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当下文学现场,张莉年选系列《醒来已是正午》《茉莉为远客》上市

发布时间:2024-06-17 18:36

如何在市场或集市上发现好货 #生活知识# #购物指南#

北京师范大学张莉教授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年选系列自2019年起,至今已有5年,因选本精良,已成为业内标志性品牌,多年来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张莉年选展现了当下文学现场,呈现出当代文学的收获与成就。收录其中的篇章,展现了当代文学美学风格的丰富、多元和包容,引起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是中国文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年选选本。

日前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醒来已是正午:2023年短篇小说20家》和《茉莉为远客:2023年当代散文20家》是由张莉和团队从几百部作品中精选而来,展现了一年来中国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的整体面貌,呈现了当代中国人自己的命运遭际与时代风貌。相比别的选本,它们是动人的,也是有青春气息的。不论记忆、此刻、未来、所见、所感、所思,它们是我们曾经生活的痕迹,也是我们对未来明亮的期许。

好散文的“越轨笔致”(《茉莉为远客:2023年当代散文20家》序言)

张 莉

作为读者,我喜欢有“越轨的笔致”的散文作品,那种不做庸常之言的作品。“越轨的笔致”最初来自鲁迅对萧红《生死场》的评价,今天读来更像是对一种优秀作品的判断标准。

读萧红的作品,会深切认识到“越轨的笔致”这一评价的精准——这位青年作家身上流淌的是不安稳的血。似乎一拿起笔,便会凭借本能去破坏那些既有“规则”。即使是书写鲁迅本人,萧红也是如此。“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是《回忆鲁迅先生》的开头。起笔即是真率,起笔即是日常,起笔即是深情,怀念故人的文章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跳脱、灵性、别具一格,都是因萧红的笔致: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鲁迅先生不戴手套,不围围巾,冬天穿着黑石蓝的棉布袍子,头上戴着灰色毡帽,脚穿黑帆布胶皮底鞋;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鲁迅先生吃的是清茶,不吃别的饮料;鲁迅先生住的是大陆新村九号;鲁迅先生的书架;鲁迅先生的客厅;鲁迅先生的书桌;鲁迅先生寄书时喜欢码得齐齐的;鲁迅先生新剪了头发;鲁迅先生又咳嗽了;鲁迅先生一夜未眠……鲁迅家的居住陈设,许广平的忙碌,海婴的顽皮……鲁迅生活中的所有琐屑都永远被悉数刻在了萧红的文字里。把回忆写得细微逼真,鲜活生动,恐怕只有彼此坦诚相知、亲切相待的人之间可以做到如此。

面对人人称颂的“民族魂”,萧红书写的是通常意义上陌生的鲁迅。——后世读者发现,鲁迅在萧红文章里的某些地方“竟以脾气坏、固执而又刻薄的形象出现”(葛浩文《萧红评传》)。但是,这恰恰是萧红的魅力,她不是要写光环下的伟大人物,她要写的是生活中可亲可感的那个人。在她天真而富有活力的文字世界中,从不会遗失我们生命中那些“灰色地带”、那些被刺目的光环所忽略的“活生生”;她要书写的有音容笑貌的鲁迅,一个多重身份的人:父亲,丈夫,朋友,导师,男人,老人。情深意浓,但行文欢脱,未曾渲染过一句想念,但想念却如空气般浸在文字的肌理。正是因为这“力透纸背”的书写,在无数的回忆与缅怀里,萧红的回忆才脱颖而出:她写出了“这一个”鲁迅和鲁迅一家;她写出了立体的而不是扁平的鲁迅。八十多年来,她的回忆一枝独秀,为无数人诵读和感怀,她使历史长河中刹那的鲁迅变成了我们面前永远鲜活的那个人。

△《茉莉为远客:2023年当代散文20家》实拍

想到李娟的散文,这是位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家,“越轨的笔致”在她那里是一种别样的行文。我们只要看她的开头,便会了解她声音里的欢脱与活泼。比如“我在乡村舞会上认识了麦西拉,他是一个漂亮温和的年轻人,我一看就很喜欢他”;比如“在库委,我每天都会花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睡觉——不睡觉的话还能干什么呢?”;再比如“我听到房子后面的塑料棚布在哗啦啦地响,帐篷震动起来。不好!我顺手操起一个家伙就去赶牛”……十多年前,第一次读李娟的作品我便想到了萧红,她的叙述声音和萧红作品里的天真、自然、率性有某种神似,不过,李娟的声音更趋近清新,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和年轻姑娘的娇憨。

