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浓人”:她把自己“浓”成一个行业的“浓浓传说”丨不做淡人做浓人

发布时间:2024-05-07 19:44

男士不宜留胡须,女士不宜留浓眉,以免影响美观。 #生活常识# #个人形象#

原标题:“工作浓人”:她把自己“浓”成一个行业的“浓浓传说”丨不做淡人做浓人

当下,一个新词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上——“淡淡综合征”。一类年轻人自我标榜为“淡人”,无论面对人生何种场合,他们都以一种平静、淡漠的态度应对,生活方式淡淡的,社交关系淡淡的,精神状态淡淡的,工作淡淡的,恋爱淡淡的……淡人用低欲望、低能量、低姿态构筑出一个看似超然的“淡壳”。

这真的是当代青年完整而真实的写照吗?就在“淡淡综合症”开始破圈的同时,站在“淡人”对立面的另一类“浓人”,也相伴而生。

浓人们用澎湃的热情,炙热的情感,强悍的生命力,高效的执行力,让人生各个单元紧锣密鼓,浓墨重彩,充满能量。

在五四青年节之后的几天里,我们收集了一组浓人故事。他们之中,有大学四年不断实习刷简历的求职浓人,有进产房当天还在写稿的工作浓人,有每月为自己制定“主题”活着的生活浓人,也有为了7天旅行做150天准备的旅行浓人,还有为异地恋坚守长跑的情感浓人……

百余年前,“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先生在《敬告青年》中曾经提出新青年的六条标准,第三条就是“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百余年后,纵然时代的背景板不同,纵然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不同,但在进取的浓人和退隐的淡人之间选择,先生当年的标准依然掷地有声。

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振作精神,不做淡人,做浓人。

“人生得意须尽欢,到点我是必下班”“职场三连,摸鱼,摆烂,等下班”……在“淡人”不断涌现的社交媒体里,职场绝对是生产、聚集“淡人”心态最多的地方。

如果有些不“淡”的人认为自己在工作中能尽力完成任务,应该就算“浓人”了,那他们是没见过真正的“工作浓人”什么样子。

王小琪,90后,从政法大学毕业进入某媒体工作有七八年时间,做过社会新闻记者,又转岗做时政新闻记者。

在同事眼中,王小琪是这样的:坐班时,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岗,早报题会一口气报三五个选题,全能当天完成;中午为了写稿,她基本都是快餐、零食。当天所有稿件都写完后,饭也没吃几口;晚上下班回到家,她仍然会紧跟新闻,找出选题,通过后立马又开始写稿;即便要睡觉了,只要有新线索,就又开始奋笔疾书。

“她常在别人吃饭或睡觉的点交稿。”“她出手就是十万加。”“她就像个机器人一样,可以永动不停歇。”

最令同事不解的是,王小琪在不坐班时,状态也跟在办公室毫无差别。生活中的她,吃穿不挑、鲜少社交、爱好寡然,算是个彻头彻尾的生活“淡人”。

她似乎把身体中所有的“浓”都给了工作,把自己“浓”成了一个行业的“浓浓传说”。

01竞争的男同事被累垮,

她把自己“浓”成行业传说

王小琪是个90后,今年不过30岁出头,但单位里的很多同事都习惯叫她一声“姐”。

和“小孩哥”“小孩姐”称呼流行的原因相似,“姐”的称呼在王小琪身上并非指代年龄,而是一种钦佩。因为“小琪姐”在工作上是个传说,活生生的“传说本说”。

在所有王小琪工作状态的传说里,最精彩的部分无疑是“产房写稿”。

据同事们回忆,王小琪怀孕以后无论是部门例会还是每日稿件,她都从不缺席或减量。

谁也弄不清,她的定期产检都是何时完成的。哪怕是临近预产期的那些天,线上会议时她的头像仍是闪亮的,她的选题、报道依旧是最多的。

王小琪临盆前,领导好几次劝她提前停笔,早点休产假。结果,临盆前夕,已经开始有阵痛反应的王小琪在产科病房里还报了选题,并按约定时间把两篇稿件交给了编辑。编辑形容自己收到稿件时的手都是颤抖的,忙问旁边同事:她今天到底是不是要生了?!

