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豆瓣8.8分、带火新疆游,“返乡剧”成新风口?

发布时间:2024-05-16 23:22

《奇特的一生》:通过阅读阿历克塞·托尔斯泰的故事,了解如何坚持自我、追求梦想。 #生活技巧# #自我提升书籍#

作者| 李寻欢

编辑| 赤木瓶子

“愿你能通过我的眼睛和情感,体会到遥远的阿勒泰角落里的一些寂静、固执的美好。愿能为你带来快乐。”

在自序里,李娟曾这样形容自己对《我的阿勒泰》的期望。这样的期望,这本散文集早已达成。鉴于原著的高口碑,新的考验和压力,理所当然给到了改编自该散文集的同名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最终,这部由爱奇艺微尘剧场与央视联合推出,青年导演滕丛丛执导,马伊琍、周依然、于适领衔主演的迷你剧,交出了一份堪称完美的答卷。

《我的阿勒泰》一经开播便冲上各大平台的热搜高位,不论是一望无际的草原、直耸入云的雪山等自然风光,还是四季转场、终年放牧的风俗文化,亦或者草原少年与文艺少女的青葱恋情,都给观众带去了别样的感觉。豆瓣开分8.5,大结局后不降反增,逐步攀升到8.8,稳坐今年华语剧第一把交椅。

剧集收官后,部分观众甚至出现了“戒断反应”,喊出了“阿勒泰,没有你我可怎么活啊”的口号。至于没从“赛博吸氧剧”中回过气的观众,更是直接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阿勒泰旅游##想去阿勒泰的心达到巅峰#等话题在多个平台热度不减,带火了新疆游。

《我的阿勒泰》为何收视口碑双丰收?再次上演“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它,是否代表着影视+文旅的新可能?

《我的阿勒泰》:给疲惫的观众带去治愈感

“我好像潮湿的腐木,晒到了阳光。好明媚,好治愈,看着好想流泪。”

打开《我的阿勒泰》的豆瓣页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条被豆瓣网友们点了五千多次赞的短评,而“治愈”一词,也是各大平台的网友们聊到《我的阿勒泰》时的高频词。

对剧外的观众来说如此,对剧中形形色色的角色来说同样如此。

周依然饰演的李文秀,深爱着大城市的无限可能,但学历与情商都不高的她,在大城市打工几年后,仍然不能很好地融入其中。她爱好的文学、去听的讲座、写下的琐碎文字,都成为服务员同事们的笑料。她以为领班高晓亮对自己很好,但转眼就发现,就连自己的“遣散费”他都要贪墨,而且还相当理直气壮。

于适饰演的巴太,一心想要在马场工作,但醉酒后冻死在路边的哥哥、改嫁心切的嫂子、想让他回家继续进行游牧生活的父亲,都是还在马场的他无法解决也无法舍弃的牵绊。就连大大咧咧,行事颇有侠气的张凤侠,也沉湎于丈夫逝世的悲痛中无法自拔。

但当他们正向撞上带有现实烟火气的阿勒泰,一切都改变了。张凤霞引导着归家的女儿与牧民们相处,教她独特的生存法则;李文秀认真践行“去爱,去生活,去受伤”的作家守则;巴太渐渐让父亲不再强求传统,而是接受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

正如金庸《白马啸西风》里的李文秀与哈萨克人展开了一场场情与欲的角逐,《我的阿勒泰》里的李文秀也与哈萨克少年巴太不期而遇,两人同所有年轻男女一样,经历相遇、捉弄、误会、道明心意和心生芥蒂。

月光打在巴太脸上的下一刻,于适轻轻用哈萨克语唱出“月光摇曳在地面上,周围开始泛起模糊的光”,此情此景,此时此夜,观众也情不自禁流下了热泪,为李文秀和巴太的重逢感到欣喜,并感慨这部剧“后劲也太大了”。

在一些悬浮的都市剧中,故乡往往代表着面目模糊的故土、庸俗粗暴的乡人以及无法摆脱的原生家庭,它们如影随形,同留不下的大都市一样,折磨着每一个怀揣梦想的打工人。

但阿勒泰与那种已变成刻板印象和流量密码的故乡截然不同。如果说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滕丛丛镜头下天高云淡、云卷云舒的阿勒泰,则无疑能最大程度让人抛却一切烦恼,尽情舒展心灵,展现出人的真性情。

它像是一颗药,能够缓解失意且孤独的都市打工人的疲惫感,给他们带去或许短暂但绝对强大的治愈感。

“寒冷并不是全部,我还以更多的耐心展示了这寒冷的反面。那就是人类在这种巨大寒冷中,在无际的荒野和漫长的冬天中,用双手拘起的一小团温暖与安宁。”李娟在《冬牧场》中曾如此写道。

而张凤霞、李文秀、巴太等人在阿勒泰所经历的一切,无不印证着这句话的正确。里面的确有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城市与草原的差异、代际沟通的困难,但更多还是遥远草原上的宁静旷远、深山牧场里的朴素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美好,这是人们在现代都市中很难体会的诗情画意。

剧集定格在李文秀与巴太的月下重逢,并没有明确交代两人是否会尽释前嫌,走到一起,而作为原创角色,观众也无法从李娟的散文集中找到明确的答案。

但换个角度看,开放式结局能够带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能选择喜欢的叙事去想象并相信,也算是平淡生活中的小惊喜,也间接促使着他们为《我的阿勒泰》在社交平台上奔走呼号,助推该剧踏上新的征程。

“返乡剧”走红,“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能否复制?

