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术》印南敦史
发布时间:2024-05-30 19:41
学习快速阅读技巧,以更快地获取信息。 #生活技巧# #效率提升#
最重要的是,改变理念之后,读书会变得轻松愉快。 海量信息如洪水般涌现,如果依旧使用传统的逐字阅读法,必定捉襟见肘。 我也认识不少人,他们虽然读书不多,却仍然能够享受快乐的生活。不过,至少就我个人而言,还是觉得,与不读书的人生相比,有书籍相伴的人生更加幸福愉悦。 至于读书能够为我们点拨智慧、帮助我们安身立命、积累财富等等,并不是此书讨论的范畴。 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记忆效果并不成正比。 总有些内容会留在记忆的某个角落,至少,这一部分对自己来说是有用的。读书的收获,正在于此。通读一本书的意义就在于邂逅这些部分。 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他们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是“能够摆脱仔细阅读的束缚”,还是“纠结于仔细阅读”,仅此而已。重要的是,阅读之后,能在脑海中留下知识或收获的片断。仅仅是片断即可。哪怕只对一处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阅读也是成功的。不要奢望“全部消化吸收”。 并非深入仔细阅读一本书,而是提高阅读量,获取其中的“知识片断”,积少成多,汇小溪以成江海。 在汇聚细碎知识片断的过程中,这些片断将逐步产生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说得形象些,就好像孩子们的乐高积木,由一个个小碎块拼接成各种形状或事物。不奢求通过阅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个大型积木块,而是先通过多读,让自己积累更多的积木碎块。拼接乐高积木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积木碎块,也是难以从中找寻到快乐的。“不懂得读书的乐趣”的人,手中拥有的积木碎块有限,无法借此拼接新事物,必然难以体会读书的快乐。 听音乐,应该是一个更加自然的过程,等待歌曲流淌进自己的耳中、心底。其实,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帮助你实现“像听音乐那样读书”的状态。 想要将其全部记住,是不可能的。最糟糕的是,如果我们想要记住这一切,就无法欣赏音乐了。 音乐触动了我们的内心,并在那里留下了它的痕迹。 音乐的根本价值也不在此,而是在于听过之后,对个人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改变。 从根本上来说,音乐是用来享受的,是用来让我们放松的,是活跃气氛的。也就是说,是我们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事物。我们能够轻松地享受音乐,却为何在翻开书籍的时候,一定要“摆好架势”,一本正经地去读呢?难道我们不能像欣赏音乐那样,更加轻松地阅读书籍吗? 因某种原因摆脱了这样的束缚(或者最初就没有拘泥于这种约束)。 这样的努力有意义吗?是否将读书这件事考虑得过于沉重了? “流水式”源于英语单词“flow”,意为“流动”。简而言之,“流水式阅读”指的是这样一种读书方法: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与之相反的读书理念是“存储式阅读”。这种传统的阅读模式注重将书籍内容存储在脑子里。 流水式阅读是信息大爆炸时代最合理并且可以“避免堆积”的阅读方式。 我们在做事时,掌握节奏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也是如此)。从“生活节奏、生活规律”的思维方式出发,来思考读书行为,颇具意义。 他们将健步走、跑步等其他兴趣都变为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却仍把读书当成一件“特别的事物”。 任何习惯的养成,最重要的都是在每天同一时间做这件事。 固定“时间段以及情境”,让大脑产生“习惯的错觉”。 书籍可分为三种类型。1. 不必读的书。2. 无法快速阅读的书。3. 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书评人阅读的书,九成都是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最好在阅读之初就分配好时间,重点关注在预定时间内能够有所收获的内容。 “与其拖拖拉拉地读10天,不如全神贯注地读60分钟。”这样,你的阅读质量将会获得飞跃性的提高。 如果花费较长时间仔细阅读,那么单位时间的阅读密度就降低了,而且不容易把握住书的全貌,因此本质上只是一次非常浅陋的阅读经历。 这和听音乐一样,如果以超慢速播放音乐,我们根本无法听出曲调。每段乐曲都有其固有的韵律节拍,同理,每本书也有与之相匹配的阅读速度。 基本上就是一边打盹儿,一边读书。不必说,在这种状态下,完全不可能认真体会书中的内容,纯粹是浪费时间。 尽量早睡早起,从早上7点多就开始读书、工作,说实话,此时真想训斥过去的自己。 因为我们进行了“呼气”的动作,所以之后需要“吸气”。二者相辅相成,才成就了呼吸的节奏。 不要只是一味地“读”,也要“写”。要改变阅读的理念,不是仅仅单纯地读,而是“为了写而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把一切都化为己有是极不现实的。 快速、深入地阅读,开始于摘录。 让阅读的内容流进脑海,同时在头脑之外的地方进行记录。 读完一本书后,抄写下来的摘抄集录,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吞咽”后,“消化”的部分。 如果我们一边探索“那一行”,一边阅读,那么阅读的过程就好像变成了一场探险。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仅仅在书籍内容之中,通过“阅读”这一行为本身,就能找到乐趣。 在呼吸式阅读的过程中,最简单易行的“呼出”办法就是“摘抄”。 并高效地从中提取必要的信息,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仅凭“一行感想”,唤醒“一册记忆”。 考虑到事后回顾的需要,摘抄与评论都只占用一行,简明扼要,有利于唤醒当初阅读时的记忆。 