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田义仁《沙漠与文明》:全新的人类文明历史观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是世界上文明历史最长的国家之一。 #生活知识# #历史#
沙漠与文明
〔日〕岛田义仁 著
包海岩、闫泽、萨其拉 译
★看似干涸的沙漠,却在人类发展和文明孕育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知名文化人类学家岛田义仁立足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总结呈现历时三十年之久的田野调查
★重新解释“人”是什么以及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并建构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历史观:干旱地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本书是近年来人类文明史研究领域中的重量级新作。作者立足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依托历时三十多年的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的田野调查结果,系统阐释了“人”是什么、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干旱地域与家畜对人类文明形成的贡献,提出了全新的人类文明历史观,即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文明论。作者明确指出干旱地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并着重申明干旱地域的家畜资源是早期人类文明形成的原动力的新观点。
作者简介:
岛田义仁,日本中部大学教授。1981年毕业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部,2000年获得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84—2000年执教于静冈大学人文学部。2000—2014年任名古屋大学教授。已出版《稻作文化的世界观:读<古事记>神代神话》《异次元交换的政治人类学:何谓人类学的思考》等著作,曾获澁泽奖(1986年)、和辻哲郎文化奖(1999年)。
译者简介:
包海岩,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副教授。2015年获得日本名古屋大学文学研究科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内亚畜牧文化。
闫泽,2017年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萨其拉,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人类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地球是在46亿年前诞生的,而生命是在40亿年前的原始海洋中诞生的。众所周知,水分是生命存在的第一前提,而地球被称为有水的行星,是生命的宝库,在过去一个偶然的时间点,一部分海洋生命登上陆地。
海洋生命登陆,本身是一种大冒险。脱离适合自身生存的水生环境,选择进入极端环境开启陆地生活,对海洋生命来说是一种极限的挑战。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生命获得了一次重大的进化。动物种类经由两栖类、爬行类、昆虫类,最后进化到哺乳类;植物种类经由地衣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进化到被子植物。它们通过以上顺序完成进化。人类也是作为陆地生命的一部分而诞生的。
在陆地上,有更为极端的生存环境,那就是怀抱着沙漠的干旱地域。
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是,海洋或许并非人类文明的唯一起点。
看似干涸的沙漠,在人类发展和文明孕育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通过干旱地域反思人类文明
人类文明到底是从什么样的生态环境中诞生和发展的呢?
是从湿润的森林地域,还是从干旱地域呢?
在沙漠和草原广阔覆盖的干旱地域,人类文明是如何延续下来的呢?
对于人类文明的形成,干旱地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沙漠与文明: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文明论》的作者、日本中部大学教授岛田义仁用三十余年时间潜心在撒哈拉等沙漠地区进行人类学研究,并带着这些问题走遍世界。
无论是中东地区还是蒙古国的草原和沙漠地域,他都曾踏足其间。在那广阔的草原上,牧民放牧着成群结队的家畜。在与牧民的交往中,他见识到皮毛帐篷和树枝搭建的小屋下的畜牧生活。
他曾居住在有着横穿撒哈拉的骆驼贸易的繁荣都市,也曾在稀树草原的猴面包树下惬意地生活;他曾在高粱旱地里模仿过农民如何耕作,也清楚地了解有渔民和农民劳作。
在旱地生活的人们,对人类的形成和文明的形成,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这样追问的话,就会引出一个问题:人类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岛田教授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回答:干旱地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环境严酷、缺乏生机的沙漠地带是文明诞生的摇篮,资源匮乏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动力。
干旱地域孕育了人类文明
由于干旱地域本身难以定义,书中暂且将年降水量小于500毫米的地域称为干旱地域,而作为极端环境的干旱地域占据地球大部分陆地的实际面积。
我们会发现,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是古代的四大文明。这些文明最初都是在沙漠地域或者靠近沙漠附近的干旱地域的大河流域中形成的,形成这些古代文明的原动力是广阔干旱地域中肥沃的大河流域所孕育的灌溉文化。
但是,干旱地域文明的形成不仅仅依靠河流,在旧大陆干旱地域的各地,例如蒙古帝国、土耳其帝国、波斯帝国、希腊帝国、阿拉伯帝国等,都是没有依靠灌溉文化就形成了的大帝国。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干旱地域,也有马里帝国、桑海帝国、加纳帝国等大型帝国的形成。
人类文明发展的力量之源到底是什么?