在那篇《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里,李娟讲述了给母亲和外婆买宠物兔子的故事。“我从乌鲁木齐回来,给家人买回了两只小兔子。卖兔子的人告诉我:‘这可不是普通兔子,是袖珍兔,永远也长不大的,吃得又少,又乖巧。’所以,一只非得卖二十块钱不可。结果,买回家不到两个月,每只兔子就长了好几公斤,比一般的家兔还大,贼肥贼肥的,肥得跳都跳不动了,只好爬着走。真是没听说过兔子还能爬着走……而且还特能吃,一天到晚三瓣嘴咔嚓咔嚓磨个不停,把我们家越吃越穷。给它什么就吃什么,毫不含糊。到了后来居然连肉也吃。兔子还吃肉?真是没听说过兔子还能吃肉……后来,果然证实了兔子是不能吃肉的,它们才吃了一次肉,就给吃死了。”行文坦率自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故事内核里别有深情:“兔子死了的时候,我妈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了,你能回来,我们就很高兴了。’我外婆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回来了,死了可怜得很……你回来了就好了,我很想你。’”讲到这里,叙述人引领我们看到了远方,外婆已经离开:“又记得在夏牧场上,下午的阳光浓稠沉重。两只没尾巴的小耗子在草丛里试探着拱一株草茎。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那暂时的欢乐,因这‘暂时’而显得那样悲伤。”欢快幽默但又曲折辗转,看似真率的文本深处,是某种难以言喻的深情与忧伤。

△《茉莉为远客:2023年当代散文20家》实拍

刘亮程散文的魅力在于,他生成了一种独特“透视法”。这位散文家以一种空着双手进入事物的方式来书写。所谓空着双手进入,是排除“定见”“偏见”以及“庸见”等先入为主的理解方式,是使自己变成“无知”。他喜欢站在角落看世间;喜欢站在野兔、站在树木、站在风、站在狼,乃至站在不知名的小虫子身上以“无知”的方式去认识世界,某种意义上,这种“无知”便成了另一种迷人的“有知”。

《剩下的事情》是他的代表作。哪些是剩下的事情呢?“我们在坟墓旁边往下活。活着活着,就会觉得不对劲:这条路是谁留下的。那件事谁做过了。这句话谁说过。那个女人谁爱过。”剩下的事情在一些人看来不重要,但其实很重要:“如果我还有什么剩下要做的事情,那就是一棵草的事情,一粒虫的事情,一片云的事情。”要舍弃人比草木高贵的念头。人与草木是平等的。“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人和草木之间有内在的呼应关系。“一个人头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

空着双手去理解眼前的事物,是属于刘亮程的“越轨”,于是眼前事物便发生了颠倒和错位:铁锹是有生命的,野狼也是有思维的。草木是人,人是草木;野兔是人,人也可能就是一只野兔。都是生命本身,互有不可知的部分。于是,《寒风吹彻》中,人与寒冷的关系变得微妙:“我掖紧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由此,在寒冷的世界里,才能看到那些以往看不到的人,猜想他们度不过这个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境……而后整个人生。”——谁能看到一个人一生中的雪呢?“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我尤其喜欢那篇《先父》,读来让人心内柔软。“我的有一脚踩在他的脚印上,隔着厚厚的尘土。我的有一声追上他的声。我吸的有一口气,是他呼出的。”“你死去后我的一部分也在死去。”“你在世间只留下名字,我为怀念你的名字把整个人生留在世上。”这是儿子向已逝父亲的诉说,是关于逝去的“你”如何长成今日的“我”的诉说,是关于骨血的接续和情感的流淌,其中饱含了儿子对父亲最深沉的爱与思念。

