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戒断”小组找到了“天然解药”

发布时间:2025-04-28 09:05

不小心把手机掉进了沙发缝隙,花了好半天才找到,结果手机已经没电了。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笑点低的日常#

举起相机,将长焦镜头瞄准远处,耐心等待一只鸟的“闯入”……在这个春天,观察、拍摄鸟类让不少年轻人乐此不疲。在公园,在野外,他们举着“长枪短炮”,严阵以待,当鸟儿出现,便能听到一阵此起彼伏的快门声,这一行为被戏称为“打鸟”,是都市青年休闲娱乐的新体验,也成为他们解锁大自然的一种流行方式。

年轻人为何热衷“打鸟”?有人说,与其说这是“爱好”,不如说是因为“需要”。对于被数字化生活包围的年轻人来说,“打鸟”像在算法和钢筋水泥编织的茧房中,打开了一扇连接自然的窗。

当追寻着鸟儿的踪迹翻出电子屏幕的围墙,走向“没有天花板”的户外,每一次清风拂面、每一声未被降噪处理的鸟鸣、每一次深呼吸,都仿佛是人们对抗都市快节奏生活的“天然解药”;当鸟儿泛着光泽的羽毛、植被的盎然绿意直抵视网膜,手机屏幕中再真实的画面也会黯然失色。哪怕只是无意瞥见,那些在天地间自由飞翔的身影也能牵动思绪,将我们从琐碎的日常“带入一种从高空俯视平原、山脉和河流的壮阔想象”。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对于被手机和网络牢牢绑定的数字原住民来说,或许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一种对技术异化的反思与纠偏——将目光拽进辽阔天地,重新激活身体感官,去认真打量、触摸、连接一个真实的自然世界,一个再逼真的数字建模也无法复制的世界。

慷慨的大自然仿佛自带“疗愈”功能,是人们天然的“能量补给站”。对此,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生物学家等都曾试图给出科学的解释,甚至在有的国家,医生会给患者开出“自然处方”,国家公园也成“处方药”的一种。这或许并不难理解,人类从自然中演化而来,我们的祖先曾跟随二十四节气感受自然的律动,在四季枯荣中领悟生命的哲学,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早已刻进我们的基因。

除了“打鸟”,还有人爱好观云,“收藏”不同形态的云彩;有人沉浸于户外徒步,行走在山川湖海间;有人在荒野中搭建帐篷观察星空,也有人对挖野菜、户外野餐乐此不疲……年轻人以不同的方式奔向旷野、重返自然,除了对自然的本能亲近,也是一种连接其他生命的需要。

在《亲生命性》一书中,作者、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认为,人类潜意识中寻求与其他生命的联系,人类关注自然和其他生命形式并与之联系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有遗传基础。而大自然,就是与他人、与其他生物建立连接的天然场域。

约上三两好友,赏花观鸟、追星逐月、谈天说地,既提供了人们观察其他生命的窗口,也是人与人在共同体验中建立连接的契机,这对于“高压”的都市生活何尝不是一种精神慰藉?

尤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钢筋水泥构建的“人造环境”切断了人与土地、生物的直接关联,人们如被打散的原子般飘浮在数字技术打造出的世界,甚至迷失在虚拟与现实、虚无与真实之间。而重返真实可触的大自然——人类的源起之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时的大自然已不仅仅是一道风景,更为人们提供了对抗孤独与虚无的实体参照,是一种“精神之锚”。

科技发展狂飙猛进,“赛博”世界眼花缭乱,数字化不断让虚拟逼近真实,人工智能又让人不得不追问“人何以为人”。我们可以在人工声光电营造的氛围中获得短暂的快乐,但当摘下耳机、熄灭屏幕,或将被更大的虚空包裹。在某一瞬间,或许你会思考生活究竟有何意义?人生的价值该去哪里寻找?显然,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存在于虚拟世界里,而在生命与生命深厚的连接中。

于是,有人发起“手机戒断”小组,有人试图找回消失的“附近”,有人奔赴旷野复返自然……当下的年轻人在反思,也在行动,试图寻回在技术洪流中被忽视的东西,在自然世界中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寻找一个坚定的答案。

(责编:李慧博、孙娜)

作者:孙庆玲

本文分享自人民网科普频道,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网址:“手机戒断”小组找到了“天然解药”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74521

相关内容

也算是有惊无险,最后找到了手机..
兄弟被制成丧尸,剑客决定带他游走江湖,找解药
大哥别这样,燕子京不会有事的!赶紧找解药啊!
杀父真凶现身,眉林潜入敌营找解药,不料受重伤
初空帮祥云找解药,祥云故意装可怜,初空心疼了!
我启动了戒断模式!原本以为自己没拍到入场的画面!
李一桐在生活中虽然大大咧咧,经常陷入找手机的怪圈…
一身素衣,步入肖战时影的戒断期
进入肖战时影戒断期 肖战
为什么生米是她的,戒断却归我?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