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殿堂,名家辈出,秘密何在?

发布时间:2023-12-31 07:08

生活艺术与家庭氛围的营造,如何让家成为艺术的殿堂。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原标题:粤剧殿堂,名家辈出,秘密何在?

《伦文叙传奇》剧照。

《山乡风云》剧照,1965年。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粤剧近百年来人才辈出,从来不缺少才华横溢之人。但是,有这么一个地方,堪称粤剧人才的“戏窝子”,众多留名青史的大老倌都是在这里“扎”(粤语“红”的意思)起来,那就是广东粤剧院。

广东粤剧院的前身广东粤剧团成立于1953年2月。1956年5月,广东粤剧团赴京演出由粤剧大师马师曾、红线女主演的《搜书院》,周恩来总理观看演出后,美誉粤剧为“南国红豆”,并为广东粤剧团书赠“批判性地接受民族文化遗产,创造性地发展地方戏曲音乐,使祖国的文化艺术发出新的光彩”重要题词。如今广东粤剧院大门上的金色招牌用的就是周总理当年题词写下的字。

1958年4月,广东粤剧团与广州粤剧团合并,组成广东省粤剧团。1958年11月,以广东省粤剧团为基础,合并永光明、新世界、东方红、南方、太阳升、冠南华、光华等粤剧团,成立广东粤剧院,首任院长为马师曾,副院长罗品超,艺术总指导白驹荣。

名家同台,共领风骚数十年

发展和繁荣戏曲艺术,人才是根本。因为戏曲艺术是“角儿”的艺术,无“角儿”则无戏。广东粤剧院建院(团)初期即拥有马师曾、红线女、白驹荣、罗品超、文觉非、郎筠玉、靓少佳、新珠、曾三多、李翠芳、吕玉郎、楚岫云、谭玉真、陆云飞、小飞红、冯镜华、王中王、卢启光、薛觉明、少昆仑、何剑秋、罗家宝、陈笑风、林小群、陈小茶、刘美卿、白超鸿、邓丹平、李艳霜、郑绮文、黎国荣、梁少声、区少基、梁国雄、关国华、郑培英等一批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其中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大师马师曾被誉为“粤剧泰斗”“一代伶王”,他独创的“乞儿喉”及“马腔”半唱半白、顿挫分明,有时还加入方言俚语,活泼滑稽,被粤曲界评价为“史无前例,后乏来者”;红线女亦开创了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红派艺术,代表着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而“白腔”创始人白驹荣更享有“小生王”的美誉;20世纪50年代炙手可热的“三大小生”吕玉郎、罗家宝、陈笑风还博取众长,自立门派,各自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镜腔”“虾腔”“风腔”;还有“拥趸”无数的三位著名花旦林小群、陈小茶、郑绮文在台上争妍斗艳……粤剧在这里发光。

台前精彩,幕后也不遑多让。对于戏宝而言,如果说编剧是灵魂,那么导演就是舵手了,广东粤剧界赫赫有名的编导“五老”杨子静、陈冠卿、陈酉名、陈晃宫、林榆都是在广东粤剧院扬名立万的,他们创作排演的《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荆轲》《柳毅传书》《伦文叙传奇》《花蕊夫人》《梦断香销四十年》等优秀剧目甫一推出即引起哄动,海内外大小剧团争相搬演,至今历演不衰。他们的作品不但推动了新中国粤剧的革新,而且唱红了几代粤剧名伶。

戏曲流派唱腔的形成,离不开音乐家的辅助。粤乐世家黄不灭以及子女黄壮谋、黄继谋、黄英谋,长期为马师曾、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陈笑风、林小群等名家设计音乐唱腔,为马腔、红腔等名腔流派的形成推波助澜,尤其对“红腔”艺术流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红线女曾经坦言:“黄家父子音乐名家和我的粤剧艺术合作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这一大批前辈艺术家为剧院及粤剧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广东粤剧院的艺术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广东粤剧院迎来了艺术创作和人才成长的大好时机,一批承上启下的艺术家更加成熟。如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小神鹰、小少佳、仇小冰、王中玉、区翠仪、区柳霞、白雪红、白雪梅、石坚、卢海潮、叶兆柏、叶炎华、冯乐永、冯锦娟、关青、红虹、林锦屏、林炳泉、刘锦荣、吕洪广、朱伯钊、朱伯铨、朱平洲、陈大卫、陈晓明、陈丽嫦、张玉珍、张松坚、张蔚蕙、张智强、陆秀霞、麦维佳、罗赤峰、罗伟俭、胡涓涓、施丽萍、郭满城、容剑平、梁晖、梁建冬、黄婉红、黄超全、潘桂琳;编导刘汉鼐、李观璇、梁建忠、陈小莎、何笃忠、陈梅熙、钟汉秋、唐峰、梁松峰;乐师万霭端、王炳尧、邓树荣、邝斌、陈燊、胡公仪、高升、黄兆继、黄健涛、蒋华燊、崔德坤、谢灿光等,成为剧院传承发展的中坚艺术力量,对传承前辈的艺术和发展剧院的艺术创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经过一代又一代广东粤剧院人的努力,广东粤剧院被誉为粤剧的最高艺术殿堂。剧院先后拥有了大批独当一面的艺术人才,并获得多种荣誉:罗家宝、林榆、黄壮谋先后获得“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罗家宝、丁凡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关国华、郑培英、小神鹰、黄壮谋、梁耀安、曹秀琴、关青、蒋文端、曾小敏等先后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丁凡、陈韵红、曾小敏先后获得“文华表演奖”;丁凡、陈韵红、曹秀琴、梁耀安、姚志强、吴国华、梁淑卿、蒋文端、麦玉清、曾小敏、彭庆华等11位中青年艺术家先后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剧院成为全国拥有“梅花奖”演员最多的艺术院团之一。

