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巫溪,播撒一颗戏剧的“种子”

发布时间:2024-05-31 18:47

电视是一种电子设备,可以接收和播放广播或电视信号。 #生活知识# #传媒#

“舞台上的灯光如同炽热的太阳,照在我身上,也照亮了我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我的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每迈一步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当我终于站在舞台上,那些之前让我心跳加速、手脚发软的紧张感,在观众们的掌声中逐渐消散。那一刻,我充满了自信和勇气。”

“六一”前夕,在巫溪县徐家小学就读六年级的唐博鸿参加了一次征文比赛,比赛的主题是“我的追梦之旅”,他在作文中写下了去年12月去重庆话剧院参加戏剧演出时的心理活动。

回想起那一次表演,唐博鸿至今仍心潮澎湃。剧院内的灯光、舞台上的布景、五彩斑斓的戏服、夸张的妆容,以及那一次生动的演绎,都如同电影般在他脑海中一一回放。

山里的小孩,习惯了清晨的鸟鸣,脚下是崎岖的山路,眼前是连绵不绝的山脉。若是问他们,梦想是什么?有的会说成为科学家、有的会说当老师、有的会说考清华。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唐博鸿的梦想是当一名戏剧演员。

一出戏剧,改变了唐博鸿,也改变了山里的一群孩子。

224天,450公里

一群乡村孩子的戏剧之梦

2023年12月3日,由龙湖公益基金会,重庆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首届湖光·山桥戏剧节在重庆话剧院拾楼剧场隆重开幕。63位来自巫溪县城的乡村孩子,第一次登上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大舞台。

湖光·山桥戏剧节节目表演

游走于话剧院,他们好奇地东张西望,仿佛在寻找些什么。小小的身影透着些许稚嫩,还有一些胆怯和害怕。但一旦站上舞台中央开始表演时,又迸发出惹人注目的自信与活力。

剧目《猫儿岩》是根据巫溪本地传统文化传说创作编排的,徐家小学的学生们用当地方言,生动地演绎出了“猫儿滩的传说”。

湖光·山桥戏剧节节目表演

唐博鸿在《猫儿岩》中扮演村长。从巫溪县城到重庆话剧团,大约是450公里,他只记得,大巴车从早上8点出发,开了很久才到重庆。“看着舞台下乌压压的人群,很紧张,生怕自己表演出错。”

二年级的李妙可是此次表演中最小的孩子,她在《猫儿岩》中扮演一朵花,没有一句台词,她需要做的是用双手摆出花朵的姿势。

“‘啪’的一声,周围的灯光熄灭了,我以为是停电了。紧接着一束光又照向我们,我以为电来了。”李妙可说,戏剧很有趣,如果有机会,她还想再去表演一次。

湖光·山桥戏剧节节目表演

“第一次登上这样的大舞台,大部分孩子都很紧张。我看到唐博鸿上台前双手紧握成拳头,不断地摩挲着手指,额头也开始冒汗。表演结束后,他的手上还被自己攥出了一个红红的印子。但表演结束后,脸上表情展现出的除了紧张过后的释然,还有成功后的喜悦。”徐家小学的戏剧老师沈以东说。

沈老师还讲了一个小细节,一个扮演石头的小胖娃,在上台前还在不断地转圈,生怕上台表演出错。“大家都很珍惜这次表演的机会,哪怕是一个微小的‘跑龙套’角色,都会拼尽全力演好它。”

“这224天时间,从第一次接触戏剧的小心翼翼,到看到舞台上的幕布不敢上前,再到正式表演在台上的熠熠生辉,都是这群孩子一生中的美好记忆。”沈老师说。

沈老师相信,孩子们所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次演出,而是丰富多元的体验,是充满创造的过程,是对自我更深的探寻,是对未来更笃定的自信。

推开戏剧大门

尽情地释放天性、探索自我

戏剧,像是一扇连通世界的大门——打开它,满目琳琅,满心欢畅。

乡村孩子通常生活在自然、宁静的环境中,他们的日常活动往往与大自然和农业劳作密切相关。

戏剧世界,则是一个充满艺术加工、夸张和虚构的世界,其情节、角色和冲突往往与乡村孩子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

刚接触戏剧时,这些孩子难免产生困惑、不解甚至抵触情绪。

唐博鸿刚刚接触戏剧排练时,就是个非常胆小的孩子,说起话来细声细语,不敢展现自己。老师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一点,通过一系列的互动游戏,让他慢慢融入了角色,敢于在舞台上表达自己。

另外,戏剧的表达,往往融合了有趣的剧情、演员们滑稽的动作。唐博鸿这群孩子,刚接触戏剧时,一个个都乐得咧开了嘴,又有些手足无措。

徐家小学六年级的周玉宸就因为一个不起眼的抬脚动作,不知道怎么走位,有时演着演着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但随着排练的深入,他将自己融入角色里,打开全部感官,聆听、观察、触摸、行走……后来做得越来越好。

