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民歌:以歌传情 跃动耳边

发布时间:2023-12-27 15:36

唱歌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生活乐趣# #音乐#

原标题:原生民歌:以歌传情 跃动耳边

以歌传情,以歌言事,原生民歌蕴含着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千般思绪与感悟,既是一门演唱艺术,也是传统音乐类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绵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即便面临传承环境变化和多元艺术形态冲击,原生民歌仍努力保持本色,创新转化,跃动于人们耳边……

“梢丽组合”和她们的原生民歌

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 彬

在多民族聚居交融的广西,带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歌是这里鲜明的文化符号。在口口相传与世代传唱之间,有一股来自院校的专业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梢丽组合”为原生民歌续写了一段新故事。

▲ “梢丽组合”精彩演绎民歌 受访者供图

“梢丽”,在壮语中是“漂亮姑娘”的意思。成立于2015年的“梢丽组合”由4位年轻美丽的歌者组成——壮族的潘婷、侗族的姚启媛、布依族的韦新琳以及汉族的刘海嘉。她们都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这让“梢丽组合”有了与众不同的书院气质。

不过,在初学民歌的阶段,“梢丽组合”也要过关斩将。刘海嘉是组合里唯一没有少数民族语言基础的,仅是攻克语言关就如攀高山,所下苦功可想而知。姚启媛的家族中有侗族大歌传承人,耳濡目染之下的她更是高度自律。潘婷虽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在练习唱功上却未曾有丝毫懈怠。韦新琳本科学习的是声乐专业,研究生期间才真正接触原生民歌,倍加努力才入了门。

▲ “梢丽组合”成员教孩子们唱民歌 受访者供图

“学校开设了专门课程,教授非遗相关知识,寒暑假还布置了田野采风任务。那时,我们要完成教乡亲们学会一首山歌的作业,需要先去找家乡的原生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学习,之后再到当地的学校教唱,最后带孩子们完成一场演出。”潘婷认为,理论学养与演唱技能兼修,让“梢丽组合”有了较高起点,但锻炼传承和转化能力还要靠实践磨炼。2016年12月,“梢丽组合”全程参与广西精品项目壮族稻作文化民歌《稻之韵》组歌创排,为学透30多首壮语民歌,她们几乎走遍了整个广西,在原生民歌的发源地、大山深处、田间地头,向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学习民歌唱法,研究民歌风格,梳理民歌历史。“这一次,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传承的分量。”刘海嘉说。

专业背景只是一块“敲门砖”,硬实力才是“门卡”。从学会到传唱,从传唱到传承,中间有漫长的过程。2018年前后,“梢丽组合”全员纷纷步入教学领域。平时,她们四散开来,工作范围覆盖大、中、小学,始终聚焦民歌传承,将不同年龄、基础各异的学生视为珍贵的文化“种苗”,悉心培育。“教好孩子们,传承民歌的星星之火便可成燎原之势。”她们说。

从传承的角度来说,学生和老师的身份从来都是相对的。讲台上,“梢丽组合”是老师;课堂外,她们受教于专业导师和非遗传承人。对于民歌,她们说自己远没有毕业,而在舞台上,她们已是有着丰富经验、多次获奖的民歌歌者。

把高校作为传承原生民歌的主阵地,将大小活动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新舞台,在原生民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梢丽组合”中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和实践。姚启媛立足教学,带起了200多人的学生队伍,其中有的专门学习原生民歌演唱、有的主攻器乐。未来,这批学生都会成为教师,将所学教给更小的孩子。就职于一所警察学院的韦新琳,在为“准警察”开展美育课程时,也在教他们从原生民歌中洞察一地民风民情,学会用艺术语汇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唱民歌的方式跟群众有效沟通。潘婷和刘海嘉在引导学生掌握传统唱法的同时,格外注重在作品创作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强化配合默契、丰富表演风格。

一边是以教学促传承,以演出促传播;另一边是以学习促提升,以交流促发展。壮族嘹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陆顺红认为,原生民歌如果仅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口相传,整体发展速度会比较慢。传承应从娃娃抓起,拓展方式。

不管去到多大的舞台,“梢丽组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坚守始终。她们带动更多有专业基础和知识水平的青年加入进来,将原生民歌的半径延伸开来……

