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本一家千秋眼一眨——民族舞剧《胡笳十八拍》述评

发布时间:2024-06-22 14:32

跳民族舞时可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生活乐趣# #舞蹈#

近日,充满期待地应约观看了由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和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舞剧《胡笳十八拍》。这部舞剧的诞生并首演成功,是内蒙古舞蹈界乃至文艺界的一件大事,因为它是近年继荣获“荷花奖”与“文化大奖”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和《骑兵》之后的又一部令人瞩目的舞剧佳作。毋庸置疑,任何一部民族舞剧从文学剧本的创作到运用舞蹈这一世界性的语言架构起与当代观众交流的桥梁,以及通过多种艺术综合直至在舞台上呈现,无处不印刻着所有参与者的心血之痕。由是引申,在近年的文艺创作中,随着蒙古族舞蹈和舞剧等多部优秀作品的涌现,不仅成为广大蒙古舞爱好者的热捧,也通过多媒体的传播在社会上掀起热潮。恰逢此时,《胡笳十八拍》这部原本就与鄂尔多斯有着历史渊源的舞剧脱颖而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它以戏剧的结构、至简的情节,诗化的情境,向当代观众讲述了这段历久弥新的往事,使其不仅成为今日鄂尔多斯的文化标识,也在内蒙古文艺舞台上,继久演不衰的“胡汉和亲始见高”的民族舞剧《昭君》之后,再竖一座以古鉴今地民族团结的艺术丰碑。

本剧以东汉末年才女蔡文姬在南匈奴(今鄂尔多斯地区)和中原地区生活的相关历史记载为蓝本,以其家国情怀、民族团结和情感纠葛为依托,呈现其在坎坷人生中的坚毅、智慧与大爱和其在文化传承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的历史贡献。折射出“汉匈本一家、千秋眼一眨”(郭沫若诗语)的历史脉络,体现了自由豪迈的草原文化和典雅内敛的中原文化,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共融性。

据史籍记载考证,堪称千古绝唱的《胡笳十八拍》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文辞作者是东汉才女蔡文姬在董卓作乱时,被胡人俘虏,并且嫁给南匈奴的左贤王,直到公元208年才由曹操派遣使臣,不惜重金将她赎回汉地。她在返回家乡的路途上,根据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以或哀婉悲咽或慷慨激越的胡笳声为基调创作了这首堪称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文辞,真实地记述了她于战乱年间流落匈奴(今鄂尔多斯地区)十二年的人生遭际,和汉魏时期,北方各族化干戈为玉帛、和睦相处、经贸往来的历史。她在这首字字珠玑、点点琅玕的字里行间中,不仅充满着她对家乡的思念和与爱子生离死别的悲情,也描述了当时汉匈和睦相处才得以使她回归故里的境遇。蔡文姬还分别在《胡笳十八拍》与《悲忿诗》中描述了她在草原上、毡帐里,抚琴吟唱深受匈奴人喜爱的歌曲,亲眼所见能歌善舞的匈奴人唱歌跳舞直至“鞞鼓喧兮夜达明”、“言兜离兮状窈停”(注:有学者研究认为,“兜离”系匈奴语,即“歌唱”之意,与今蒙古语“倒喇”同音同义,而与之相对应的“窈停”便是舞蹈)、“羌胡舞蹈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干戈”的场景。同时还在文辞中回顾了她的丈夫左贤王被她的弹唱吟诵所打动,常常到了闻声起舞,舞姿甚为矫健豪迈的程度,令她生发出匈奴不愧是能歌善舞民族的感谓。举凡此例,旨在证实这首使“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的《胡笳十八拍》,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有过众多文人墨客为之诗词歌赋与画作进行褒赞的价值和意义。更难能可贵的是,千百年后的郭沫若先生也曾经为这位才女和她创作的《胡笳十八拍》生发出不尽的敬仰之情,他不仅在1959年为北京人艺创作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剧《蔡文姬》,描写了距今两千多年前东汉才女蔡文姬的坎坷际遇,成功地塑造了蔡文姬的形象,也将自己丰富的情感倾注在“文姬归汉”的故事当中。其后,又凭借自己深厚的诗学功力,将这部“经典咏流传”般的诗作给予了隽永浪漫的评价:“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溶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的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后来,他又在一幅著名的《文姬归汉图》中题诗曰:“我蒙贤王救,寄身穹庐下。相随十二年,相爱无虞诈。”“悲壮胡笳声,肯从琵琶亚。”“汉匈本一家,千秋眼一眨。”等辞意双美的民族团结的史实佳话,以史为鉴地将这位“青史留佳话,垂世千百年。”风华绝代的女性,还原到本性天然的现实生活当中,感受到汉匈之间“经风雨见彩虹”的历史文明力量。