在非洲干旱地域多年的调查研究中,岛田教授注意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力量之源是来自畜牧民族所圈养的家畜的力量。不只在食物方面,马、骆驼、驴子这些大型家畜在军事和政治方略实施中也是优良的工具,并且在运输物资、人力和收集情报方面也是优良的搬运工具。
牧民是驱赶家畜进行商业贸易的民族。巨大帝国建立的背后包含着都市文化,这种文化在布满欧亚非大陆的干旱地域全境的长距离贸易网络和它的节点中诞生。这种文化诞生的基础就是依靠骆驼、马和驴子这些大型家畜所具备的驮运能力而繁荣发展的商业经济,也就是包含丝绸之路和撒哈拉贸易的巨大贸易网络中形成的商业经济。
地处周边的西方近代文明
客观地回顾人类文明史,本书作者认为,像欧洲等湿润多雨的森林地带,正是因为受到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文明的影响,才在本土边境地带形成了后发文明。
欧洲文明是罗马、希腊等地中海文明的周边文明。欧洲文明起源于小麦和葡萄的栽培,城市建筑、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法律等领域都在地中海文明的影响下进入发达程度。对于欧洲人来说,所谓的学习就等同于学习希腊和拉丁时代的文化,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今。欧洲还从阿拉伯世界学习了阿拉伯数字和化学。希腊文明的大多数元素是通过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传到欧洲的,并且对欧洲的文明化起到了辅助作用。
《哲学史讲演录》被称为关于世界最初体系的历史书,黑格尔在书中指出。世界历史是由东向西演进的,而日本的历史是由西向东演进。再观察非洲、印度南部、东南亚这些地域,会发现这些地域的历史是由北向南演进的。总体来说,世界历史是从欧亚非内陆中央的干旱地域向周边的湿润森林地域演进的。
反观以海洋为中心的西方近代文明
从某一时间开始,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文明成为支配世界的先导,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接受欧洲文明才是真正进入现代化。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点呢?本书作者认为,那是因为以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文明的观点去思考的话,人类文明在世界历史的演变中发生过巨大的变化。
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文明急速成长的背后是海洋文明的形成。欧洲的近代文明是与大航海时代一起开始的,航海的本质是在贸易路线和军事征服路线上对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进行充分利用。在此之前,人类根本无法征服海洋。依靠航海技术,海洋成为中心并将世界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了起来,也就是常说的全球化运动。伴随着全球化,迁居新大陆的欧洲人开始对亚非地域进行殖民,为处于新世界体系中心的欧洲人带去巨大的财富,也促进了欧洲的产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文明的发展。
支撑欧洲航海力量的,最初只是装有三根桅杆的小型帆船,但在不久后利用煤炭的燃烧升级为蒸汽船。蒸汽船的出现,为欧洲航海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从19世纪开始的世界殖民运动背后的支撑力量便是蒸汽船。
如果说撑起近代文明的能量是煤炭和石油这些化石燃料,那么我们必须考虑在化石燃料以前,撑起人类文明的能源又是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使用化石能源以前,人类主要使用的能源是除人力以外的动植物能源。植物能源(如柴火和煤炭)可以生火,也可以用来做饭、制陶、冶炼铜铁。动物能源可以用来驮运人和物资,或者可以用来传达、移动、搬运情报,还可以在政治和军事统治方面使用。动物是耕地和汲水的工具,更重要的利用价值是动物能源可以推进城市和国家的形成以及长距离的商业贸易。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类的早中期文明在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才有可能形成。
使用动物能源的文明先于使用化石能源的近代文明诞生,它的中心地带就在欧亚非内陆干旱地域。近代文明是在与使用动物能源的文明激烈对战中才成立的,这种激烈的对战一直持续到现在。
岛田教授认为,如果从欧亚非大陆的内陆干旱地域着手重新考虑,并持续关注人类文明形成中的家畜力量,就能描绘出全新的、以干旱地域为核心的人类文明观。
这个问题涉及更深、更远的议题:
人类在生命进化史中该如何定位?人类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对于这些问题,作者也试图在本书中投入新的目光,并与读者一起探求。本书对于世界各大洲干旱内陆地域文明的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相信可以引发更多的思考。
责任编辑:
网址:岛田义仁《沙漠与文明》:全新的人类文明历史观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1136
相关内容
岛田义仁《沙漠与文明》:全新的人类文明历史观商务印书馆发布6月十大好书 《鲜花人类学》填补领域研究空白
新书速递|书页轻启,新世界为你敞开
“菅义伟要求岸田文雄下台”,前首相与现首相撕破脸了
小田·田嘉瑞 高情商化解纷乱现场,为刘学义 打伞! 小田:我来帮你们的哥哥打伞啦!
新书预告 | 西田几多郎:自觉中的直观与反省
关晓彤、鹿晗,汪小菲,朱一龙,卢昱晓,孟子义,李现与田曦薇,王俊凯,杨紫
《艺术与文明II》 | 年度阅读推荐
“中西书院文库”新书荐读 | 论语古义 论语征
书画展、读书会、观影会……琴岛文学季重磅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