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会说话》:一个人应该每七年换一份工作?

发布时间:2024-05-29 22:11

生活是一条单行道,走过了就不能回头。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把握每一个机会。 #生活知识# #人生哲理#

一个人应该每七年换一份工作

伦纳德·伍尔夫的五卷本回忆录是关于“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的重要资料,尤其第四卷《一路走下坡》,记录了1919年至1939年间的往事,覆盖伍尔夫夫妇创办的霍加斯书局的全盛时期,内容丰富,十分有意思。和妻子弗吉尼亚的天马行空不同,伦纳德为人严谨,对各种数据记载甚详,但也会不时冒出来一些有趣的观点,比如他说,一个人应该每七年换一份工作。

《书会说话》,顾真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4月版。

他1923年起在老朋友凯恩斯等人收购的《国民与雅典娜神殿》周报担任文学编辑,四年后渐渐对缺少变化的工作难以忍受:“时不时地,我会强烈渴望独处,关上门,拉下百叶窗,一个人待上一两天。当这种渴望向我袭来时,哪怕敲门的是莎士比亚或蒙田,我也会假装不在家。”他向凯恩斯提交辞呈,自然被拒,几经协商,勉强同意降薪留任,薪水从一年400镑降至250镑,每周只需去办公室两次(星期二和星期五)。但只过了三年,伦纳德还是决意辞职——时间上完全符合他说的“七年之痒”。

伦纳德能任性地炒老板鱿鱼,底气主要来自经济收入的改善:霍加斯书局事业蒸蒸日上。从他不厌其烦罗列的数字里,我们可以看到从1924年到1929年,霍加斯书局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收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后面虽有起伏,却多年保持着良好水平。

格外值得注意的是1928年——这一年,弗吉尼亚的年收入从748镑一下子飞跃到了1540镑,扣去花销后的整体净收益结余有了显著提升。这一切要归功于长篇小说《奥兰多》的出版。根据伦纳德的记录,1924年,弗吉尼亚在书上的稿费收益一共才37镑(当时她已经出版了三部长篇《远航》《夜与日》《雅各的房间》,一部短篇集《星期一和星期二》),另外的128镑收入靠的是给报刊写稿。

随着《达洛卫夫人》《普通读者》等一系列佳作的问世,弗吉尼亚的收入稳步提高,而《奥兰多》成为她作家生涯的转折点,单英国版就在头六个月里售出了8104册,是前一年问世的《到灯塔去》整年销量的两倍多,该书的美国版更是在上市半年时间里售出了13031册。之后弗吉尼亚推出的《一间自己的房间》(1929)、《海浪》(1931)、《弗勒希》(1933)等作品均在英美两地大获成功,带给了作家本人和霍加斯书局可观的收入,正如伦纳德说的那样:“1928年后,我们的经济状况一直不错。”

伦纳德·伍尔夫记录的收支一览。《书会说话》内页插图。

霍加斯书局的成功并不单单依靠弗吉尼亚文学才能的喷发。伍尔夫夫妇做出版很有一套自己的思路,选题力求新颖,宣传不事张扬,尤其在书怎样才算“漂亮”这一问题上,很少让步。哪怕一时不为大众接受,乃至被书店拒之门外,依然能坚持独到的品位和审美。时隔四十多年,伦纳德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依然有几分耿耿于怀,说大部分人就跟驴子一样,一定要面前悬着一根胡萝卜才肯往前走,还一定得是那种他们祖祖辈辈认可的、唯一正确的胡萝卜。不管是内容还是外观,霍加斯出品的书在当时显然是一根陌生的胡萝卜,“但今天来看这些书,任何一个书商都会承认它们制作精良,书衣设计令人赞叹”。谈霍加斯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当然绕不开弗吉尼亚的姐姐瓦妮莎·贝尔了。

弗吉尼亚一直想当作家,而我一直想当画家

瓦妮莎是莱斯利·斯蒂芬的长女,生于1879年,比弗吉尼亚长三岁。在“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中,瓦妮莎虽不是公众眼中最耀眼的名人,却拥有“布卢姆斯伯里的女王蜂”之称,一度扮演着沙龙女主人的角色。每周四的晚上,斯特莱切、凯恩斯、邓肯·格兰特等一众文人雅士会齐聚在她戈登广场的家里谈天说地。跟弗吉尼亚一样,瓦妮莎很早就对未来的职业有清晰的概念,在《漫谈童年弗吉尼亚》一文中,她说:“在我记忆里,弗吉尼亚一直想当作家,而我一直想当画家。”