《胡笳十八拍》是一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原创性作品。鉴于舞剧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属于长于抒情难以叙事的独特性和局限性。该剧的编创者在尊重历史而不拘泥于历史的前提下,根据“无情不舞蹈”的审美原则,将剧情的开篇布局主要设置为以下几个节点:序幕:东汉末年,中原战乱。蔡文姬与一群汉家女被掳往南匈奴。第一幕: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上,左贤王吹奏的胡笳与蔡文姬弹奏的古琴不期然间产生了共鸣,舒缓了蔡文姬心中的那种孤寂荒凉,生发了两情相悦之情。第二幕:曹操统一北方后,为编修《后汉书》,延续中华文脉,遣使迎还蔡文姬。两难抉择中,蔡文姬舍弃骨肉,踏上归程。第三幕:在曹操好意撮合下,蔡文姬与担任屯田都尉官职的董祀成婚,殊不知董祀心有所属。新婚之夜,一对新人尴尬相对,痛不欲生的蔡文姬情不自禁地怀念起舍弃在南匈奴的亲生骨肉。第四幕:董祀因违反禁酒令被曹操判以死罪,蔡文姬奔赴曹操官邸言辞恳切地求情,使董祀幸免一死。在董祀悉心陪护下,心灵得到抚慰滋养的蔡文姬,担起赓续中华文脉的使命。尾声:“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馀兮思无穷。”流传久远的《胡笳十八拍》,见证了蔡文姬的个人命运和“胡汉相融”的心路历程。

总体评价,这部舞剧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功要素:一是编剧站在历史的深度和时代的高度,在尊重民族舞剧长于抒情难以叙事创作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底蕴深厚、意境高远的立意、谋篇、结构、意境的一度创作,为本剧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二是舞蹈编导本着内容与形式融会贯通,外在形象和内在性格统一的创作原则,尽力捕捉视觉的审美、情感的渲染和精神内涵的张力,对风格迥异的不同舞段进行了疏密相间的二度创作。三是演员们根据剧情发展和刻画人物形象的需要,进行舞蹈性与表演性相应相谐地三度创作。四是乐舞相合的作曲,一方面包容着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一方面又表现出时代特征,由此助推了舞蹈的文化内涵,催化了剧情的展开,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生活情境的映现。五是舞美灯光服饰造型多媒体等既新颖别致又恰到好处地敷陈渲染,为本剧的完美呈现起到了相得益彰地推进作用……使当代观众在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赏析中,对这段历久弥新的往事,情不自禁地产生出“观乎其外、入乎其内”的联想空间。

在我看来,《胡笳十八拍》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厚,艺术基础非常扎实。但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仍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胡笳十八拍》这部舞剧,正在边演出实践边进行集思广益的修改之中,力求在精雕细镂中,使这部舞剧在思想高度、艺术高度和文化高度上有更大的突破和提升。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见仁见智地提点修改建议:1.摈弃左贤王酩酊大醉后东倒西歪的舞蹈段落,因为这与其形象和身份全然不符,也不适宜蔡文姬对他“感情升温”的铺垫。反之,应当以左贤王吹奏胡笳,蔡文姬弹奏古琴为本幕的贯穿性主线,以期通过“琴瑟和鸣”般的双人舞这一核心舞段,推进“我蒙贤王救,寄身穹庐下”“相随十二年,相爱无虞”的知遇之恩,延伸剧情的发展。2、曹操之不惜花费重金派遣使臣赎回蔡文姬的情节,应当是本剧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民族团结为主旨要义的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的舞台布局和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化,难以彰显蔡文姬识大体、明大义,左贤王重情重义、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性格特征,以及表现“羌胡舞蹈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干戈”后的汉匈和睦情景。3、建议增加一段铿锵有力的“鼙鼓喧兮夜达明”的以鼙鼓为道具的舞蹈段落,突显匈奴男儿“天然去雕饰”的粗犷豪迈之美……是否如此,姑妄言之。

过往的是历史,传承的是经典。真诚期望《胡笳十八拍》这部舞剧在“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的引领下,通过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经过孜孜以求的精细打磨,成为一部经得起时代检验,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要求的艺术精品。(王景志)

责任编辑:

网址:汉匈本一家千秋眼一眨——民族舞剧《胡笳十八拍》述评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7438

相关内容

汉匈本一家千秋眼一眨——民族舞剧《胡笳十八拍》述评
龚琳娜将领衔蔡文姬经典《胡笳十八拍》
龚琳娜:《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胡笳十八拍》全本广州首唱,龚琳娜携手音乐家共谱传世之作
民族舞剧《红楼梦》让古典文学的魅力穿越时空
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吸睛
大型民族舞剧《孔子》香港首演
原创昆剧《汉宫秋》即将上演
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扬州上演,这一巨著与扬州有着千丝万缕关联
回归史实,再塑主题,原创昆剧《汉宫秋》即将上演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