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如何改编为电影? 《永不消逝的电波》诠释经典生命力

发布时间:2024-05-29 01:52

观看经典电影或舞台剧,体验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 #生活知识# #文化艺术#

[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在舞剧中感动过无数观众的两行字,在影片中保留了下来。从电影到舞台,又回归电影,“电波”的故事在上海这座城市上空画出一道艺术的螺旋,释放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

5月27日,上海解放75周年纪念日之际,在19:49和20:24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时间段,东方明珠塔以摩斯密码形式亮灯,向这座城市发出一封写着“我爱你,永远”的电报。

与此同时,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举办“致敬场”观摩活动。摩斯密码成为贯穿影片始终最鲜明的符号,它是漫天的雨丝,勾勒出城市的轮廓,主人公通过它传递重要情报,借由它表达情意。这份无声的告白,穿越时空,在今天观众的心中泛起涟漪。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改编自原创同名舞剧,由郑大圣担任总导演,崔轶担任导演、总制片人。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王佳俊、朱洁静领衔主演,该团原班青年舞蹈演员出演。该片也将作为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于6月15日举行的金爵盛典后进行世界首映,6月18日起全国公映。

游走于虚实之间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取材于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1937年,李白受党组织派遣,赴上海负责党的秘密电台工作。重重危机中,他与爱人裘慧英潜伏12年,始终战斗在“上海—延安”的空中通信线上。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不幸被捕,留下一句电文:“同志们,永别了!”1949年5月7日,李白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于上海浦东,牺牲在黎明前夜,时年39岁。

李白与裘慧英的故事曾数度被改编成文艺作品,与不同时代的观众见面。1958年由孙道临主演的同名电影,成为影响力极其广泛的中国影史佳作;2018年,上海歌舞团创排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突破性的创意和优秀的表现力,获得“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文华大奖等殊荣。如今,上海歌舞团携手尚世影业推出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新的艺术形式讲述这一关于爱与信念的故事。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迄今累计演出六百余场,在观众当中享有较高口碑。郑大圣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用“震惊”形容他首次观看该剧时的感受:“我想不到一个舞剧可以演谍战,因为谍战的叙事太复杂了,舞剧竟然可以演如此扑朔迷离的曲折和惊险。另一个让我非常意外的是,舞剧的语汇已经引用了很多电影化的思维。”在他看来,原著故事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而舞剧完成了一次令所有人惊艳的二次创作,将舞剧拍回电影,又是一次艰难的创作过程。

与舞剧一样,电影中也没有一句对白。“我们做了一部90分钟的超长默片。电影的历史从默片开始,电影对肢体从不陌生,这是它的基因。”郑大圣告诉第一财经,没有对白是从一开始就确定的,“我们首先要尊重舞台,尊重舞剧原作,我们希望保留下来的是一部很纯粹的舞剧。”电影保留了舞剧中诸多华彩片段,比如开篇是那支曾经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由多位女性舞者演绎的《渔光曲》,舞者曼妙的身姿,具有东方美感的造型和编舞在大银幕上显影、放大,一幅具有生活气息的上海弄堂画卷铺展在观众面前。

不过,电影并非对舞剧的搬运,而是顺应电影的载体,结合剧场演出、实景拍摄、影像资料,运用虚拟摄影等新技术穿插串联,调动尽可能多的视听语言来重新演绎,这也是此次创作上最大的挑战:“演员不说话,但是光影、镜头得说话,也是想借这样的创作机会做一番实验。”

影片中可以看到,主创团队拍摄了剧场,也有富于烟火气的写实场景,还有对历史资料片素材的引用,在虚实之间,创造了多时空交错的观看体验。其中一些镜头拍到了排练厅、观众席:“我们希望这个传奇的故事能够与今天的观众产生直接的关联,它不是一个隔绝在久远历史中的传说。75年前发生的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和那样的一群人,和我们今天生活的现实直接相关。”郑大圣说。

在大银幕上真实地生活

大银幕放大展现了舞台上的一切,包括舞者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卓越的舞蹈技术,以及他们的面容、姿态和神情,那些在舞台上可能会被忽略的细节。

观众可以清晰看见王佳俊饰演的李侠脸上闪耀着的理想主义光芒,朱洁静饰演的兰芬在危乱之中的沉静、坚定和勇气。音乐声中,演员们在刀锋上舞蹈,旗袍摇曳生姿,呈现出战争的惊心与爱情的唯美。

影片中部分生活场景在车墩影视基地拍摄。电影中,李侠与兰芬在革命爱人的身份之外,也是一对平凡而普通的伴侣,他们隐于市井,相爱与生活,操持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与其他人并无分别。

王佳俊和朱洁静为李侠和兰芬布置了一个温暖的小家。王佳俊说,在舞台上也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小家,但仅寥寥几个家具,这次是一个具体而真实的家。窗帘、床单、被套的样式是朱洁静选的,书桌、沙发等家具的摆放都是他们按照自己想象中主人公的起居习惯确定和调整的,生活化的场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情境:“钢笔的颜色,床头柜里的物件,这个家如此之具体,让我感觉是真的在这里生活过,在这里发生的所有事情也是真实的。”王佳俊说。

对于舞者而言,在镜头下表演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比如影片接近尾声的一场兰芬与李侠告别前的重场戏,静默中,兰芬压抑的情感终于爆发,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朱洁静给出了完成度极高的表演。

相对于舞剧里的表演、节奏都设计得非常精确,电影表演需要演员给出即时的身体反应,朱洁静一度觉得,表演是那么难:“因为舞蹈是以身体为主的表演形式,对于具体细微的生活化的人物塑造,其实是会比较刻板和脸谱化一些。这一次导演、制片人、表演指导等背后一大群人给予我们包容和信任。有了这次电影经验之后再回到舞台,一定能比之前状态更好。”

郑大圣认为,王佳俊和朱洁静既是优秀的舞者,也是优秀的演员:“对于好的演员来说,没有戏剧和电影的差别,没有舞蹈和电影表演的差别,我们每天从监视器里看到,他们丰富的微表情完全可以让人忘掉他们其实是舞者,他们的面孔、眼睛经受得住特写镜头的考验。”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在舞剧中感动过无数观众的两行字,在影片中保留了下来。从电影到舞台,又回归电影,“电波”的故事在上海这座城市上空画出一道艺术的螺旋,释放出历久弥新的魅力。舞剧电影的上映,也有望促成舞剧观众和电影观众的相互转化。

郑大圣告诉第一财经,在他看来,1958年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伟大得无可比拟的电影:“对我们来说只有向经典致敬的态度。我所认为的经典,是要常演常新,所谓经典的生命力不在博物馆,而是可以被不断诠释,就像舞剧可以把这个故事演得那么好,希望我们也能完成一次再创作。像那样传奇的一代人,他们做过那样的牺牲与奋斗,这样的故事当然值得被不断地重新诠释和演绎,永远活在现在进行时当中。”

责任编辑:

网址:舞剧如何改编为电影? 《永不消逝的电波》诠释经典生命力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0894

相关内容

舞剧如何改编为电影? 《永不消逝的电波》诠释经典生命力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热映
海右影艺沙龙举办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影活动
爆火出圈,舞剧因何“热辣滚烫”
温暖一生的声音,永不消逝!
唱出了永不消逝的情感篇章 WONBIN nomuzixnolife
舞蹈影像化 让审美体验立体多维
民族舞剧《红楼梦》让古典文学的魅力穿越时空
朱一龙深入探讨生活体验如何赋予角色生命力的重要性
舞剧原班人马携手 电影《只此青绿》定档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