1917年,霍加斯书局推出第一本书《两故事》,收入了伍尔夫夫妇的两个短篇小说,卷首有卡灵顿所作的木刻画。瓦妮莎看后技痒难耐,主动请缨为弗吉尼亚的书配插图。1919年5月出版的《邱园》标志着姐妹俩正式合作的开始,瓦妮莎为此书贡献了一幅扉画——1927年的新版《邱园》更是每页都有瓦妮莎设计的装饰。从此,弗吉尼亚的书全部交由瓦妮莎设计书衣或配插图。随着妹妹的名声越来越大,瓦妮莎的装帧设计也成为霍加斯版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的“标配”,逐渐为世人所认可。

瓦妮莎于1894年开始学画,1901年至1904年,在皇家艺术学院拜入知名画家萨金特门下修习。1910年,瓦妮莎参观了后来成为她情人的罗杰·弗莱组织的“马奈与后印象派”画展,高更、梵高、马蒂斯等人的作品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感叹“如果不能表达观念或者情感,忠于自然就毫无意义”之余,她自己的创作也转向抽象。

霍加斯成立最初几年,出版的书市场反响平平,瓦妮莎的封面也不为公众所理解,这让她一度有点自我怀疑。1922年10月底,《雅各的房间》出版,由瓦妮莎绘制书衣,伦纳德建议的字体,弗吉尼亚挑选封面颜色,结果三人通力合作并且感到颇为满意的产品销量不佳,瓦妮莎的设计更是遭到了书商的一致诋毁和部分读者的讥笑,因为封面过于简略,既看不到美女的倩影也看不到雅各或者房间,只透出“惹人厌恶的后印象派味道”。

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直到1925年《普通读者》第一辑出版后,弗吉尼亚还在5月4日的日记中提到两篇批评文章,分别攻击她的新书和瓦妮莎的封面:“《乡村生活》上有篇评论语气嘲讽,想解释何谓‘普通’读者,却又虚弱得话都快说不清楚;安格斯(指作家、出版人Angus Davidson)告诉我,《星报》上还有一篇评论笑话瓦妮莎的封面。”不过,不管外界抱持怎样的敌意,伍尔夫夫妇始终肯定瓦妮莎的设计,在写给姐姐的一封信中,弗吉尼亚这样称赞《到灯塔去》的书衣:“我倒是希望封面上有你的落款(《到灯塔去》的书衣上没有瓦妮莎常用的落款V.B.或V.Bell)。个人觉得很好看……你的风格独一无二,因为非常真实,所以会带给人十足的不安。”在伦纳德眼里,出版于1938年的《三个基尼》的书衣堪称瓦妮莎的最佳作品。

最初在霍加斯当实习生、后来成为书局合伙人的约翰·莱曼在回忆与伍尔夫夫妇交往的作品《伍尔夫夫妇与霍加斯书局》中引了瓦妮莎的一封信,说她给弗吉尼亚的书设计封面前往往并不细读内容,而是根据概要自由发挥。这恰恰印证了瓦妮莎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艺术与技艺不同,要用心灵去把控一切感觉。不过,瓦妮莎设计封面绝非草率为之,对她而言,绘画是表达情感最经济的方式,寥寥数笔的背后或许是旬月踟蹰。在给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1929)的封面定稿前,瓦妮莎画了一整本素描本的草图。而在为弗吉尼亚的一本本新作设计书衣、配插图的过程中,瓦妮莎的风格也从大胆泼辣趋向讲究装饰性。

瓦妮莎几乎是霍加斯书局的“御用设计师”

