃”背后的“人”与“世”。书写伊尹、孔子、屈原、杜甫、苏轼、郑板桥等14位广为人知的名士,深入讲述不同时期的历史民俗与社会背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世故与人性百态,在不同际遇之下的处世哲学与人生百味。
#3
消失中的食物:除了美味,我们还将失去什么
[英]丹·萨拉迪诺 著 高语冰 译
文汇出版社 贝页 2023-12
在看起来物质生活格外丰富的今天,事实上我们的生活愈发趋于同质化。人类吃过的植物多达6000种,而如今50%的摄入能量来自水稻、小麦和玉米?全球每年宰杀700亿只鸡,但大多数是同一种鸡的后代——它是20世纪中期肉鸡比赛的冠军“明日之鸡”?繁荣之下,是选择的贫瘠。除了美味,我们还将失去什么?
《消失中的食物》虽说是一本和美食相关的书籍,其更像是人文历史科普图书。萨拉迪诺寻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守护着濒危食物、工艺的人们交流,他们是农民、渔人、糕点师傅、奶酪工匠、牧羊人、啤酒酿造人、磨坊工人、发酵工人、烟熏工人、酒吧老板、厨师,以及科学家。内容上融合了食物的历史、文化逸闻、农业科技以及旅行见闻,揭露了食物多样性的危机,也展示了食物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揭示出人为因素导致食物消失的历史。
#4
吃辣:辣椒的中国史
[美]达白安 著 董建中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后浪 2023-9
曾经,对中国人来说,辣椒是一种稀奇古怪的外来物种;而今,辣椒似乎无处不在,是中国餐桌上的闪耀明星。辣椒在中国的这一建构而成的“正宗”历史,已经超越了菜肴的范畴;辣椒在中国不只是一种“身份食物”,因为它也用于医学和文学。如此,这一文化传记中的辣椒是一种“身份客体”。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辣椒的辣味与中国人的热情、坚韧精神相联系。同时配以生动的插图和精心收集的食谱,探索了辣椒是如何从默默无闻变为风靡全中国的,辣椒的传播又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辣”的含义和文化意蕴。书中的文字流畅且富有诗意,每一句都仿佛是一道精心烹制的佳肴,让人回味无穷。
#5
寻味
林卫辉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雅 2024-3
在之前,林卫辉导演的《风味人间》美食纪录片“俘获”一大批吃货,如今这本《寻味》出版,内容不仅涵盖了作者在国内食游的足迹,更囊括了他全球行走的饮馔日记,读起来更像是一本探店游记,从中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带着的那颗好奇心、对食物的敬畏和“嘴大吃四方”的豪情。
作者用一百余张高清美食大图,数十份私藏菜谱,带领读者探寻、品鉴近百道中外佳肴,探秘菜品、各色食材的文化历史。在他看来,美食是苏东坡贬谪路上研制出的少水慢火东坡肉;是袁枚仕途不顺意,归隐所撰《随园食单》里的炒鲜鲍鱼片,加秋油、酒炒的鸡腿菇,“白如雪、明如绵纸。微加冰糖、松仁屑子”的华夫饼;是韩愈遭贬,初至岭南时被刷新三观,只得“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机智应对的岭南生猛食材——鲎鱼生蚝、虾蟆蒲鱼、章举马甲柱。在作者笔下,美食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传承。
#6
天才的餐桌
[日]四方田犬彦 著 严可婷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4-1
“《金瓶梅》整部作品无限罗列着色欲和食欲。这次虽然只尝了两道,以后我还想找机会从‘三汤五割’(三种汤跟五道菜)开始,试着重现西门庆的宴席。不过对于三个妾所引起的骚动,还是希望能尽量避免……”
立原正秋的韩国风山菜、安迪·沃霍尔的金宝汤、明治天皇的午餐宴……作者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采用了一种新颖的跨界方式来讲述故事,收录的58道美食来自多位艺术家、文学家、历史名人对食物的珍贵记忆。回顾历史,许多艺术家都热爱美食,有些人留下自己搜集的精彩食谱,有些人通过传记留下食欲旺盛的形象。这部书既是美食爱好者的心头好,也是文化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的宝贵资源,承载着不同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载体,让读者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鉴赏艺术家们的创作生涯和社会环境。
#7
鲜为人知
叶青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4-1
