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百感交集
阅读一本有趣的书可以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 #生活乐趣# #日常趣事#
“冰川思想库”的写作雄心是,祛除那些迷惑人表象,找到有价值的现象,从此入手,看到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其表皮之下神经脉络的走向,进一步看到肌肉和骨骼,而不仅仅是美或丑。
撰文丨任大刚
【编者按】本文系“冰川思想库”团队成员任大刚先生所撰,他讲述了“冰川思想库”近日结集出版的《不服软的时代》幕后故事,解密那些能穿透时空的文字是如何炼成的、一群理想主义者的转型尝试与写作雄心……
012022年7月间,我写过一篇《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记忆,正在加速流失》发在“冰川思享号”上,阅读量只有7000多。不料前几天,有一篇揭示类似问题的文章,目测阅读量当在百万之上。
两篇文章都指向PC时代,互联网数据大量流失造成的困境。不怕有敝帚自珍之嫌,我的认知似乎要更深刻一些。
一开始,我反省是不是自己的标题不够劲爆,但这两天看到一个段子,似有所悟。
这个段子说:前年年中,段子手的一个学人工智能的博士朋友找不到工作,找段子手想办法,看能不能够跳到金融行业谋生。哪知不到三个月,介绍工作的饭局还没组好,这个人工智能博士就迅速找到年薪300万的工作。
这三个月发生了什么?ChatGPT横空出世了。
我的文章就诞生在ChatGPT出世前夜。其阅读量之低,与那个人工智能博士找不到工作,如出一辙。
02讲这个事情的目的,是想说明“冰川思想库”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时空穿透性。很多文章,哪怕已经刊发了三五年,仍然像新的一样。
如果到大型图书馆翻阅旧报纸尤其是日报,我们会发现,当时某一天的报纸所登载的内容,大部分留存价值不会超过24小时。
今天再来阅读,除了了解当时发生的灾害、纠纷等社情民意,大部分报道很难有超越“历史底稿”的意义。即使更为主观的“评论”,也多是一事一议——讲一点简单的学理依据,发一点义愤或喜悦的情绪,它们无法汇入时代思潮。
而有抱负的传统媒体,总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刊登一些跨越24小时、1年、三五年甚至10年、20年的文章。
这是传统媒体的另一种担当,这种文章就是时代思潮的记录。
“冰川思想库”基本就是专职干这个活的。
总体来说,“冰川思想库”所引用的某个事情或现象,不过是全部表达的“引子”,一种铺排意见的写作技巧而已。它的写作雄心是,祛除那些迷惑人的表象,找到有价值的现象,从此入手,看到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其表皮之下神经脉络的走向,进一步看到肌肉和骨骼,而不仅仅是美或丑。
因此之故,“冰川思想库”的文章,总体是理性的、说理的。它当然希望文笔好,但文笔服务于思想。对很多华美形容词堆砌的文笔,它更是敬而远之。
“冰川思想库”不求借用文笔来煽动情绪,而是用道理、事例和数据打动人。它记录时代思潮,同时自己也成为时代思潮的一部分。
03把“冰川思想库”的文章辑集出版,是几年前的动议,一开始让我来负责编辑。
但我一开始就很犯难,理由如下:
第一,文字量太大。即便从我打算开始着手算起,总共已经刊发上千万字的文章,要从里面撷取30来万字,相当于30篇文章中选1篇,选什么不选什么,殊非易事。
第二,“冰川思想库”除了主创的几位,还有其他一些外部作者,如果编成大杂烩,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第三,所有这些文章,话题领域涵盖相当广泛,如何把它们融入到一本书之中,也是一个难题。
冰川的文章基本都有时空穿透性,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今年或明年与读者见面,并没有非常大的不同。换言之,在没有找到合适的编辑体例前,这项工作可以适当“拖”一拖。
还有一种办法是个人单独成册。我试着先把自己的文章编了一编,结果发现,竟然有至少三本书的体量,根本没法跟出版社谈。再说怎么处理外部作者的文章,这又成了难题。
总之,这项工作一筹莫展。
而大家还是等不及了,看来由我们“内部”人来编,未必是个好办法。于是,这项工作交给了对冰川团队非常熟悉的、《新民晚报》高级编辑李天扬先生。
天扬先生不愧是编辑高手,仅仅个把月时间,就完全做到了篇幅、话题和作者等几个要素的平衡,很好地解决了困扰我的几个问题。书稿一摆出,大家都很满意。
怎么给这本书起个响亮的标题,也颇费思量,否定了一个又一个书名,最终上海远东出版社的曹建社长一锤定音——《不服软的时代》,大家立刻就同意了。
04看到《不服软的时代》这个书名,真是百感交集。
我们曾经都是互联网最热烈的支持者,但同时我们所从事的传统媒体行业,又是被互联网冲击最厉害的行业之一。
“冰川思想库”是我们几个人谋求媒体转型的手段之一。更多的同行,已经转移到与媒体完全不相关的行业。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坚持了整整八年,而身边同时起步的类似小团队,已经一个一个消失。
我们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
毫不讳言地说,作为一个经营主体,我们一直有正常营收。我们不能只靠理想主义活着,媒体的理想主义必须依托在可靠的经营上。我们周围有不少类似的团队,有着很不错的内容输出,但很不幸,它们最终倒在经营不善、入不敷出等问题上。
我一向认为,理想主义一旦付诸行动,就是个异常昂贵的东西。而有正常经营的人或团队,他(他们)的所思所想,对他人对社会,可能避免不切实际的高蹈,而更加理性,更加具有参考价值。
其次,我们有基本一致的三观。同样是这么些年,我们见证了很多三观不同一拍两散甚至反目成仇,这固然令人痛心疾首,但反过来也说明,在这个价值观多元甚至南辕北辙的年代,找到同道多么不容
今天,任何人都很容易在网上找到你完全不能同意其观点的文章,但至少在我们自己,面对《不服软的时代》上由天扬先生独自选出的八九十篇文章,话题领域如此广泛,观点如此之多,但没有一篇是我们团队中有任何一个人不赞同的。
这可是时间长度有七八年时间的观点汇集!不仅三观基本一致,而且是在世界大势动荡不安的时代,能够基本一致。
我以为,这是冰川思想库能够坚持八年的内在原因。
我们几个人分散在国内几个城市,很多工作事宜通过网络联系,每天密集的工作信息和思想交流,实际上就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虽然每年线下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但每次见面,我们往往讨论、争论到深夜而不知疲倦。
可以说,这简直成了一个难得的精神港湾。
责任编辑:
网址:【书评】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百感交集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2208
相关内容
【书评】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百感交集如何写作一篇书评
从这些访谈中,看到最前沿的思想 |《新京报·书评周刊》2023年度合订本热卖中
5天一本书,全家一起读
《淮南子》书名嬗变
哪本书,可以说是你的“人生之书”?
《历史的游荡者》|每日一书
这本书,到底好看在哪里?
《纽约时报书评》评出2023年十大好书
6年书评作者,转型家庭教育父母心理陪跑,原因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