就体量而言,《我的阿勒泰》是一部只有8集的精品迷你剧,但就类型而言,它无疑是近些年越来越火的“返乡剧”

如果说前两年的《故乡,别来无恙》《去有风的地方》,是刚刚吹响国产返乡剧的号角,那《春色寄情人》《我的阿勒泰》无疑又给返乡剧添了一把火,让业内会更加重视这一还算新潮的剧集类型。

《我的阿勒泰》开播于五一假期结束后的5月7日,吸引观众的不止是具有原生态美感的阿勒泰,还有经汹涌人潮对比,更显可遇而不可求的宁静祥和之美。

该剧开播后,“阿勒泰”的百度搜索指数在一周内暴涨30倍,微信指数在一周内暴涨50倍。据携程数据显示,自《我的阿勒泰》在5月7日开播以来,阿勒泰度假产品旅游预定量环比上月同期增长约370%,在并非阿勒泰旅游旺季的5月,能让阿勒泰拥有如此高的热度,也客观证明着影视+文旅拥有着无限可能。

阿勒泰地区的文体广旅局副局长栗元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阿勒泰旅游资源特别丰富,很值得大家来探索。但目前,接待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意识都有限,我们很急迫,想抓住机遇快速提升。”

而在《我的阿勒泰》爆火之后,阿勒泰捕捉到了网友们的热情,即将推出剧集打卡地等新的旅游线路,比如在该剧的拍摄地哈巴河县,可以游览剧中的张凤侠小卖部、孤独的树、夏牧场,而在青河县,则可以感受青格里狼山的野狼生态文化。

影视拍摄地被当作旅游地标、热门打卡地点,并非第一次发生。《后会无期》之于舟山东极岛,《亲爱的,热爱的》之于三亚亚龙湾,《司藤》之于无锡惠山古镇,都是值得一提的优秀样本。

但要说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并非所有热门影视剧都可以做到,它更像是优质返乡剧的独特能力。

去年1月开播的《去有风的地方》,观众们第一时间的讨论点都是刘亦菲颜值、刘亦菲与李现的CP感等颜值向。但当许红豆陷入工作与生活的双低谷,去大理云苗村“有风小院”度假休息时,观众的关注点开始明显变化。唯美田园中的浪漫爱情与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大理,再次被观众们所注意,而随着剧情层层展开、旅行博主们批量vlog的推出、大理文旅局开始发力,很难有观众不会为本就是热门旅游城市的大理所倾倒。

据飞猪数据显示,《去有风的地方》开播一周后,“沙溪古镇”搜索量增长10倍,“凤阳邑”更是暴涨50倍之多,“鲜花饼”等在剧中有所展现的云南特色美食更是多次登上淘宝热搜,“新年愿望就是去大理”顺理成章地成为许多观众的共识。

2023年1月20日,大理州委州政府给《去有风的地方》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剧组让亿万观众认识大理、走向大理、爱上大理,同年12月25日,大理州文旅局发布公示,拟对2023年重大影视题材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给予200万元补助。

这样的热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到了李现今年4月22日主演的《春色寄情人》上。据德塔文科技数据显示,在该剧开播一周后的五一小长假期间,李现、福建、泉州等关键词在各大平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涨幅,泉州在微博的热度涨幅更是高达379%。泉州文旅还授予了李现“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旅游推荐官的荣誉称号,并上线了《春色寄情人》的官方双层巴士专列。

历数这些优质返乡剧,不管是否在立项之初就与当地文旅局展开高度合作,但就播出后的效果而言,无不带动了影视与文旅的跨界融合,助推了旅游、消费、就业等多领域的联合发展。

但要想复制这些剧集的成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观众对4K画质、沉浸式音效等影音效果有硬性要求,如果在技术手段上达不到或者“粗制滥造”,那剧集里的展现画面便很难让观众去打卡

其次,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棚拍被越来越多的制作公司所采用,但即便后期技术再好,也没有实景拍摄的真实感与震撼感,而千里迢迢去北疆等地区拍摄,意味着不低的制作成本。

用导演滕丛丛的话说,有许多人觉得《我的阿勒泰》是一个“赔钱货”。平台方与制作方是否肯承担风险,去投资这样的实拍返乡剧,在剧集推出后又该如何最大化投资回报率,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最后,是否有足够高的文化敏锐度,足够强的文化包容性,足够深的文化理解力,也考验着每一个想要在返乡剧赛道分一杯羹的剧组。就当下的舆论环境而言,在这个维度上稍有不慎,就很可能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

而就观众沉浸在《我的阿勒泰》等剧集的后劲中无法自拔的态势来看,返乡剧在未来很长时间内还属于优质赛道,谁能顺利吃下红利,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网址:《我的阿勒泰》豆瓣8.8分、带火新疆游,“返乡剧”成新风口?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8879

相关内容

《我的阿勒泰》豆瓣8.8分、带火新疆游,“返乡剧”成新风口?
李娟:唤醒每个人心中的阿勒泰
《我的阿勒泰》热播,散文也能改编成电视剧?无需设限
座谈会:《我的阿勒泰》是新时代电视剧网络剧创作标志性作品
散文的影视化尝试:网剧《我的阿勒泰》央视黄金时段收视登顶
散文何以影视化?《我的阿勒泰》让文字美学走进大众视野
网剧《我的阿勒泰》热播 原著让你感受自然本身的律动
比阿勒泰更美的是李娟笔下的世间
《我的阿勒泰》:原野、星空和时间的芳香
《我的阿勒泰》:把残酷埋藏在诗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