而当编辑给王小琪打电话,想要再找她核对一些稿件细节时,接电话的已经是她的爱人,“小琪已经被推入产房,不能接听手机了。”

“我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脑袋都是嗡的一下,觉得她真不是常人。”领导说,王小琪生产前后的大约一天时间,是她参加工作以来,唯一跟单位“失联”的一天。

到第二天晚上9点多,从产房回到病房后,王小琪从家人手里拿回了手机,她给编辑发过去一条微信,略带歉意地说:“昨天大半夜突然有反应,(生产)提前了,本想第二天请假,结果六点半就被推进产房了,不让带手机,我问医生能不能把手机拿进来发个短信给同事,人家也不让。现在,只有手还能动一下。”

后来,王小琪的这段经历就被编辑同事们演绎成了又一段传说:“古有穆桂英阵上生子,今有王小琪产房写稿。”

王小琪的举动为女同事所钦佩,而男同事在工作方面也对她不得不服。

有一段时间,王小琪所在的部门要发展短视频业务,记者每天要剪辑与时政新闻相关的短视频。同部门的一位男同事曾在电视台工作过,有编导经验,心想:这次碰到得心应手的领域了,难道还干不过王小琪?

于是,这位男同事就跟王小琪比着剪视频,王小琪一天剪几十个,他也一天剪几十个。

开始的几天,男同事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不间断地剪视频,尚能跟上王小琪的节奏。后来,男同事一天凌晨起夜上厕所时发现,王小琪直到凌晨两点还在发视频。

男同事也熬着夜拼命剪视频发视频,结果大约一个月之后,男同事发现自己开始头晕心慌、浑身乏力,“那段时间实在太累了,我觉得身体吃不消了,只能败下阵来。”

据这位男同事说,王小琪所在的部门每个记者的平均工作量是每天写一到两篇稿件,而王小琪的工作量是每天至少交三四篇稿,完全是部门平均工作量的两倍有余。

领导对王小琪的工作状态也感到不可思议,每次见面,不但不会对王小琪提任何工作要求,反而一再叮嘱她,“你多休息,别写那么多了,该休息时得休息。”

“她对工作的努力和追求,说实在的,我自己都做不到这份上。作为领导,我对她的要求就一个,多多休息。”王小琪的领导说。

王小琪的稿件不仅数量多,质量还高。编辑翻出一份某周优秀稿件奖励的表格,在前十篇的优秀稿件中,找到五六个王小琪的稿子。

做突发新闻的时候,王小琪曾经做出过有全国影响力的调查报道。转换到时政报道领域,她发现这需要的技能,诸如大量的时政知识储备、独特的报道角度、敏锐的时政判断力、严肃准确的语言运用、缜密的逻辑思维,缺一不可。

通常政府机关或党报党刊的政策文件或新闻通稿刚发表,王小琪就能敏锐地察觉到其中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生成一篇深度的解读式报道。

王小琪对时政报道的行文措辞和知识储备超乎常人, “她就好像是时政报道的数据库,随时能从自己的大脑里检索和提取时政方面的信息。”

“我们写时政报道,要求必须特别严谨,有些拿不准的地方,都要去请教她。那你请人家帮忙,能不叫声‘姐’吗?”王小琪的同事说,这也是王小琪被所有同事,无论年龄大小,都要称呼她一声“姐”的原因之一。

王小琪比常人多下的苦功和辛勤,也令她收获满满成就与回报,她的10万+点击量稿件比例非常高。用同事的话说,“出手就是10万+。”每月的收入报酬,也遥遥领先。

“在我们看来,她就是行业的天花板。”有同事一语总结道。

02 除了工作都很“淡”,

衣食住行玩样样没兴趣

不过,收入的多少,在王小琪身上完全看不出来。她着装朴素,不挑吃喝,爱好寡淡。多位同事都说:除了写稿她没别的爱好。

对于王小琪着装的朴素,她身边的女同事最有发言权。

“像我们女生的裤装,有九分的、七分的、五分的,有紧口的、喇叭口的,款式很多,但她的短裤一直都是一个长度,一个款式。”工作间隙,女同事们难免会聊起一些购物经验,或是家居相关话题,王小琪都很少参与进来,“她连超市的门朝哪儿开可能都不知道,淘宝、京东等购物软件也都从来不用。”

同事们见王小琪买得最多的就是零食,这些是她每天写稿子的能量源泉。很少有人见过王小琪吃一顿正经午饭,饭团、沙琪玛对她来说已经算“改善伙食”,偶尔见她从便利店买一份快餐,也从来都吃不完。

所以,即便是生完孩子,王小琪仍然清瘦。同事们都好奇,她每天从早到晚地找选题、写稿子,文字工作最是劳心费神,她那么高的产量,都靠什么支撑精力。

除了坚持到生孩子才休产假,王小琪自工作以来,事假、年假、婚假、病假全都没请过。

“吃得那么少,干得那么多,还几乎不生病。完全不科学!”王小琪的领导本身就是个“铁人”,但面对永动机一般的王小琪也觉得十分诧异。

刨去吃穿不说,王小琪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一切从简、清淡如水。部门团建吃饭,她很少参加,年轻同事组团喝酒聊天,她更是从不露面。