值得一提的是,乡村的孩子,大多缺乏专业的表演技巧和训练,可能无法准确传达角色的情感、性格或动机。然而,正是这种局限和挑战,也激发了乡村孩子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动力。

在那次戏剧节的四个剧目中,宁河初中的大孩子们,将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经典剧目《麦克白》进行浓缩改编,融入了青少年的视角和思考,收获了不少掌声。

湖光·山桥戏剧节节目表演

“在聚光灯下落落大方地演绎的背后,孩子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汗水。”这是宁河初中戏剧兼音乐老师李佳蓉224天来的最大感悟。

乡村的孩子都有着一股韧劲。扮演主角麦克白的刘嘉庆会仔细研读《麦克白》这个文学作品,帮助自己琢磨角色的性格。扮演麦克白夫人的肖梦雪,回家后会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细化到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神态。

湖光·山桥戏剧节节目表演

在李老师看来,孩子们就像是一张白纸,她的工作就是通过戏剧这个画笔,为他们涂上独特且亮丽的色彩。“孩子们在快乐中获得了视野的拓展、思维的飞跃、情感的共鸣、思想的觉悟……”李老师说,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能力、聆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戏剧的魅力还在继续,正潜移默化地助力孩子的全面发展。刘嘉庆的妈妈赞叹孩子的变化“肉眼可见”:“从一个调皮、大大咧咧的孩子,到体贴家人、主动帮助做家务,戏剧让他变得更细腻、善于观察。”

戏剧之于教育,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体现,那就是通过戏剧探寻内在,认清自我。在不断接触戏剧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戏剧的世界里释放着自我的天性。

湖光·山桥计划

为孩子们打亮一束束追光

对乡村的老师们而言,大多也是第一次接触戏剧。

从开展湖光·山桥计划戏剧教育子项目开始,参与戏剧教育的带队教师们从一开始也茫然无措,但到后面却能做到游刃有余。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不得不提的是湖光·山桥计划的核心之一:为乡村教师赋能。

只有真正体验了解戏剧教育的教师,才能将戏剧元素融入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提升教师的戏剧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戏剧教育在未来才能在巫溪县各学校高效、可持续地发展。

2023年5月,湖光·山桥计划项目组在巫溪县开展了第一次戏剧教师培训:定格画面、走走停停、想象故事接龙……一场场看似是游戏,实则是各种戏剧范式的活动贯穿了培训始终,串联了所有教学。

在教师培训课程中,项目组邀请的戏剧导师为各校戏剧带队教师提供了专业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掌握戏剧教学方法和技巧。通过这样的培养体系,教师未来也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戏剧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李老师在参与戏剧教师培训后说道:“课堂上,戏剧导师们永远都是那么亲和、有感染力,让我反思老师不一定非得是很严厉的样子,我希望自己以后在学校也能尽量做到这样。”

活动现场

此后,湖光·山桥计划项目组还开展了戏剧夏令营、两次戏剧导师入校指导等。

据了解,“湖光计划”是由龙湖公益基金会发起的乡村教育帮扶项目,该项目整合企业、名校、公益行业的优质资源,跟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合作,从“校长+教师+学生”三大方向,开展乡村校长管理赋能、湖光·山桥计划、中华成志英才等项目内容,全方位支持偏远、山区县域提升教育水平,助力当地教育均衡化和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该项目已为110名乡村教育管理者提供了教育管理培训,培训的乡村教师超过760人,3万多名乡村学生从中直接受益。

说到最后:

对乡村孩子的帮扶,我们看得最多的是,谁给他们送去了学习用品、玩具、衣服、零食等物品。在龙湖公益基金看来,扶贫的意义,不在于一粒米,一本书,而是扶贫先扶智。

为什么选择做戏剧教育项目?

“戏剧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动手实践的教育方式。它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想象能力。通过编写剧本、创造角色、搭建舞台等过程,孩子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探索新事物和新观念。”龙湖公益相关负责人说,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通过对人生的描绘和思考,向观众传递出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值得一提的是,湖光·山桥巫溪县戏剧教育项目不光做到了让戏剧的种子发芽,更做到了让学生、老师、家长触碰到更多“人生可能性”,做到了“用一颗‘种子’,颠覆了更多人的人生”。(推广)

上游新闻 蓝娅莉

编辑:李宏伟责编:石勇 审核:罗军

责任编辑:

网址:在巫溪,播撒一颗戏剧的“种子”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1375

相关内容

在巫溪,播撒一颗戏剧的“种子”
戏剧,为孩子打亮一束追光 ——湖光山桥戏剧节在重庆圆满落幕
就这样留下一颗种子
“隆平好种子精神传承馆”在广州黄埔开馆
温暖有力量,江苏原创音乐戏剧《花开的声音》隆重上演
原创话剧《京报》亮相国家话剧院 群众性戏剧作品点亮百姓舞台
恒久的存在 | AC 戏剧社经典戏剧片段演出
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就像秘密的种子,总会不经意间在眼神中绽放出它的存在
红红和月初在御妖国共同经历生死考验,爱情的种子已开始生长电视剧解说
《种子帝国》|每日一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