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当代
寻找当地的文化和历史遗迹 #生活乐趣# #旅行探索#
在北京当代艺博会现场,《茜茜姐妹》“非遗在当代”展台展示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婳的陶瓷作品与中国当代工艺美术领域最年轻的一级大师席闻的景泰蓝作品。干净的空间充满着宁静与恬然,让现场众多艺术家、藏家以及艺术爱好者感受到了当代东方非遗艺术之美。
作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艺术家李婳在第14届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与设计双年展中斩获银奖,让世界看到东方陶瓷之美。
李婳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的经历和自然中的各种物料,她会通过泥土将自然中各种材料的痕迹保留,把生命的存在和消亡表现出来,挖掘出其中细微、感动而常被忽略的意义。“独立的人格、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广泛的文化和艺术修养、饱满和勤奋的创作热情”是她所认为的一名艺术家需具备的才能。
李婳生活在景德镇,在外出考察交流期间,她接触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事物,如茶道、花道、香道、中国画、古陶瓷、中式家具设计等,她所理解的中式美学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精、俭、雅、真。“精”乃天地生气,精生气、气生神,万事万物才有生命力;“俭”乃取舍有度,进退有节;“雅”乃格调高雅;“真”乃返璞归真。
20余年陶瓷艺术的专业学习为李婳从陶瓷这项传统工艺向当代艺术的转化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她认为,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可以是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这种创新不仅是作品形式的改变,更是一种审美价值体系的转变,从根本上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工艺技术与思想同样重要,只是思想决定了工艺和技术的发展方向。只要艺术家能提出问题,在陶瓷材料、成型技法、釉料技术、烧成工艺上就都能找到新的可能性。新时代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陶瓷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李婳如是说。
作为非遗项目,景泰蓝在传承上向来是一位师傅只做一个工艺,传承也只传这一道工序。但是一件景泰蓝的产品从开始到结束需要有七八道主工序,而这还不包含设计以及中间的一些细节的小工序,这就需要许多工艺师傅合力去完成。可以说景泰蓝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一个凝结体。
席闻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领域最年轻的一级大师,在工作中她不断打磨自己,将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与创新理念注入到产品中。多年的积累与默默耕耘使她在业内获得了众多认可。她的作品素雅灵动,别具一格,斩获了不少行业内金奖。在她的身上,有种坚韧、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她以自己的才华与诚意践行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我觉得对于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不能只把它放在玻璃展柜里,束之高阁。应该将这种工艺、技艺展现给大众。只有当大家见到了、摸到了这些实物,才会将它与过去印象中的工艺美术相结合,才会明白一直被人们提及的‘景泰蓝’到底是什么样子。”席闻认为自己在这个行业里做一天,就有这种责任去推广和传播这项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发展需要借助于传媒,以实现通过传播能使其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同时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中也得到有效传播。当前,非遗本身由“重申报”转变为“重保护”,非遗的传播也面临着“全媒体转向”,传播主体、传播平台、传播模式和传播技术日益发展和全面融合,传统媒体作为非遗传播中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既要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也要不断探索自身的潜力。在全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要坚持本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北京青年杂志社媒体矩阵中的月刊《茜茜姐妹》,是一本以“亚洲新风尚”为报道内容的主流时尚女性杂志,特别是与女性和现代生活方式相关的非遗传承。“非遗在当代”是《茜茜姐妹》在2024年北京当代艺博会呈现的策展项目,希望借此以媒体的力量链接起古老的“非遗”与鲜活的“当下”。
文王雅静
编辑韩哈哈
摄影解飞
责任编辑:
网址:非遗在当代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0692
相关内容
非遗在当代“千年非遗”泉州南音在当代焕发新生
鲁山县7名非遗传承人在非遗传承技艺大赛中获奖
“锦绣南粤·非遗华裳”
“非遗在社区”200余场活动展现闽南非遗魅力
中国非遗携手未来智能,科技与艺术组合在法国共绘文化盛宴
国家安全主题非遗作品展在天津津南举行
两岸女企业家在山西体验“风味”非遗
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在宁夏举办
第二届重庆市工艺美术及非遗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