有同事这样总结道,王小琪在生活方面低感知、低欲望、低能耗。

记者的工作时间是弹性的,王小琪给人的感觉总是随叫随到。不过,在有了孩子之后,同事们发现她还是有了一点小变化。

王小琪所在的部门要求每个记者周末值一天班,周一至周五则可以调休一天,生孩子前的她总是不愿休息,现在虽然她大多时候还是周一至周五正常工作,周六值班一天,但她会把周日空闲出来,陪陪家人和孩子。

一般在周日的时候,编辑也尽可能不去打扰她,领导和编辑对王小琪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歇歇吧。”一方面,是真的想让她休息,另一方面,也是怕她把同事们“卷死”。

王小琪自己也承认,现在周日陪孩子的时候,她会放下对工作的执念,只不过偶尔看到时政新闻的消息,还是会想到一些选题思路,但她已经能够控制自己,只在脑海中把稿件完成。

如今做了妈妈的王小琪也会偶尔跟同事聊聊孩子,也会说起想带孩子出去玩玩。 在北京工作了七八年,她对北京的风景名胜却一无所知。有同事给她推荐朝阳公园或奥森公园,说那些地方是遛娃的好去处,王小琪的回应往往是:“远吗?”“怎么走?”“没去过。”

因为从没见她请过年假,有同事怀疑她从没有过远途旅游,“别说欧洲、美洲了,不信你问问她,除了出差公干,她去过最远的地方估计连沧州都到不了。”

03不写出来就难受,

工作性质决定在家弄个工位

“哪有那么夸张,春节或十一假期,我还是会出去溜达溜达的。比如之前我就跟我妹妹一同约着自驾去了青岛。但说实话,我对旅游确实没多大兴趣。作为记者,出差公干去过很多地方,都蛮累的。”王小琪为自己“正名”道。

“那婚假呢?”面对北京青年报记者突如其来的一问,她茫然思索了一下,念叨着:“对哦,我们还有婚假呀。”

在王小琪看来,“江湖”上关于她的“传闻”都有些夸张。

“什么‘高产出低能耗’?”王小琪笑着回应,“那是领导不懂我们女生,倒也不是不吃饭,只是因为更喜欢吃零食,嘴一直不闲着,到了饭点就不是很饿了。如果再赶上有稿子没写完,肯定是要弄完再去吃饭,要不也不踏实。”

至于说她穿着朴素,王小琪觉得这完全是工作性质决定的。因为她的工作岗位不需要老坐班,居家办公何必非得弄那么多套衣服,一套居家服就都解决了。

至于去报社开会、办事,她也觉得没必要“盛装出席”,都是什么衣服方便就穿什么。如果是外出采访,更需要衣着得体,做时政新闻要去很多发布会现场,同样不能太招摇。

王小琪承认,自己确实很少购物,“因为我有选择困难症,而且逛街真的太累了。日常的生活用品都是我爱人那边负责挑选,他也知道我懒得操心。”

“除了工作写稿,还有什么爱好?”对于这一问题,王小琪思索了好几秒才回答:“可能看书算一个吧,我家旁边有个书店,周末休息时我常去那里逛。”说完之后,她又补充了一句。“但这也都是生孩子之前的事了。”

孩子的到来,也改变了王小琪的生活。

“每个周末值一天班,另一天我会陪孩子出去溜达。比如这周日下午,我听说朝阳公园里有地方可以喂羊驼,就打算带孩子去看看。”

《新闻女王》截图

其实,王小琪也有生活的一面,除了看书,她偶尔也会刷刷剧和综艺。“最近刷的剧有杨紫的《承欢记》、杨幂的《哈尔滨一九四四》。”

“有特别喜欢的明星吗?”听到这个问题,王小琪又愣了一下,“年轻时喜欢过几个,但都‘塌房’了。”

04 穿针眼、头悬梁

从小母亲教她要刻苦

王小琪的孩子今年1岁5个月,和很多“打工人”一样,孩子平时由老人帮忙带,这也让王小琪省了不少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太黏人,所以目前看来一切还算顺利。”

“记者的工作性质就是灵活机动,新闻随时都可能发生,要随时处理稿件。就算吃着一半的饭突然要去写稿子,家里人也习以为常了。而且,我爱人也是这样的状态,突然有工作了马上去处理。”