薪火相传,氍毹代有才人出

诚然,广东粤剧院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粤剧名家代表,但他们都以传承好、发展好粤剧为己任——粤剧在这里薪火相传。

国家一级演员岑海雁曾经告诉过南都记者,《梦断香销四十年》是著名编剧陈冠卿1984年为罗家宝度身定造的一出经典粤剧。该剧首演时阵容十分强大,陆游由罗家宝饰演,唐琬由白雪红饰演,赵士程由白超鸿饰演,而年仅20岁的新人岑海雁出演第二女主角王春娥。“我当时很害怕,战战兢兢,这么多老倌,我怕接不上戏。王春娥这个角色很重要,她与陆游、唐琬都有对手戏,每一次排练的时候我都担心自己交不准。前辈们见我太紧张,就安慰我说,雁女,唔使怕!”听了老倌们暖心的话,岑海雁慢慢放下了心结——跟老倌们排戏虽然压力大,却是求之不得的学习机会。在这个名角云集的团队带动和指点下,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岑海雁成长得很快,慢慢地,她就由王春娥“进阶”到唐琬了。

又如被称粤剧现代戏里程碑式的名剧《山乡风云》,第一代女主角刘琴的扮演者、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在粤剧传统表演程式和现代戏的结合上取得了标志性的突破,成为其首本戏之一。2007年,广东粤剧院汇聚老中青三代精英力量重排该剧。80多岁高龄的红线女给女主角蒋文端教戏,一招一式的心得都倾囊相授。让蒋文端十分感动的是,红线女一直给予她很多鼓励和关怀。“一开始我担心自己唱得不像她的‘红腔’,她告诉我,不唱‘红腔’也可以演好刘琴,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这句话让我一下就安心了。”2011年,蒋文端凭借刘琴一角获得了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粤剧姓粤,要有“粤味”,就要注重传承。广东粤剧院为老一辈杰出的艺术家和梅花奖获得者成立工作室,为广东粤剧院的艺术建设、人才培养发挥传帮带作用,譬如于2018年10月成立的“黄壮谋粤剧工作室”。黄壮谋除了开设讲座等活动,向年青一代分享从艺心得,经典剧目《山乡风云》和《牡丹亭》重排时,他也到场指导。2019年,他更带着青年音乐员梁妙翠,一起为新编粤剧《谯国夫人》做唱腔设计。这个“以老带新”的创作组合令该剧的唱腔既有浓郁的传统粤味,又有新意。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对广东粤剧院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表示认可。他指出,首先是借鉴以往的师徒制,在新的体制下完善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既有口传心授的教学内容,又有同台演出的实践机会,新的一辈又一辈的演员健康成长,比如罗品超—丁凡—彭庆华、文汝清,师承关系有目共睹。其次,除了日常性、季节性演出外,剧院还着力营造特定的演出平台,为年轻演员提供更多更大的机会,如“周末睇大戏”,不少演员就是在这个平台上被广为人知的。再者,坚持每年举办剧院内部的演艺比赛,各个行当的演员以及各种类别的音乐员同台献艺,互相学习,共同提升。最后,适时为年轻演员举办名家讲座,讲戏曲史,也讲戏曲理论和演出经验,不断提高年轻演员的专业修养。“综合来看,广东粤剧院的人才不断涌现,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成长,如今的中坚力量为整个剧院增添了朝气和号召力。”另据介绍,在人才储备上,2019年,广东粤剧院还与广东省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合作开设现代学徒制广府粤剧大专班,为艺术人才提供继续深造平台。总而言之,广东粤剧院在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方面的努力与成绩有目共睹。

“以曾小敏为首的年青一代领导层走马上任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广东粤剧院新老艺术家群体实现了顺利交接,粤剧正以青春靓丽的艺术姿态出现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中国艺术研究所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对南都记者说,“以曾小敏为代表的新一代粤剧人,如彭庆华、文汝清等,他们组成了多元行当的艺术家群体,在粤剧舞台上呈现了多元风格的艺术作品,从复排古老的南派武功到经典戏宝创新演绎,不一而足,尤其把经典戏宝用新时代的包装以贴近时代审美的需要,如《白蛇传·情》,甚至把网络游戏改编为戏曲,如《决战天策府》,这些剧目都不同程度地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这是只有广东粤剧院这样年轻的、多元的人才队伍才有可能带来的惊喜。”

氍毹代有才人出,共领风骚70年。70年来,广东粤剧院的演员阵容在变、剧目在变、舞台形式在变,不变的是一代代广东粤剧院人对传承粤剧、发展粤剧的信念感。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图片由广东粤剧院提供

责任编辑:

网址:粤剧殿堂,名家辈出,秘密何在?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091

相关内容

粤剧殿堂,名家辈出,秘密何在?
朱朝阳幸免于难,王立的下落何在呢? 个人观影感受 秘密的角落 秦昊演绎精彩
直击最旺粤剧春班现场
惊艳了时光的48件粤剧戏服,带你看尽粤剧的前尘往事
翩翩江湖少年辈出,不为最强只为更强…
艺术过大年!粤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年初五中山有约
(新春见闻)粤剧“春班”下乡“闹”新春
两部精彩粤剧添彩武汉“戏码头”戏曲艺术展演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舞美卷》昨天首发
粤剧“红头巾”“白蛇传”7月海外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