守护普米独特声音

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 彬

▲ 普米传统文化传习小组刚成立时的场景 受访者供图

在我国西南边陲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人口只有几万的少数民族普米族中,有一群人是独特“声音”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他们自发成立的普米传统文化传习小组(简称“传习小组”),到今年已经走过了21个春秋。

“当家人围坐火塘边听老人诉说历史,当母亲挂心远行的孩子,当远嫁的女儿思念家乡的亲人,当丈夫和妻子想要互诉衷肠,他们就会拿出这样3根小小的竹片放在口边轻声弹奏……”普米传统文化传习小组组长李长秀一边介绍手中的口弦,一边演示。百转千回的调子里有李长秀常年练习的熟稔,也有人生阅历的沉淀,还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敬畏。

▲ 普米传统文化传习小组在村里开展文化传承工作 受访者供图

2002年,17岁的李长秀和其他几位姑娘唱歌时被前来县里采风的音乐人陈哲注意到。“陈哲老师问我们愿不愿意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当时我们并不理解传承的意思,只是点了一下头。”李长秀说,过了几个月,再次见到陈哲,大家才知道这是《同一首歌》《黄土高坡》《让世界充满爱》等歌曲的词作者。因为这次“点头”,她和其他3位姑娘开始着手组建第一山村小组(上水俸)——这就是传习小组的前身。

2004年开始,传习小组尝试走出大山。“那时候,完全不懂什么叫舞台艺术,什么叫民族文化,只知道唱着跳着,根据专家的意见去总结、去体会。”李长秀介绍,2004年至2010年,她们已经多次登上央视舞台,还参加过第十四届青歌赛,也得到了一些资助,能够不定期去北京接受音乐培训。

过了探索期的新鲜劲儿,要面对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头几年,传习小组成员一面为生活奔忙,一面传承民族文化。常常一年中有半年在外筹款,其余时间跟各个村寨里的老人学习,却得不到村里人理解。2010年后,外界资助几乎全部撤走,压力之下,传习小组越来越难维持,小组成员分分合合。

2010年后,传习小组成员从100多位减少到30余位。她们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而是更加努力养活自己,做“活”文化。有的开小店,有的经营民族服饰,还有的在饭店端盘子或在家务农。所得收入除贴补家用外几乎全部用于文化传承。传习小组还成立了“兰坪县土风文化发展协会”和公司。小组成员自愿加入协会,对联络、组织、文案、财会等分工灵活调整,有演出就聚起来,没有活动就各忙生计。多年来,于李长秀和所有组员而言,文化传承是“把根紧紧抓住”的一种执着、一种信念、一种认定的坚持。

付出总有回报。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工作,组内多位小组成员逐步被认定为非遗传承人。身份得到认可,演出慢慢多起来。青春年华与文化传承连在一起的传习小组“元老”,慢慢带动了新一批年轻人。目前,传习小组成员有60余位,其中,经常参加活动的有30余位。同时,传习小组一直在收集、整理普米族古歌及文化内容,至今已采集了超1000分钟的录音资料,完成了上百页包括普米语、音乐、礼仪等的文字梳理。

▲ 普米传统文化传习小组在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上演奏口弦 受访者供图

以传习普米族文化为根基,传习小组还将多年来的传承经验总结提炼,参加非遗进校园,教学生欣赏和品味民族文化艺术。此外,拓展了口弦等乐器制作相关项目,带动更多民间手工艺与产业融合,探索创造性转化的多元路径。“参加活动,政府会支持我们一定费用,培训课程也能有一点收入。但对孩子们,我们一直免费,就像当年老艺人无私地教我们一样。”李长秀说。

今年已接近尾声,在谈到明年的发展时,传习小组的成员有新计划:尽管困难仍有很多,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认识普米族文化,让普米族文化传承能够与旅游、演艺结合起来,获得更多机会,分享更多成果。

创新发展,客家山歌更有生命力

中国文化报记者 彭澳丽

赣南是音乐的宝库、山歌的海洋。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赣州市剧协名誉主席黄玉英总会回想起童年时期在外婆家的美好时光:果园里生长着各式各样的果树,葡萄架下荡起秋千,耳畔时常响起山歌小调……对黄玉英来说,客家山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

