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与亨德尔的殊途同归

发布时间:2024-06-04 04:41

[旅游]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世界著名建筑 #生活常识# #旅行攻略#

宋扬

1729年4月15日,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聚集了全体教徒参加礼拜。时任教堂乐长的巴赫兴奋异常:他谱写的《马太受难曲》将首度亮相。

三十几位乐手和作曲家本人已为此排演了数月,巴赫此时惟愿该作的成功上演,能让那些反对者“闭嘴”。然而当该曲演到一半,当地另一颇受欢迎的作曲家G·弗略本也推出了他的同题材新作。不少教徒不惜挤到另一教堂,去听更优美、更易欣赏的受难曲音乐,而对巴赫艰深的复调作品敬而远之。一位越听越不耐烦的老妇甚至朝着巴赫指挥的方向喊道:“这真是一个音乐笑话!”

《马太受难曲》就这样遭遇了首演失败——即便在音乐文化相当普及、作品价值被科学评判的如今,复调作品仍被相当一部分听众抗拒,脱不开“曲高和寡”的规律。难怪当有人问音乐学家朔勒斯“何为赋格”时,得到无奈又真实的答复:“一个赋格是这样一段音乐,声部一个接一个地进来,而听它的人一个接一个离开……”

七年后《马太受难曲》又一次在圣托马斯教堂奏响,从此便遁出乐坛……直到1821年的一天,12岁的音乐神童门德尔松在柏林音乐学院检视一个旧书箱,偶然发现了此曲当年的手稿。无异于发掘一座蕴藏丰富的古墓,他越看手稿越惊喜,最终断定这是部被埋没的杰作。在一位演员朋友的帮衬下,门德尔松小心将手稿全部誊在谱纸上,之后便急不可待地和几位同行在家中试演——每个人都被深深打动,他们旋即决定将该作正式公演。

作曲家F·采尔特是歌德的挚友,也是门德尔松的恩师,亦被看成当时的音乐预言家,他也看不透《马太受难曲》,于是告诫弟子:“巴赫?也许在一场音乐会上可穿插一两支曲子。你想整晚几个小时没有别人只演奏他的东西,这行不通!”

1829年,即巴赫《马太受难曲》首演失利整整一百年后,在门德尔松的信念和坚持下,该曲重见天日,这次演出的辉煌成果自此让巴赫的名字响彻音乐史。《马太受难曲》和它的命运堪称传奇,而与巴赫同年出生的亨德尔,在其创作晚期只用24天便写就一整部清唱剧《弥赛亚》,亦可称乐史上的另一奇迹!

1741年8月22日到9月14日,亨德尔未出家门夜以继日地写作,常常是佣人送来晚餐而发现午餐未动——作曲家已然进入创作的无我之境。一晚,佣人发现亨德尔在啜泣,那时他刚刚完成咏叹调《他被藐视》并为之感怀。而当他将“哈利路亚”大合唱的最后一音落在纸面,不由地虔诚地望向窗外自语道:“上苍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面晤上帝……”

当人们在都柏林首次听到《弥赛亚》,大家的兴致如此之高,以致于女士可以不穿有衬架的裙子,男子不必佩剑观演,以便会场容纳更多的人。演出的巨大成功可以想见,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亨德尔的该清唱剧是有史以来最完整、完美的音乐。

1743年该作在科文特花园迎来伦敦首演,英王乔治二世亲自出席。“哈利路亚”合唱的引子刚一奏响,观众全体自发起立,国王亦不例外,直到最后的音符响毕——可见此曲多么深入人心!亨德尔去世时,《弥赛亚》已被上演17次之多。值得一提的是,三十多年后的一次纪念作曲家的演出,威斯敏斯特教堂内逾千名歌手齐唱“哈利路亚”,作曲家海顿正在观众席间。当不朽的旋律响彻大厅,没有一个人不被这天赐之音所震撼、所折服。海顿更是眼含热泪激动地表示:“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

巴赫和亨德尔的这两部音乐巨著,今天看来无疑是那个时代的集大成与扛鼎之作,是乐史上不可或缺的珍品,然其诞生之初的境遇竟如此悬殊,可谓“殊途而同归”。正如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那句一针见血的话:“一部作品要经过50年的震荡期,才会被证明是否真有价值!”

责任编辑:

网址:巴赫与亨德尔的殊途同归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1841

相关内容

巴赫与亨德尔的殊途同归
音乐情绪沙龙即将开讲|走进平凡的巴赫世界
《复调》:巴赫的音乐与生命的赋格
从相识相知到相爱!“这一次我们真的殊途同归!”
手风琴演奏家挑战巴赫“哥德堡”
真是惊喜连连,居然能聆听到巴赫的旧约旋律, 而且还是纯人声演绎…
郑小驴新书《南方巴赫》分享会在长沙举行,现场嘉宾说他“老谋深算”
周善祥3天演绎70余首作品
来自宇宙的深情召唤
春日鹏城奏响“法兰西之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