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们一起看见多元文化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4-06-24 09:50

文化活动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 #生活乐趣# #文化活动#

什么是多元文化?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大概就是对多元文化最好的诠释。6月23日下午,2024微博文化之夜主题论坛在郑州举办,单霁翔、马伯庸、饶雪漫等文化名人、微博大V围绕本次论坛主题“看见多元文化力量”,进行主题演讲和圆桌对话,共同探讨当下语境中,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路径及未来。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以文化概念命名,世界都是罕见的”

论坛上,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用一张张精彩的照片,分享了他为故宫成为世界IP以及让诸多文化遗产活起来而奔走的足迹和心路历程。

单霁翔分享他为故宫成为世界IP而奔走的心路历程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郑州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遗产,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我们在探索嵩山历史建筑群的特色,它怎么才能成为世界遗产,它的文化多样性,它的生态多样性,我们不断地召开会议来研究。”

单霁翔特别强调,以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多以地名或建筑名称命名,而“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却是以文化概念命名的,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而郑州作为一个东西文化、南北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汇聚了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尽管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但很多人可能尚未意识到它原来是一个天地之中的城市,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文化古都。可以说,“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是讲好郑州故事、中国故事的一个生动案例。

“不管时代怎么变,阅读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作家、编剧饶雪漫则在讲述她自己的写作经历、与读者之间的故事的过程中,将“文学影视化的二度创作”的矛盾与迷人之处娓娓道来。饶雪漫说,文字这股力量真的可以带给心灵一种意想不到的非常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影像的方式可能也可以一次、二次传播,但是文字本身的那种美好和厚重、对个体的改变,却是不能缺少的。

出版人、作家铁鱼带来演讲《我的工作是寻找天才》,他把自己的工作比成捡麦穗。“在收割的麦田里面找到他们,一点点再重新捡起。”铁鱼说,他很小的时候是在麦田里捡麦穗儿,现在在北京捡麦穗儿,他并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但是他读过很多闲书、小说和报刊。“不管时代怎么变,阅读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之一,读书或者是在手机上、电脑上阅读,对我们的价值是一样的。”

“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永远是一样的”

“在我退役之后,我想把足球这项美好的运动带给更多的孩子,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体育运动,它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更加平等的机会、拥有团队意识、拥有正确看待输赢和得失的能力,以及成就感和选择的权利。”论坛上,前女足国脚、“星球计划”公益项目发起人赵丽娜作了题为《一片足球场可以改变什么》的演讲。

“在浩如烟海的典籍当中找到好的灵感和题材写成小说,特别简单,做法也很容易,就是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看到这些记载背后隐藏着的那些人性,这种人性并不需要你懂历史,因为它几千年来没变过,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永远是一样的。”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作家马伯庸,从大众阅读和大众心理的角度,分享新作《食南之徒》的灵感起源与方法论,畅谈自己如何在历史的细节中飞腾想象。

“好的内容离不开好的、纯粹的创作者”

《伍六七》出品人、制片人邹沙沙就创作背景和内容角度,进行解读。“好的内容离不开好的、纯粹的创作者,我们要尊重创作的规律,尊重创作者,非常耐心地跟行业、跟受众一起去成长。所以,我特别希望中国内容创作的行业生态可以给创作者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耐心,然后去跟时间做朋友。”

作家、编剧周木楠就传统影视文化作品在文旅、消费、娱乐等领域的带动效应进行了分享。“从创作者角度是非常开心的,因为会觉得我们创作出的虚拟人物和真实地点结合在一起,在一些人心目中会成为真实存在的那种感觉。我们拍摄时也会取景一些非常漂亮的地方,也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景点。”

“要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和共同体意识”

阅文集团白金作家“狐尾的笔”认为,民族性的体现不一定都是很土、很俗的东西,只要添加一些元素就可以变成大家喜欢的东西。他以《道诡异仙》为例分享,如何添加一些完全不相干的元素,通过其相互融合,形成新的世界观,不仅有趣,也让民俗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喜欢并产生共鸣。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洪涛分享了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一种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网络文化、二次元化的一种融合,再一个跨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那么跨文化的传播它能够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国际上更有发言权,更有大国意识、大国担当,也可以呈现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和共同体意识、交流互鉴意识。”

“这项技艺还是一种公共文化的保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从自己和非遗传承的故事讲起,分享了他对于非遗技艺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发展的看法。“慢慢长大后,我逐渐明白,原来家族里一直传承的这项技艺,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意义,还是一种公共文化的保存。它以家族为载体,暂时托管于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面人郎手里。”

郑州晚报记者 苏瑜

版权声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责任编辑:

网址:与他们一起看见多元文化的力量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8762

相关内容

与他们一起看见多元文化的力量
百余位文化名人齐聚郑州 2024微博文化之夜挖掘多元文化力量
文化大咖齐聚郑州 单霁翔等阐释多元文化多样魅力
从《古诗词里的文化坪山》,看见深圳坪山的多元文化魅力
2024微博文化之夜主题论坛:文旅融合繁荣文化生态 多元多维赋能郑州发展
“她们的力量,值得被看见”
“看见他者To See The Other”回顾展开幕
星空艺术节举行“看见他者”回顾展,鼓楼西剧场联合主办
短视频大电影 让我们重新“看见”
金砖国家诗人走进浙江杭州 了解中国多元文化