对早年间的霍加斯书局来说,瓦妮莎不仅是主要的封面设计师,更扮演着类似“艺术总监”的角色。除了给霍加斯出品的书籍做封面和插图,她还设计了出版社的商标,即著名的“狼头”标志。在瓦妮莎的传记作者斯帕丁看来,她为霍加斯的出版物奠定了风格。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霍加斯书局的事业伴随着弗吉尼亚作品的走红迎来了腾飞,与此同时,瓦妮莎的名声也达到了高峰。虽然瓦妮莎一直认为自己作为画家的成就根本不能与妹妹作为作家的成就相比,但其实《到灯塔去》也好,《海浪》也罢,弗吉尼亚的许多写作灵感皆源自瓦妮莎,她甚至说过这样的话:“我是为你而写的。”从小到大,姐妹俩始终互相影响,互相成就。在弗吉尼亚1941年去世后,瓦妮莎继续给她身后出版的作品,如《飞蛾之死》(1942)、《作家日记》(1953)、《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利顿·斯特莱切通信集》(1956)、《花岗岩与彩虹》(1958)等设计封面。

瓦妮莎·贝尔为霍加斯书局设计的部分书衣。《书会说话》内页插图。

除了1919年之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所有作品,瓦妮莎也给霍加斯书局的其他书设计封面。伦纳德一度致力于开发“小册子”,大部分出版商都因为经济原因不敢染指这一书籍形式,他却接连策划了“霍加斯随笔”“霍加斯当代诗人”“霍加斯书信”等好几个系列,颇成气候。这些雅致小书通常只有二三十页篇幅,其中不少封面便出自瓦妮莎之手。另外,亨利·格林初版于1946年的代表作《回来》,书衣也由瓦妮莎设计。关于亨利·格林在霍加斯出版的作品,有一件趣事值得一提。1977年,霍加斯重版了格林的第一部小说《盲》,配有华丽的书衣,设计师安格丽卡·加内特正是瓦妮莎与邓肯·格兰特的女儿。时隔三十年,母女俩为同一家出版社设计了同一位作家的作品封面,也算得上一段文艺佳话了。

虽然瓦妮莎几乎是霍加斯书局的“御用设计师”,她偶尔也会为其他出版社创作书籍封面。英国老牌出版商查托与温都斯在1936年推出过一本《马拉美诗选》,书衣即由瓦妮莎操刀设计。这本《马拉美诗选》的译者是当时早已同她从情人重新变为终生好友的罗杰·弗莱,评注者则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赞赏有加的查理·莫隆。而且,马拉美是她和弗吉尼亚都很喜欢的诗人,能为此书设计封面,她倍感愉悦。在给儿子朱利安·贝尔的信(1936年7月5日)中,她说拿到此书校样,激动非常,构思着在书衣上画一幅静物画。

二十五岁时,瓦妮莎向妹妹写信,说她欣慰的是自己永远不会有名到有人为她立传。当然,后来的事实远远超出了她的估计。瓦妮莎沉默寡言,朋辈把酒言欢之际,她习惯于默默站在一旁,做一个含笑的欣赏者,妹妹弗吉尼亚甚至说她“安静得像一座墓穴”。作为画家,瓦妮莎很少谈及自己和对艺术的看法,即便别人问她,她也不怎么发表意见。更糟的是,她为“回忆录俱乐部”最初十四年所写的文章今已不存。要想直接了解瓦妮莎的思想,除了她的《书信选》,我们或许可以读读艺术史家贾切罗将她有限的回忆文章汇编而成的《笔墨速写》——瓦妮莎的文字同她的绘画一样凝练,一样真实。

本文选自《书会说话》,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顾真

摘编/何也

编辑/张婷

校对/柳宝庆

责任编辑:

网址:《书会说话》:一个人应该每七年换一份工作?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1059

相关内容

《书会说话》:一个人应该每七年换一份工作?
毕业3年,换5份工作 | 那些找不到适合工作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书荐丨《书会说话》:书痴顾真探秘以书谋生、以书觅友、以书为乐的书业趣闻
每一个人都有记忆点
一定要和心爱的人一起看《误杀2》守护彼此,一起分享每一份感动!
当你能量越来越高的时候,你开始真正理解每一个人
霍启刚谈爱妻郭晶晶:一个人来香港不容易,一盘饺子一份拍黄瓜就很开心
“我既不愿与她步入婚姻,也不愿与她分道扬镳”希望每一份爱都能得到珍视
珍惜当下的每一份温存,才能走向幸福的世界
南阳市社旗县:赊店书会如约开锣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