在王小琪看来,领导和同事口中流传的自己传说般的工作状态,其实很平常,她就是把工作的事放在第一位,其他任何事都要在工作完成后再做。

王小琪和记者回顾了当时“产房写稿”的“心路历程”,“报选题时感觉还可以,可没想到突然就开始宫缩,既然选题都通过了,总不能开天窗吧。而且也没有同事说得那么邪乎。”

同事都形容王小琪在工作上不是“凡人”,王小琪却觉得自己再平凡不过。

她回忆,自己学生时代成绩只是中上等,并非出类拔萃。要论“卷学业”,她身边的同学和室友都比她要“卷得多”。如果说自己在工作学习上有什么好品质,可能就是“认真”两个字还说得上。

《刑事侦缉档案》截图

王小琪还记得,小时候妈妈会拿出很多缝衣服的针,让她一个一个地把线穿过针眼,说这样就寓意着以后会“认真”。

“我妈妈还有一次突发奇想,把我的辫子吊起来绑在房梁上,让我体验古人‘头悬梁’的感觉。倒也不是惩罚,只是她想让我知道古人是怎么刻苦学习的。”

研究生毕业后,王小琪进入媒体工作,最开始做社会新闻,突发事件很多,领导要求突发新闻要即时响应。年轻记者一般在初期还能有激情,时间一长难免疲沓,但这样的节奏王小琪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从社会新闻转到时政新闻,起初王小琪并不适应,尤其时政新闻非常枯燥又必须很严谨,要熟练了解很多报道术语、岗位职责、组织架构。

王小琪就自己一点点整理摸索,把需要掌握的内容都分门别类记录在文档里,然后随着工作再不断补充。

在她的电脑里,有数十个这样的文件包,里面有各种文件夹,全都是各类时政新闻报道所需要的资料,方便她随时检索查找。

相较于社会新闻,时政新闻需要更多地思考选题的角度,这也是王小琪乐此不疲的地方。她说,如果是自己想到了一个好的选题角度而不马上写出来,她会心有不甘,辜负了自己。

她还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会把当天发生的时政新闻记在本子上,把想到的选题思路写下来。这样的习惯王小琪一直保持着。她家里摞着的几十个用完的笔记本就是“物证”,里面记录了她工作七八年来每一天的选题思路。

一些工作习惯即便在她有了孩子以后也未能改变。

“陪孩子逛公园的时候,偶尔会想到某种选题思路,就要马上记下来。倒也不是为了发表,只是不想让想法落空。”工作上的勤奋努力、日积月累,让王小琪总能很快找到选题角度并完成报道,这一点在领导和同事看来,殊为难得,但也合情合理。

不过,大家也有不解,为什么王小琪总能随时监控到突发的新闻动态,而且能既速度又精准,难不成她真的一刻不离眼地盯着手机吗?

“根本就不用盯着手机看,我坐在那里就看到了啊!?”

“那里”指的是王小琪家里的工作间。这是她在家里隔断出来的一个几平方米的区域,每天王小琪都会花大把时间在这里“与世隔绝”。

王小琪说,这是当初买房装修时自己设计的,“我虽然是居家办公,但毕竟是办公的状态,不能太随意。”

近几年,在居家住宅中流行着一个“心灵一平米”的说法,指的是很多年轻人喜欢在家中给自己留出一两平方米的区域,摆放上喜欢的物件,闲暇时看一看、摆一摆、摸一摸,以达到缓解工作压力、疗愈身心的作用。

而在王小琪的“心灵一平米”里,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台电脑……她硬生生地在家里给自己弄了个“工位”。

工位,就是她最疗愈身心、最缓解压力的地方。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都是如此。那也是她“工作浓人”属性的一个具象,她会在某个时段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浓缩”到那一方天地里,寻求她最在乎的快乐。

END

撰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统筹 | 林艳 张彬

编辑 | 张彬

校对丨吴刚 实习生涂盛青

图片丨网络截图、AI制图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

网址:“工作浓人”:她把自己“浓”成一个行业的“浓浓传说”丨不做淡人做浓人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7385

相关内容

“工作浓人”:她把自己“浓”成一个行业的“浓浓传说”丨不做淡人做浓人
“求职浓人”:毕业季,她靠10段实习入大厂丨不做淡人做浓人
浓人,淡人,还有喜人
“淡人”和“浓人”是什么梗,用英语怎么说?
人际交往:浓人要远交,淡人可近处;甜人须设防,拙人有时可爱!
龚俊:我介于“浓人”和“淡人”之间
唉!春日浓情 虐心片段 戴燕妮代高政春日浓情情感
2024浓园吾创年华艺术节非遗主题日活动举行
新春走基层丨河南尉氏:文艺排练年味浓 红红火火迎新春
“粽”情端午 悦享书香,郑州图书馆文化味浓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