△《醒来已是正午:2023年短篇小说20家》实拍

当然,一想到“越轨的笔致”,必定要提汪曾祺那篇《跑警报》,作品写的是战乱时代的西南联大生活,警报几乎天天都有,“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即使是战时,年轻人也要寻找生活的滋味。“‘跑警报’是谈恋爱的机会。联大同学‘跑警报’时,成双作对的很多。空袭警报一响,男的就在新校舍的路边等着,有时还提着一袋点心吃食,宝珠梨、花生米……他等的女同学来了,‘嗨!’于是欣然并肩走出新校舍的后门。‘跑警报’说不上是同生死,共患难,但隐隐约约有那么一点危险感,和看电影、遛翠湖时不同。这一点危险感使两方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名为“跑警报”,写东躲西藏、慌张逃跑似乎是题中应有之意,但如果读过这篇作品我们自然要会心一笑,汪曾祺所写固然是警报飞过时的日常,但最终落在“日常”,落在作品的结尾:“不在乎”精神,那才是“永远征不服的”。紧张、沉重、欢笑、庄重,读《跑警报》的过程有如有趣的过山车之旅,这是属于汪曾祺的以轻写重,这是属于他的越轨笔致。每一次读《跑警报》,都会感叹,每部经典作品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其实都有它的“越轨的笔致”,有待我们学习,有待我们发现。

△《醒来已是正午:2023年短篇小说20家》实拍

从2019 年至今,编选当代散文20 家已经有五年了,每年的编纂工作总会带来对散文写作的新感触,我往往会把这些新感触作为序言与读者朋友分享。编纂《茉莉为远客:2023年当代散文20 家》也是如此。除了前面谈到的“越轨的笔致”,编纂年选作品时我也会想到好散文的对话性,想到好散文不应该是自言自语,而需要和读者形成某种情感共振,它需要有趣、生动、鲜活;我也想到散文的声音,每篇好散文都会生成自己的声音,相比而言,今天我们更喜欢那些有日常声音的作品,会认识到好的散文作者都用真嗓子说话,而不用假嗓子发声。

之所以从几百篇散文中挑选出这二十篇作品,也多半是因为这二十篇散文中所呈现的声音的鲜活与多样:有的洪亮,有的低沉,有的温暖,有的凛冽,有的欢快,有的深沉……正是这不同声量、不同音色、不同质感的优秀散文作品的相会,才共同构成了2023 年当代散文的众语喧哗。

读这些散文对我来说意味着有趣有味的探险之旅,总会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惊喜:原来这部作品里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原来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有如此多的闪光瞬间。当然,我的阅读之旅并不孤单,这些作品是我和我的研究生易彦妮、赵泽楠、张明月、胡诗杨、刘溁德、谭镜汝、查苏娜同学共同阅读、遴选出来的,其间我们经过了多次挑选、争论、反复衡量,最后达成了共识。特别感谢龙仁青老师授权此书使用《茉莉为远客》作为年选总标题,在这个题目里,我以为暗含了一种关于远方的想象,一种明亮的期许。真心希望各位读者朋友也能和我们一样喜欢这些作品,收获阅读的美妙愉悦。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最受研究生欢迎十佳教师,“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主办人。

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小说风景》《持微火者》《众声独语》等。

主编《散文中的北京》《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明月梅花:2023年中国女性文学小说选》《流水今日:2023年中国女性散文选》《醒来已是正午:2023年短篇小说20家》《茉莉为远客:2023年当代散文20家》等。

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图书势力榜十大好书奖等。

责任编辑:

网址:展现当下文学现场,张莉年选系列《醒来已是正午》《茉莉为远客》上市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4892

相关内容

展现当下文学现场,张莉年选系列《醒来已是正午》《茉莉为远客》上市
文学为何让人着迷?抵达生活,记录时代
写下我们时代的女性故事,记下我们时代的女性声音
何为“新女性写作”?鲁奖评论家张莉:写出力量和辽阔
宁都一作家小说入选《2023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李敬泽×张莉×薛舒:如何书写不可避免的衰老、病痛与死亡
周迅与张佳宁,携手正午阳光,共谱精彩篇章
聚焦“新女性写作” “光”系列女性主题书分享会举办
“光”系列推出首部作品《拿起笔,制造光》,聚焦女性艺术家与艺术之光的相遇
梦里不知身是幻,醒来已是梦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