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的一点点抑郁
[健康] 如何应对抑郁症? #生活常识# #健康养生#
□刘荒田[美国]
并不是谁都喜欢晴天丽日。《水浒》里的花石纲一节,教“农夫心里如汤煮”的,就是“烈日炎炎似火烧”。不过,散文家群体中,宣称“我向来厌恶晴朗的日子,尤其是艳阳的春天”的,就我所见,唯梁遇春一人。这位26岁就死于猩红热的名家的“厌恶”,不存任何形而下的动机,如趁雨天卖伞之类,他所著的《春雨》一文出发点是:天气须与心情匹配。
他把“悲惨”指为人生的基本属性,心情因之而忧郁乃是理所当然。郁郁寡欢之际,拉开卧室的窗帘,若涌入金子般闪闪发亮的阳光,那可是“宇宙的白痴成分”。职是之故,唯阴霾密布,急雨滂沱的时候,人才正中下怀。“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他们觉得四周都是同情的空气。”身陷其间,登临群山之巅看日出,漫步海滨赏晚霞、日光浴一类活动,当然是文不对题。只合“斗室中默坐着,忆念十载相违的密友,已经走去的情人,想起生平种种的坎坷,一身经历的苦楚”。我读到这里,心头顿时暮霭四合。
转念一想,却不认为这位早慧的才子患的抑郁症如何严重,他的随笔集中,抒发愁绪的篇什极少,多数充满乐观、进取的朝气,带点孩子气和英式古典随笔深藏不露的幽默感,还有滋生于青春年少的“舍我其谁”的豪气。那么,如何看他的偶尔为之的阴暗文字呢?
我以为,第一个层次,不妨把它看作暂时性感兴。人一辈子不可能阳光到底,总有负面的情绪,后者其实是“压舱石”,少了它,人可能飘飘然,在云端里下不来。这是上帝设定的平衡。其中,还有一个讲究,那就是文章本身的自洽。既然将通篇的色调定位为黯,那就要上下贯通,舍此难以自成天地。梁遇春从进京城念外文系开始,精心研究英国随笔名家兰姆、培根等,从这一篇可见他思想的深度,章法的严谨。
第二个层次,设若把人的诸般情绪列为数轴,负面一侧,包括愤怒、抑郁、悲哀、以“绝望”为终端;正面一侧,有快乐、满足、欣慰,而把“狂欢”定为终点。要当心理健全的人,就要“百味遍尝”,“极苦”与“极乐”之间的各个点,都不宜错过。当然,不必为了试濒死的味道而吃砒霜。
第三个层次,不经历情绪的下雨天,难以对其他人的不幸建立同理心,因之难以培养出对普世苦难的悲悯。在这方面,梁遇春的发挥十分精到:“能够忍受,却没有麻木,能够多情,却不流于感伤,仿佛楼前的春雨,悄悄下着”。可见,这位卓越的散文家并没有局促于一己的悲欢。
《春雨》的结尾,是峰回路转的一笔:淫雨多天之后,将晴未晴时节,有时天上露出一大片澄蓝,忽然间又是点点滴滴的凄清,“那种捉摸不到,万分别扭的神情,真可以做这个哑谜一般的人生的象征。”这“微晦”的气候,应了古人之说:“才孕于微晦”,意思是:写作者的最佳状态,不是手舞足蹈,也不是走投无路,而是一点点抑郁。我猜梁遇春的《春雨》就是在眉头轻皱的状态下完成的,否则,他不可能洋洋洒洒地铺陈坏天气与人的心情二者的互动,笔致圆润、灵动,并无灰暗心绪带来的滞重。
责任编辑:
网址:梁遇春的一点点抑郁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9782
相关内容
梁遇春的一点点抑郁“春影”(279) | 上游主题摄影征稿作品展——梁国华作品
抑郁者的另一个世界
美,抵抗抑郁的一剂良药
这个电影差点把我看抑郁了
一边抑郁,一边处一堆对象,也挺难
沙溢问贾玲:“你没减抑郁吧”
节韵汇丨春分至,燕归来,最是一年春好时
玧玹真是容易满足,只需一点点温暖就像小夭那样
古琴悠悠,春律和鸣,中南民大这场诗词音乐会春意正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