“菜油姜在面汤上下翻拌均匀时,汤面会迅速漾开一层娇艳的鸡油黄,如‘弘治娇黄’釉面明丽动人,使锁面汤的意境得以升华。菜油姜的浓香和辛辣,加上已先声夺人的黄酒,月子面如舌尖上的秋千,让你的味蕾荡漾。”
作者行文舒缓,将一道道美食抽丝剥茧,在内容上以饱满的深情、细腻的笔触,将平淡生活中的绚烂和美好娓娓道来,充满了可亲可近的烟火味。通过一道道美食,展现玉环本土文化的丰富多样,并且方寸之间大有乾坤,让读者在品尝人间风味的同时,也读懂了五味人生。
#8
村风食里 无肉不欢
快手编辑部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智元微库 OPEN MIND 2024-2
快手美食创作者“牧民达西”打来的一个视频电话。屏幕那头的他对着镜头,悠悠地说:“我就想让你们看看这远处的牛羊,听到了吗,来自我们草原上的风正呼呼地吹着。”就这样,呼伦贝尔的风吹进了后厂村的办公室。
民以食为天。快手编辑部以美食为线索,采访了平台上二十多位美食和三农创作者,与他们聊聊天,挖掘隐藏在天南地北的地道美食,了解他们记忆里印象最深、最有意义的一道肉菜。书中的内容不单单是食谱,也融入了各地的文化,解读美食背后的温情故事和质朴情感。
#9
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
王辉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4-2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描绘的是周天子招待群臣、嘉宾的宴饮场景。“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起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首“土”味诗歌竟然出自大文豪苏东坡之手,描绘的正是他亲手烹饪东坡肉的过程。“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李清照这首词描绘的正是她最爱喝的饮品豆蔻熟水,除此之外,紫苏熟水、玫瑰露、木樨露、冰酪等饮品在古代也广受欢迎。
书中内容从“食材”“烹饪”“器具”“礼仪”“艺术”“人物”等多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将传世文献、典型文物、封泥简牍、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多种材料融于一体,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还原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图景。从周天子的“鹿鸣宴”到“鸿门宴”“烧尾宴”“曲江宴”“千叟宴”,真实刻画古人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从古人的餐桌见证了中国古代上万年的饮食革命和文化流变。
#10
走南闯北吃东西
高文麒 著
金城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 2024-3
《走南闯北吃东西》是台湾美食家、餐饮评论家高文麒创作的一部美食随笔集,书中对有关食物的文化和各地的饮食习惯都有很详细的记录。在书中,作者除了描述食物的味道和外观,更多地是探讨美食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比如,在介绍北京炸酱面时,他不但详细描写其起源和发展,而且写出了炸酱面在当地人心中的特殊地位。“三杯”这种独特的调味手法,其实不属于闽菜系统,它是江西的传统风味。专家认为四川的麻辣火锅,应该源自产井盐的自贡,因为当地井盐场,大量运用牛作为生产动力,许多老死、病死的牛,就成盐场工人的肉食来源。
50篇文章囊括了作者对于诸多美食的品鉴与探索,既不像关注其它学科时那样枯燥乏味,从中可以领略诸多生活情趣和人生志趣。
统 筹 | 钱琪瑶
编 辑 | Kean
渠 道 | 袁立聪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未经搜狐文化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转发
责任编辑:
网址:知书 | 我在《天才的餐桌》,“吃”到了西门庆的宴席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6772
相关内容
知书 | 我在《天才的餐桌》,“吃”到了西门庆的宴席细读《金瓶梅词话》第67回之伯爵生子与101首长的天才儿子
钱老这是已经重启八次人生了吧,感受到了普通人与天才的鸿沟!
细读《金瓶梅词话》第59回之瞒天过海的西门庆
永恒的宴席上,当时间静止的刹那,上帝在?耳边低语了四个字:宿命难违
细读《金瓶梅词话》第67回之西门庆的白日梦
良辰美景宛如画中行萧书仪在知几何中的情感波澜
细读《金瓶梅词话》第65回之西门庆与奶子如意之间的那些事儿
少读红楼:贾府的餐桌礼仪
细读《金瓶梅词话》第21回之西门庆与吴月娘的“冷战”与“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