既然这些书都是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致挑选出来的,因此从整体上看,应该能够形成一部互有关联的篇章。 养成阅读习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让自己遗忘阅读时体会到的感动。定期盘点、回顾自己喜爱的书籍,也应成为好的阅读习惯中的一个环节。 在我们不断回味这些感动的过程之中,自己的阅读经历,也就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也是一份珍贵的体验。 从拥有变为使用。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摆脱“拥有”。同样,在各种网络媒体百花齐放,信息爆炸的背景下,想要拥有所有信息,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无论是书籍,还是知识,仅将必须置于手边的部分留下,其余的不积存。这种方式也就日趋合理了。也就是说,将必要的和不必要的东西区分开来,进行取舍选择,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正是当今时代的特点,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只选择必要的部分去阅读。 我们获得了阅读的角度。 无论何种书,像“如此珍贵的文字,一词一句都不能遗漏”这样的阅读心态都是不可取的。希望大家能够以自我为中心,更加任性地阅读。 阅读目录,还可以把握全书的整体框架和论述的推进过程。这是作者和编者精心构想的最佳结构序次,仅仅把握整体框架就可以让你受益匪浅。 在读书成为工作后,我发现,之所以不能做到轻松拿起、轻松阅读,是因为没有想清楚“通过阅读这本书想要收获什么”这个问题。 那么或许可以说成是一份期待:“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的,似乎对自己有所裨益。”我们在找寻的时候,就会对世界进行流水式阅读。 读书的时候,不要对那份隐约的期待置之不理,而是要将其明确,考虑清楚“我究竟想获得什么”。 在确定关键词的那一刻,文中的重要部分和非重要部分就泾渭分明了。 实现快速阅读的步骤四:随时换挡,缓急有度掌握最舒适的阅读节奏。 如果使用一成不变的节奏来读书,就必然会感觉时间的推进变迟缓了。这就好像我们在无所事事地等待时,会感觉时间很漫长,如果节奏单调毫无变化,人们焦躁不安的感觉也会随之增强。 无论怎样画线,都会遗忘,都不会再看。 因为想要记住,所以忘记!不要记忆,而要记录我提倡的流水式阅读,是对于以储蓄知识为目的的存储式阅读理念的一种反驳,以享受阅读过程为出发点。 一旦合上书页,将书放回书架,在那一瞬间,所有的阅读体验便全部丢失了。实在可惜。所以,像我这样的凡人,如果想将书籍的价值据为己有,或许就只能“将其集中抄写在一处”了。这样做其实是把书籍的精华抽到了书外。 必须找出一天,策划一周必读书目在自由日里,不必强求自己读书,但是有一件事请,大家一定要做到,那就是制订下一周的读书计划。 原因在于,为了能够按计划阅读明天该读的书籍,必须做到“今日书,今日毕”。 拖延好几天阅读一本书,就是因为没有“之后的预约”。 如果制订了完善的读书计划,即使工作量是一样的,心理负担也会大大减轻。 选择一两本不太想读的书。如果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最后难免千篇一律。 读书的妙趣,就在于产生兴趣的那一瞬间。 “对这种音乐没兴趣”——这样的否定与放弃是最简单的,但同时也是最可惜的。尽量去找寻其中的亮点——这才是积极的态度。 读书的目的可粗略划分为以下两种:1. 书籍内容为事实、主张(商务类书籍和时下的一些新书等)——为了实现自我提升。2. 书籍内容为故事、情节(小说、散文等)——为了追求心灵愉悦。 图书馆与二手书店是出版业的大敌。 想了解时下的热门话题、世人的兴趣,书店应该是最方便了解这一切的地方了。 舍弃不需要的书,会更加爱书。 但是书籍本应该是用来丰富我们的人生的,如果破坏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便是本末倒置了。不存储,而是选择流动,这个理念不仅适用于阅读书籍,也同样适用于管理书籍。 如果已经过时,可以毫不犹豫地处理掉。 即使是阅读之后真心感叹“好书,想保留”的书籍,随着读者价值观的变化,也很有可能会降格为不需要的书。 检查是否有因惰性而维持交往的书籍。 像这样,周期性地回顾自己的评论,有助于制定判断保留或处理的标准。养成定期评价自己读书体会的习惯,就能够轻松发现想要保留下来的书籍。 “我的脑子摔坏了”——这个念头便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这种自暴自弃的想法根植于心中。 时至今日,我明白了,“自己脑子摔坏了”“自己什么都不行了”“读写能力降低了”,这些想法,都是自己的胡思乱想。事实上,我在事故中受的伤早就治愈了,我估计,当时我的阅读速度跟之前相比。 只要摘去无意之中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你就有机会发现一个能够随心阅读的自己。而收获这个发现,绝非难事,甚至可能会轻松得让你感到意外。 书并非非读不可,因此阅读生活应该是快乐的。 醉心于收集知识的人,往往会误以为自己非常优秀。 上述说法只是将焦点放在了阅读之后,而并非将价值赋予阅读这件事本身。 以及知识面的扩大,每个人最后必然都会找到自己专注执着的那一部分。但是,正因为如此,有一点,我们绝对不能忘却。那就是,决不能忘记13岁时的心境。 我经常希望,自己能够不忘13岁时的心境,用当时的状态来聆听音乐,阅读书籍。虽然,这也许很难。责任编辑:
网址:《快速阅读术》印南敦史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1197
下一篇: “首都图书馆珍藏版画典籍展”聚焦
相关内容
《快速阅读术》印南敦史党波涛:快速阅读一本书的技巧方法
“南秀北雄——王冰石诗书画印作品展”开展
窦尔敦斗不过黄三太:武林领袖和江湖大侠的区别
沅:大哥你这也太会擦了吧 十个勤天 蒋敦豪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用绘画回望故乡,“客家情·陈观华美术作品展”开展
听起来像是快速的节奏
兔年将至,在朵云书院看戴敦邦画笔下的“龙腾华夏”
徐州云东印巷·钟书阁:在这里创造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