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园”热办“石涛与扬州”学术研讨会,知道这位宗师级人物与扬州何园的渊源吗?
参与社区花园或与邻居共享园艺知识和资源,相互学习。 #生活常识# #园艺种植#
石涛,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原名朱若极,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人物,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杰出艺术理论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晚清第一园”何园重要建筑“片石山房”,为石涛大师叠石的人间孤本。6月5日,“石涛与扬州”学术研讨会在何园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活动,通过主旨报告和专题论坛等形式,探讨石涛在扬州的绘画、书法、叠山等创作实践,深入挖掘扬州园林文化内涵,助力扬州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活动现场
参加人员
石涛画作叠石成就卓越,大部存世作品在扬州创作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联合主办,扬州市何园管理处、扬州市风景园林学会承办。据悉,石涛作为清代扬州画坛的杰出代表,其画作兼具江南水乡的婉约之美和北方山水的雄浑之气,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在何园创造出了“片石山房”,推动扬派叠石进入鼎盛时期。
“扬州作为石涛艺术生涯的重要舞台,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希望通过学术研讨会深入挖掘石涛的艺术精髓,为扬州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扬州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卫国表示,石涛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巧夺天工的叠石作品上,更在于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艺术创新的追求,他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为扬州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更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朱良志表示,石涛与扬州联系密切,在扬州叠砌假山,存世作品中三分之二左右是在扬州创作的。史料证明,石涛是康熙时期的叠石名手,在叠石技艺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石涛何园片石山房,是中国古典园林叠山史上的杰出范例
“石涛晚年定居扬州,参与多座园林的叠山造景,这些园林成为扬州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何园管理处党支部书记、主任,知名风景园林专家徐亮表示,石涛与扬州渊源深厚,数度往返扬州, 最终定居扬州,留下众多艺术创作和园林叠石精品,“石涛大师叠山存世的何园片石山房以及个园假山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技术价值,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叠山史上不可替代的标本和杰出的范例。”
专家致辞
与会专家。孙祖良 摄
徐亮进一步阐释表示,安氏园、白沙翠竹江村、万石园等园林假山叠山的实践证明,石涛是清康熙中期扬州园林乃至整个江南园林叠山的中坚人物,为扬州园林叠山技艺在清乾隆时期的高度繁荣,作出了承前启后、引领弘扬的重要贡献。
“石涛意涵丰富的‘一画’之论,不仅刻下了山水画坛的发展轨迹,也深刻影响了扬州这座城市的叠石技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朱宇晖表示,石涛的“一画”之法,为后世“扬州画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也对扬州传统园林的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朱天曙,着眼于石涛书画作品,交流了石涛书法创作及其与诗画的关系。“石涛诗文书画一体的创作观,对后来的‘扬州八怪’金农、郑板桥影响深远。”朱天曙认为,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为篆隶法、行书法和楷法杂糅,有大小有参差之变,这种变化的手法正来源于石涛。金农写《华山碑》,用“渴笔八分”法,与石涛的隶法也是一脉相承。
通讯员 郭莉 居小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徐珩
责任编辑:
网址:“晚清第一园”热办“石涛与扬州”学术研讨会,知道这位宗师级人物与扬州何园的渊源吗?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2457
相关内容
“晚清第一园”热办“石涛与扬州”学术研讨会,知道这位宗师级人物与扬州何园的渊源吗?石涛晚年定居扬州后的朋友圈是怎样的?
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扬州上演,这一巨著与扬州有着千丝万缕关联
(寻味中华|名园)竹西佳处有个园
华人艺术家晨晓在江苏扬州办画展
扬州女孩陈宇新还是艺考圈哪吒
看金陵八家 品扬州八怪
把“过路客”变“过夜客”、“头回客”变“回头客”,文旅+音乐引爆“扬州的夏日”
张长虹︱试解石涛的“不从门入”
白岩松真是辩证法宗师级人物,换个角度发言让人突然不适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