客家山歌是国家级非遗,用客家方言演唱,主要分布于广东的深圳、河源、梅州、惠州、韶关,江西的赣南、铜鼓等省市,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人在日常劳动生活中即兴成词、有感而发的口头文学。作为民歌的一种,它题材广泛、内容通俗、形式自由,从古至今传唱于山野田间、村落圩场、学校社区。

▲ 9月23日,202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传承人研修班正式开班,黄玉英作为专家代表发言。受访者供图

黄玉英是土生土长的赣南人,听着赣南客家山歌长大,对其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黄玉英数次登上海内外重要演出和交流舞台,用歌声向世人展示客家山歌的独特韵味。

1992年,正值舞台艺术黄金时期的黄玉英被任命为赣南文艺学校副校长,后任书记、校长,分管教学工作。告别舞台后,黄玉英也没有停止传承传播客家山歌的脚步,在岗严抓教育教学的同时,主编完成了《赣南采茶声乐腔教学曲目选集》,填补了教材空白。

除了在国内推动客家山歌的传承发展外,黄玉英还积极参与国际人文交流活动。1999年,黄玉英作为赣州市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在马来西亚举办的第十五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那场大会上,黄玉英连唱4首独具赣南特色的山歌,赢得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然而,客家山歌的传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伴随城镇化进程,山歌与人们渐行渐远。“作为客家儿女,挖掘和保护客家山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黄玉英认为,山歌的传承发展,有“自发”与“自为”两条路径,仅靠人民群众自发的集体创作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积极作为。

▲ 10月29日,202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传承人研修班结业展演在赣南师范大学举办。 受访者供图

2017年8月,在江西赣州城区的五龙客家风情园客家剧场内,一群热爱山歌艺术且在客家山歌领域有较高声望的赣南地区文艺教育、表演、研究等领域的人才齐聚一堂,发起成立了赣南客家山歌传承发展研究会,致力于山歌文化的挖掘、整理、创作、研究和传播工作,为传承发展好赣南客家山歌搭建平台。刚刚从教学岗退休的黄玉英被推举为会长。

目前,江西瑞金、龙南成立了客家山歌协会,一部分县(市)的客家山歌队正在悄然建立,客家山歌相关推广活动也在蓬勃开展。其中,龙南山歌协会把客家山歌传播活动纳入小学教育,成立小学生课余兴趣班,同时还培训了一批山歌文化讲解员,让客家山歌成为文旅名片。瑞金、大余、石城、上犹等多县市区的山歌队伍参与当地政府主办的文化惠民及旅游推介等活动,有的山歌队伍还多次赴马来西亚等国家参加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获得良好的国际声誉。在这一过程中,黄玉英等人还注重培训新一代的客家山歌传承人,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培训活动,推动建设专业化的研究与传承队伍。

在黄玉英看来,山歌的传承需要新视角、新思维,与跨领域资源的结合是有效手段,要打好“客家”这张牌,增进海内外客属社团的联谊交流,还要关注国内外在山歌传承发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取各家之长,再结合本地实际,实现创新发展。

2023年12月27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梢丽组合”和她们的原生民歌》、

《守护普米独特声音》、

《创新发展,客家山歌更有生命力》

↓ ↓ ↓ ↓ ↓ ↓ ↓ ↓ ↓

责编:陈陈

责任编辑:

网址:原生民歌:以歌传情 跃动耳边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745

相关内容

原生民歌:以歌传情 跃动耳边
以歌传情,以舞会友!“广西三月三·乡音播全球”活动走进越南
库伦旗:以民歌为载体,助推北疆文化熠熠生辉
广西罗城:《十二天籁·仫佬古条歌》精彩上演
“云南民歌大家唱”走进临沧 逾万名观众现场共享视听盛宴
大宁 笔墨传情为春节添年味儿
原生之罪大结局悬疑佳作共享 原生之罪
激活“陕北民歌”的全新生命力
民歌潮音潮动千年古州,《新民歌大会》玉林录制圆满收官
重庆大足牵手吉林前郭县举行民歌展演文旅交流活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